关于 Startup | 创事纪

新浪科技关于创业的专栏,虽然实际说的都是大公司,但内容还比较有深度,值得一读。由RSSHub生成。

RSS 地址: https://rsshub.app/sina/csj

请复制 RSS 到你的阅读器,或快速订阅到 :

Startup | 创事纪 RSS 预览

ChatGPT这么会聊天,还要朋友干什么

2024-05-14 13:08:04

  OpenAI又改写了一次历史,在今日凌晨上线了一款能接受文本、音频、图像多模态输入与输出,表达自然流畅、并能读懂情绪起伏的智能助手GPT-4o。更重要的是,它可被放入桌面和手机端,并完全免费。压力被急剧转移到了谷歌、苹果身上;未来几天,“科技春晚”还将轮番上演。

  作者 |董温淑

  来源 | 市界

  最近一周,科技行业热闹非凡,大型“脸对脸”开打的“科技春晚”,更将轮番上演。

  5月14日凌晨,OpenAI 2024年春季发布会上线。如今这家巨头的每次动向,都存在再度“颠覆”一个行业的可能,既让AI创业者们翘首以盼,更让大家紧张万分。

  虽然这场OpenAI的发布会仅持续了28分钟,业内也早有剧透——不会有传说中的ChatGPT 5,也不会直接对标谷歌做AI搜索;但发布会的效果,仍然震惊四座。

  此次OpenAI推出的是一款桌面版ChatGPT,该模型被称为GPT-4o。其中“o”代表着“omni”(全能)。在演示中,这一“全模态”模型不仅能接受文本、音频、图像的任意组合输出,并可跨领域进行推理与展示——最重要的是,其反应速度最短达到了232毫秒,完全可做到与人类在正常对话中同频。

  演示中,GPT-4o像个真实的人类一样,可以被打断,也可做到语态联想。当它被装入手机时,能通过喘气听懂用户的叹息、疲惫,使用体验易用自然、功能强大。

  OpenAI同步宣布了“获客”大杀器:GPT-4o可以被安装至桌面和手机端,并向所有人免费开放,API定价只有GPT-4 Turbo的一半,速度达到GPT-4 Turbo的2倍,付费的ChatGPT Plus用户将获得5倍调用额度。

  压力被急剧转移到谷歌、苹果等巨头身上。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谷歌也将上线“I/O大会”,据传谷歌将在会上公布大模型最新进展,并将发布类似GPT-4o,在Gemini加持下的、名为“Pixie”的个人数字助理。

  本月21日,微软也将召开“Build开发者大会”,市场猜测其大概率会将OpenAI最新能力集成到自家产品线中。

  另据外媒报道,苹果在此次发布会前,已与OpenAI达成合作。在6月的苹果“WWDC大会”上,ChatGPT会不会被塞入iPhone之中,以取代“招人恨”的Siri,也非常值得期待。

  28分钟,干翻所有语音助手

  一场大范围预热,将OpenAI发布会的悬念提前拉满。

  发布会前,OpenAI创始人、CEO山姆·奥特曼先早早否定了对标谷歌,上线AI搜索的传闻。他称,“(新功能)对我来说就像魔法一样”。OpenAI语音AGI研究领导Alexis Conneau更直接将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背景,改成了一张电影《Her》中的剧照——这是一部讲述人与AI助手“萨曼莎”相恋的科幻电影。

  外界甚至为奥特曼编排出了一个与AI助手相爱的浪漫故事。发布会结束后,山姆也顺水推舟地,在自己的X账号上,只发表了一个单词——“Her”。

  ▲

  不过当看过OpenAI的最新产品后,观众们惊呼,《Her》中的剧情真的进入了现实。

  发布会上展示的GPT-4o,仿佛是一个真实的“朋友”坐在身边。它反应迅速,语调流畅自然,情绪饱满,会跟随着你的情绪兴奋起来,也能根据上下文给出丰富的对话细节,揣摩对话者的情绪。

  例如,当OpenAI的研发负责人Mark Chen上台时,他对着GPT-4o说:“我站在台上有点紧张,该怎么办?”GPT-4o回答:“你太棒了,深呼吸一下吧,记得你可是个专家。”Mark Chen随之大声喘气,问GPT-4o接下来还能给些什么建议,对方回答:“放松点Mark,呼吸得慢一点,你又不是吸尘器。”

  ▲

  接下来,GPT-4o被要求给大家讲个睡前故事。没讲几秒,它就被Chen打断,要求能不能多点情绪和戏剧性。随即,GPT-4o语调更加起伏和夸张。Chen又对其要求:能不能再来点情感,最戏剧化的表达可以吗?GPT-4o显然读懂了“戏剧化”的含义,随即拿出了戏剧演员一样夸张的语调——有趣的是,当GPT-4o又被要求唱歌时,它甚至自己先叹了口气。

  在此过程中,GPT-4o的反应速度也令人深刻。据计算,它对音频输入的响应时间最短为232毫秒,平均为320毫秒,这与人类在对话中的响应时间相似。

  语音聊天外,GPT-4o还表现出了多模态理解和输出能力。它能够跨声音、文本和视觉进行智能推理,可以就用户给出的截图、照片,或含有文本和图像的文件展开对话。

  此外,GPT-4o也能生成任何文本、音频和图像的组合。并能在输出中,识别人类的感情,根据感情做出“有情绪的反应”。

  为了快速“获客”,这样强大的助手,OpenAI准备交给用户免费使用,并可在电脑桌面运行。据官方介绍,OpenAI优化了用户界面,用户只需要关注如何与ChatGPT协作。可想而知,这样一位免费的AI助手,可以随时陪你聊天、看图表、写日程,它将爆发怎样的巨量使用场景。

  打到谷歌、苹果家门口

  尽管OpenAI此次没有亮出GPT-5这样的大招,从业界反馈看,其展现出的技术能力升级足以令人再度感到震惊。

  据腾讯科技报道,根据OpenAI官网最新博客文章显示,在GPT-4o上线之前,使用语音模式与ChatGPT对话,平均延迟为2.8秒(GPT-3.5)和5.4秒(GPT-4)。为实现这一点,ChatGPT语音模式是由三个独立的模型组成的流水线:一个简单的模型将音频转录为文本,GPT-3.5或GPT-4接收文本并输出文本,第三个简单的模型将该文本再转换回音频。

  在这个过程中,GPT-4会丢失很多信息,它不能直接观察语调、多个说话者或背景噪音,也不能输出笑声、歌唱或表达情感。

  而GPT-4o之所以能表现出更自然、更贴近人类的情感,源于其是单独训练的新模型。因此,可以端到端地处理文本、视觉和音频,这意味着所有输入和输出都由同一个神经网络处理。

  ▲

  这款被OpenAI能力强大优化了的桌面App与手机端助手,其所打开的想象力,也威胁到了一众巨头的蛋糕。例如,许多人最直接的反应是:它已经达到了全面“吊打”Siri的水平。

  有趣的是:据外媒报道,发布会前一天,苹果与OpenAI的合作已秘密达成。虽然合作方式尚不可知,但不少人猜测:OpenAI的技术将会在苹果新品中集成亮相。

  另外多模态人工智能助手的赛道里,最大的玩家本来还站着谷歌。

  2023年12月,谷歌发布了Gemini模型1.0版本,开始便定义其为“原生多模态大模型”,希望打通语言、听力、视觉信息的输入输出能力。2024年2月,Gemini上新了1.5版本。

  5月15日,OpenAI发布会一天后,谷歌“I/O大会”即将举办,Gemini的更新发布本是关注重点。但OpenAI爆冷发布语音助手,无疑会将关注度从Gemini身上夺走不少。

  不过这种在发布会前被抢风头的“糟心事”,谷歌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2023年12月,谷歌原定上线Gemini时,OpenAI便在11月抢先举办了首届开发者大会。为此,Gemini的上线时间一度被传,要被延后到2024年初。

  这一次,面对OpenAI“骑脸”开打,谷歌也不甘示弱地做出了反击,很快在官方账号里放出了语音助手的demo实时演示。

  ▲

  谷歌旗下人工智能研究机构DeepMind的CEO和联合创始人Demis Hassabis、谷歌AI工作室产品负责人及Gemini API研究人员Logan Kilpatrick纷纷下场表示,自己将在本届I/O大会上“首秀”。

  两大巨头在实时语音助手战场正面交锋,让看客直呼精彩。但也有人给谷歌先泼了凉水,评价道:“Sorry Google but we got it one day earlier(对不起谷歌,但我们一天前已经得到这个了)。”

  竞争对手们怎么办?

  十年前,“科技春晚”还是苹果发布会的代名词。十年之后,主角已然轮换。

  不得不承认,“百模大战”国内外已胶着对战了一年多,但每每在市场中扛起“议程设置”标杆角色的,仍非OpenAI莫属。接下来,围绕GPT-4o多模态功能更新的交互体验,也势必将掀起市场中的新一轮攻防大战。

  此前,市场在曝光了OpenAI可能发布AI搜索产品、硬刚谷歌之时,已有各路大V下场,激辩“AI搜索”的未来。GPT-4o的最新体验,也为还在苦苦追赶的国内AI创业市场,平添了许多紧张气氛。

  不过,从业界的综合观察来看,国内创企亦不必觉得节奏被OpenAI追逐得难以喘息。比如,OpenAI没有选择上线GPT-5,本身亦是大模型训练“卷”至高阶,也逐渐进入到瓶颈期的反映。

  作为目前在研的OpenAI最新一代大模型,GPT-5被视为有望对现有模型形成碾压级超越的产品。其性能、售价等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市场的发力方向。

  而从2022年11月到2023年3月,OpenAI很快完成了从ChatGPT(基于GPT-3.5)到GPT-4的跨越,但GPT-5的发布目前还没有具体时间表。

  有关GPT-5的亮相时间,市场已经存在多个版本。此前,OpenAI官网曾预计GPT-5将在2023年第四季度推出,随后发布时间推迟。如今市场传闻称,GPT-5有望于年中、今夏发布;亦有媒体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GPT-5或将于2024年11月份亮相。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还有许多人在网上晒出了OpenAI发出的“红队测试邀请”邮件截图。在AI行业,“红蓝对抗测试”是保证大模型安全性的重要方式,测试人员通过不断地挑战模型,以便提前对漏洞“查漏补缺”。因此,市场猜测虽然OpenAI未标明模型版本,但GPT-5或许已经接近发布。

  也有业内人士猜测,GPT-5的“姗姗来迟”,或因OpenAI研发遇到某种天花板。与此同时,OpenAI在今年2月16日发布的重磅文生视频模型Sora,虽然看起来技惊四座,但OpenAI至今仍未开放使用Sora,更遑论商业落地。

  ▲

  在专业人士看来,Sora越快开放使用,就能提早完善问题、重塑商业流程。

  音视频协作软件“分秒帧”创始人程刚对「市界」讲道:“我们目前看到Sora存在幻觉问题、精准度问题、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以及模拟不准确所带来的逻辑问题、版权溯源和版权保护问题,以及有人滥用工具去生成虚假内容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当然会影响Sora在商业场景中的使用。”

  但他判断:“Sora迭代的速度,基本可以参照ChatGPT的迭代速度。Sora对现实模拟不准确的问题,比如手有六指,(如果放开使用)应该半年左右就能得到比较大的优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山东网红,坑惨百度副总裁

2024-05-10 17:50:08

  璩静最致命的失误,就在于其过分迷恋网红参哥获取流量的“术”,而忽略了大厂做商业IP的“道”。

  作者丨铁手

  来源丨螺旋实验室

  那个引发广泛关注的百度副总裁璩静,最终还是从百度离职了。

  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作为企业高管,个人行为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声誉还是股价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离职既是惩罚,也是成年人承担后果的一种方式。

  不过随着璩静事件的发酵,个中的种种细节还是有出乎人意料的地方,比如他还真的去找网红海参哥学习了。

  此前曾有小道消息称,璩静是上了一次参哥的短视频操盘课,然后整个人就“魔怔”了,一门心思想着做视频,甚至让部门全体员工都去做IP。

  对此,参哥回应称:“确实来过我这,但没进社群,聊得很愉快。”

  参哥是谁,早年间他因为在电商平台卖海参发家,因此自称海参哥,后来进入到短视频赛道,凭借着犀利言论和流量变现玩法吸引大批粉丝,成为了抖音上流量最大的商业博主之一。

  在关注度节节攀升的同时,参哥又开始卖起了知识付费项目,线上主打商业IP和流量变现,线下则有培训课、私董会以及企业家社群,参哥也因此成为不少实体老板追捧的“流量军师”。

  据参哥自己透露,每年会有几万人因为他而来到其公司所在地山东烟台,客观上还带动了烟台当地的消费。

  尽管参哥坐拥不少拥趸,但其卖客培训的商业模式仍逃脱不了“割韭菜”的质疑,目前参哥个人的搜索关键词已被抖音全部屏蔽,旗下的部分账号也处于禁言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江湖气息浓重的流量大师,为何却让堂堂的百度副总裁着了魔,甚至于付出丢了工作又丢了公众形象的惨痛代价。

  璩静的成长履历不可谓不光鲜,一路走来都是人中龙凤般的存在,其毕业于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外交学院,在新华社有过十年采访工作的历练,后来入职华为,又一路成长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副总裁和中国媒体事务部部长,2021年璩静加入百度,担任副总裁及公关1号位。

  按照璩静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地位,其就算想做个人IP,学习的对象应该是雷军、周鸿祎这样的行业大佬,再次也得是俞敏洪、李国庆这种层级,但人家为何偏偏愿意相信一个网红能够为其提供赋能和抓手呢?

  1

  被网红坑惨的百度副总裁

  如果你经常刷到由参哥团队操盘的IP案例,再去对比一下璩静发布的几条视频,其实很容易发现,基本上用的都是同一种套路。

  首先在内容形式上,都是采用真人出镜+口播的形式,而且在画面中一定要注明出镜人的社会身份,比如“百度副总裁”、“公关1号位”这样显赫的职场标签,以此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而之所以采用口播,第一是因为这种内容生产方式极为高效,不需要进行太复杂的脚本创作和拍摄,而且通常可以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拍摄,如果账号日更一条的话,那么一周的发布量集中在半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

  此外,对于出镜人本身来说,这种口播视频也不需要非常强的表达能力,因为文案内容可以事先写好,即便背的不太熟练,也可以通过后期剪辑的方式让视频拥有很强的连贯性。

  其次,在内容选题上,制造冲突也是必须的,尤其涉及到两性、职场、金钱观这种话题,能够引起争议的,几乎是条条必爆,而这也是参哥操盘很多网红起号的流量密码之一。

  比如参哥操盘的账号之一“毛毛姐”,其点赞量最高的几条视频均围绕着“该不该向朋友借钱”、“富人为什么不愿帮助穷亲戚”、“老公出轨要不要挽回”等吸睛话题。

  而回看璩静争议最大的那条视频内容,尤其是“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这类选题,也明显是在遵从着这种创作法则。

  虽然争议确实是传播的最大助推器,但问题也恰恰就出在这里。

  之前参哥团队及其操盘过的那些IP账号,大多做的都是高客单价、高毛利的生意,比如医美、情感咨询、大健康等,这些账号产出争议性内容,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流量,另一方面也是在筛选用户,因为总有人会认同一些与主流悖逆的极端观点,而这部分人又恰恰是能够产生成交的主力军。

  但是这样的逻辑放在百度这种体量的公司上,则明显是小马拉大车,百度自己不缺这种垃圾流量,也不会指望通过短视频做成交,公共宣传对于百度自身的意义就是维护企业形象,仅此而已。

  分析至此,璩静的个人言论引发百度舆情翻车,已经是早已注定的事了。

  其实按照参哥这一套起号模式,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确实行之有效,虽然过程方式确有争议,甚至有制造对立之嫌,但对于一些目标是快速变现的商业IP来说,在商业利益面前这些可以忽略不计。

  璩静最致命的失误,就在于其过分迷恋网红参哥获取流量的“术”,而忽略了大厂做商业IP的“道”,如果她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谋求职业转型的可能,那么这样做倒无可厚非。

  但如果想通过这种来维护大厂的公共形象,甚至于让全员做短视频来给百度公关争取话语权,那么显然是把事情想的太过简单了。

  2

  该到李彦宏出场了

  如果单从事件影响来看,璩静这回的谜之操作,可能会和当年的“魏则西事件”一样,给百度带来长达数年的负面影响。

  因为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对于璩静事件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尤其是“离职秒批”这样的梗,会和“开水团”、“福报厂”一样,多年以后仍然会在网络上被反复提及。

  而如何降低这种负面影响,甚至于挽救一下百度本就不太讨喜的网络口碑,可能还是得李彦宏亲自出场。

  据腾讯深网报道,李彦宏与人力资源负责人已经在百度内部对于璩静事件进行了点评,李彦宏情绪激动对在场的百度优秀员工表示:“你们才代表百度,你们才代表最真实的百度,你们才是百度最真实的代表”。

  不过随着事件越发出圈,李彦宏仅仅安抚内部员工还远远不够,他可能还需要通过更正式的方式,向外界重新澄清百度真正的价值观和职场氛围是怎样的,不然误解就会一直存在。

  其实作为大厂的创始人,李彦宏个人无论是在形象、谈吐以及创业者气质上,比起其他大佬还是有不小的优势,毕竟也是程序员出身,李彦宏和雷军一样,属于那种难得的“没有爹味”的企业家类型。

  虽然百度因为过往的种种原因,在公众心目中的口碑始终不算太好,但如果李彦宏愿意出来以企业家IP的形式与公众交流沟通,可能会对于扭转百度的风评产生正向作用。

  一方面来看,业内已经有成功案例,比如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曾经被视作“因为一个人而讨厌一个品牌”的典型,但随着李斌开通个人抖音账号,开始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等方式与用户交流,使得用户对其个人和企业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

  而另一方面,百度目前发力的自动驾驶以及生成式AI等业务,也都需要向外界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宣传侧,李彦宏的亲自下场也一定能够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用户的接受程度。

  事实上,早在2020年,为了推广百度的直播业务,李彦宏就曾在百度App内开展过直播首秀,当时仅开播10分钟,参与人数就突破100万,直播累计参与人数突破1000万,当晚百度的股价也大涨4个点,市值一夜之间飙升了近17亿美元。

  不过随着后来百度调整业务方向,李彦宏的直播最终也没能实现常态化。

  而如今,无论是科技大厂还是新能源车企,创始人亲自下场拍短视频做直播已经是蔚然成风,李彦宏不做,下面的人以后可能以后还得变着法去做。

  最后还得多说一句的是,大厂的老板,尤其是上市企业的高管和创始人,以后出来做IP的可能还会越来越多,但是这部分人,很多又恰恰没有和网友直接打交道的经验和意识。

  建议雷军、周鸿祎等下场较早的行业老炮们,可以多分享一些自己做商业IP的经验,或者做成面向全行业的公开课,多传递一些正能量的内容方向,不然让这些老板们自己去找方法,那么以后被参哥带跑偏的大厂高管,可能就不止璩静一个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I创业一年,连电费都没赚回来

2024-05-09 18:01:46

  作者 | 宋子豪

  来源 | 豹变

  AI风口刮了两年,造富神话从未停止。“逐梦AI圈”的中小创业者,真能等来圆梦的那一天吗?

  作为近两年最热的风口,AI行业的造富神话从未停止。

  5月7日,据公众号“智能涌现”报道,前“妙鸭相机”负责人张月光的新公司“沐言智语”,创立不到半年就完成了三轮融资,估值已达约1.2亿美元。投资机构包括高榕资本、智谱AI等。

  一个多月前,AI编程助手开发商Augment完成了2.52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9.77亿美元。这家创立于2022年的企业,只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独角兽级别。

  最热的风口也吸引了无数追梦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赛迪展望2024》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国产大模型有188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

  然而,大模型的烧钱速度却让许多创业团队望而却步。

  红杉资本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AI行业仅在英伟达芯片上的成本就达到了500亿美元,但整体产生的收益只有30亿美元。

  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曾提出一个新的追梦思路:“卷大模型没意义,卷AI原生应用才有价值。”

  AI应用能让创业者逐梦AI圈吗?

  AI创业,连电费都赚不回来

  王瑞恩开始创业时认为,“万物都可AI+”。

  “就像拿着一个万能的锤子,看见什么都像钉子。”他说。

  但事实证明,AI应用只有在天上飞的时候最迷人,落地就是一场灾难。

  王瑞恩从去年年初开始在AI应用层面与别人合伙创业。他表示,自己的合伙人有两位都是腾讯出身,而且级别很高。

  “基本上比较热的方向都尝试过,包括大模型微调、RAG知识库、绘本生成、营销工具、内容社区、虚拟员工、LLMOps等。每个方向Demo都做出来了,最终没有决定上线去推广。”

  阻碍王瑞恩的原因很多,首先是AI应用没有明确的盈利路径。

  在AI行业,C端客户的付费意愿很低。行业内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做C端的大模型应用可能连电费都赚不回来。

  文凯是一家C端AI创业公司的算法工程师,他表示,团队在做增长的时候基本零收入。

  To C的推广成本,一般初创公司根本烧不起。妙鸭相机之后,国内第二个火出圈的C端应用是KIMI,两者一个是大厂背景,一个是估值超过20亿美元的独角兽。

  王瑞恩表示:“妙鸭相机团队负责人有个观点我很认同,to C产品一开始就要收费,不然后期想再收费很难。”

  至于B端,虽然需求更大,但竞争也更激烈。

  《中国AIGC应用全景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GC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人民币,当前,B端产品占据了大模型产品市场80%的营收。

  文凯曾在大厂从事AI相关的工作,他表示,大厂业务结合AI的时候,确实存在很多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情况,有时候仍然需要比较多的人力(算法和工程)去梳理业务逻辑和针对性的链路调整。但他也认为,在特定场景下AI确实很好用,比如办公的场景,以及文档问答有关的场景。

  目前正在某大厂实习的木木告诉《豹变》:“现在大厂业务上对AI的应用很多,例如商家的信息变动,一般都需要人为去核实,如果大模型结合一些情报数据,能够达到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的审查商家状态信息,就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但由于这部分需求明确且集中,所以很难落到初创团队手上。

  一方面,大厂推动业务融合AI,另一方面,老牌SaaS化平台也开始叠加AI功能,比如飞书、企微、钉钉、金蝶等。

  百度智能云千帆AI原生应用商店负责人周波曾在采访中表示,应用商店里的头部产品,都来自于成立1年以上的公司,这些应用的开发者在踏入AI大潮前就已经在某个垂直细分行业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和开发经验。

  因此,许多AI应用的创业团队转向中小企业。

  “中小规模的创业者,被挤到了在一些特别垂直细分领域,比如烟草,军工,环保等。这里面拉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我见到的初创公司老板都在做商务,哪怕是技术出身的。”王瑞恩说。

  中小企业的AI需求有些鸡肋,企业虽然要AI提升效率,给自己贴上AI的金,但AI能力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中小企业对AI产品的成本的把控更严格,合作中容易出现各种状况。

  王瑞恩接触过一家做品牌宣传的公司,希望做个AI营销工具。分析完对方的需求之后,王瑞恩发现,自己要做的是提升对方工作流某个或者某几个环节的效率,很难打通完整的流程,而且对方也觉得成本不低,一直在权衡。

  经过一年的AI创业,王瑞恩的感受是,风口虽然热,但从投资到用户,钱是真的难挤出来,to VC的策略行不通了。

  眼看着创收无果,最终王瑞恩选择回到一家企业从事AI业务,自己才觉得有了用武之地。

  少数派游戏

  中小创业团队举步维艰,大模型五虎的融资消息却喜报连连。

  3月14日,智谱AI宣布,2024年初已完成新一轮融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投资。

  更早的3月初,MiniMax宣布获得来自阿里巴巴领投的至少6亿美元融资。

  但《2023年人工智能(AI)行业现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AI领域投融资数量和总额都在下降,其中投融资数量同比下降38%,融资总额同比下降70%。

  融资收紧后,头部吃饱,腰部跌倒。第一批现金流受影响的大模型企业已经出现。

  2月21日,知名AI创业公司竹间智能突然宣布因业务需求减少,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现金流压力和挑战,停工停产6个月。

  实际上,全球对大模型的投融资都在缩减,CB Insights报告显示,2023年,亚洲地区的AI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61%,欧洲地区下降29%,美国虽然保持了14%的同比增长,但主要是OpenAI、Anthropic等几家巨头在2023年的融资额撑起来的。

  不同的是,海外的AI应用还能喝口汤。

  王瑞恩表示,自己去年基本上每周都会关注国内外AI方向的融资情况。国内基本上都是大模型厂商在融资,应用层的企业很少有融资信息,即便有融资,也是本身有很明确的行业业务场景。国外现在最火的AI+搜索产品的Perplexity,刚融资6300万美金,典型的应用层产品,技术壁垒也不高,这在国内根本无法想象。

  王瑞恩所说的Perplexity的核心产品是一款AI搜索引擎,该引擎整合了OpenAI GPT-4、Anthropic Claude Opus、Mistral等多种大模型。

  这家初创于2022年的企业在今年1月融资7400万美元,3月初融资约6300万美元。据《科创板日报》报道,该公司近日正进行至少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成功之后估值可能达到25亿至30亿美元。

  斯坦福大学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分析师John-David Lovelock认为,从全球来看,大模型赛道的投资已经放缓,热钱涌向了新方向——AI应用。

  国内没有独角兽级别的应用,是因为缺少自己的OpenAI。乾坤未定,各家都是黑马,大模型卷得风起云涌。

  4月23日下午,商汤科技发布日日新5.0大模型,被评价为在多个或可达到甚至超越GPT4水平。4月17日,独角兽MiniMax的abab6.5,昆仑万维的大模型天工3.0大模型,在参数规模上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这个阶段,恐惧是投资的原始动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大厂,不仅自己发力大模型,还通过投资参与,研投一体。

  大模型五虎中,腾讯里面投资了其中三家;阿里全部参股,被称为集邮式投资;美团则投资了智谱AI,收购了光年之外。

  但大模型公司的倒下和崛起同样迅速。

  由谷歌前高管创立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搜索引擎Neeva,曾经被称为谷歌最危险的对手,但短暂的高光之后,在2023年5月宣布关闭,并被Snowflake收购。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直言大模型技术没场景、没数据、估值还很高,投资胜率很低。

  AI应用更是如此,从产品力角度看,卷应用容易被大模型厂商降维打击。

  成立于2021年的Jasper作为第一批接入OpenAI的AIGC独角兽公司,在AI文案赛道仅用18个月就达到15亿美元估值。

  但在ChatGPT、微软Copilot、NotionAI等巨头竞争对手入局之后,由于巨头品牌更强,价格更便宜,Jasper业务受到冲击。2023年7月,公司创始人Dave Rogenmoser宣布将开启裁员。

  讽刺的是,AI还没让其他打工人失业,自己的员工先失业了。裁员后,Jasper的估值一年内下降了80%。

  OpenAI发布Sora之后,文生视频赛道更是一片哀嚎。

  王瑞恩说:“我们也见过百度和腾讯的投资团队,但没有成功。他们见多了应用层面团队,比较麻木了。大厂对投资很警惕,因为套产品方案的事情比较多。”

  另一名从事AI应用出海的产品经理阿威告诉《豹变》:“国内大厂更多考虑的是原有业务如何接入大模型的问题,更看重产出和落地。”

  曾经押中Space X、DoorDash等国际科技公司,并在腾讯、字节等大厂上取得了丰厚回报的投资机构Coatue,给出了这样一个AI时代的投资顺序:

  AI Infra(基础设施)> Edge AI(硬件)> AI应用(软件)> 具身智能。

  行业发展似乎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在大模型这条路上,AI应用的春天可能还要等很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平安健康寻路大健康

2024-05-09 17:59:38

  来源 | 海克财经

  文丨许俊浩

  大健康行业不断突破边界。

  风头正盛的AI医疗便是例证。据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塑医疗:医学中的创新人工智能转型”论坛公布数据,北京已有18家企业成功获批27个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场景的三类注册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规定,若AI诊断软件仅有辅助诊断功能,不直接给出诊断结论,则按二类医疗器械申报;若对病变部位提供明确诊断提示,则风险级别相对较高,需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三类注册证相较于一、二类注册证审核和管理更为严格,也是AI医疗诊断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门槛。

  诸多玩家均涉足AI医疗领域,如京东健康的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京医千询”、平安健康的AskBob AI医生,此前百度旗下灵医智惠眼底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还获批了三类证。这些凸显了大健康行业与技术结合的可能性,也展现了市场之繁荣。

  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健康管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健康管理市场规模2023年已达18107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325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5%;从2023年细分市场来看,健康保险以56.8%占比最高,互联网医疗以19.4%居于第二,其后是占比16.8%的健康体检、5.3%的商业养老和1.7%的基因检测。也就是说,2023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约为3513亿元。

  在互联网医疗的众多玩家中,平安健康颇值得关注。

  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健康2015年推出健康管理APP“平安好医生”,2018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彼时其线上诊疗全年平均日咨询量已达53.5万,而今官方数据显示累计咨询量已超14.2亿次。其他玩家如京东健康,2023年全年日均在线问诊咨询才达45万。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叮当健康等企业多靠互联网C端能力,以医药电商为主,平安健康却早早转向对企业的B端和对金融客户的F端,且将布局扩展至养老领域。不过,公司已从2015年至2023年连亏9年,累计亏损金额超过71亿元。

  市场仍有上探空间,“卖药”模式成熟却并不性感,平安健康正在不确定中探寻更多可能性。“烧钱”之后,新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验证。

  01

  模式几经变化

  互联网医疗领域主要的方向是“医”和“药”,即线上诊疗和医药电商。

  医药电商模式并不复杂,是许多大健康企业的收入来源,以至于这些企业被网友戏称为“名为健康,实则卖药”。如京东健康,近期财报显示,公司以医药及健康产品供应链为核心,2023年营收535.29亿元,其中自营商品即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为456.52亿元,占比85.3%;平台、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为78.77亿元,占比14.7%。

  这一模式也曾是平安健康的主要收入来源。

  以2021年为界,此前平安健康的主要业务有4个板块,分别是在线医疗、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和互动。拿2020年财报来说,公司营收68.65亿元,占比最高的就是为用户提供药品、医疗器械等商品的健康商城,以37.13亿元收入占比54.1%;在线医疗、消费型医疗、健康管理和互动收入分别为15.65亿元、13.82亿元、2.03亿元,占比分别为22.8%、20.1%、3%。

  医药电商也是电商,缺乏电商基因的平安健康很难像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一样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商运营。这使平安健康的健康商城在收入提升的同时毛利率一路走低。据财报,2018年至2020年,健康商城年收入分别为18.64亿元、29.02亿元、37.1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0.8%、8.1%、6.9%。

  可供横比的还有坚持“卖药”的叮当健康。2023年叮当健康营收48.57亿元,亏损2.31亿元,这与营收535.29亿元、盈利21.42亿元的京东健康不在同一量级。阿里健康财报周期不同,其自然年2023年3月至9月这半年内收入为129.6亿元,盈利4.45亿元,同样远超叮当健康。

  所以平安健康将发展重心落于在线诊疗上,原先产品名称的“好医生”意为提供问诊服务。据财报,公司2020年自有医疗团队人数为2247人,比2019年增长了59.5%,且AI辅助诊疗系统已深入到自有医疗团队的23个科室;公司签约合作的外部医生也超过了2.1万人。

  据海克财经了解,用户在平安好医生APP相应功能内发送文字、语音或者图片,系统就会提供相关医师名单以供筛选,用户也可以按照科室自行浏览寻找医生。APP内一般诊疗咨询时长为15分钟,依据医生资历,收费在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有医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平安好医生的抽成在20%左右。如果医生开具了电子处方,用户可以直接跳转健康商城购买药品。问诊后续也可能涉及转诊、挂号及住院安排服务、二次诊疗服务等。

  在线诊疗业务的毛利率比医药电商高得多。从2018年到2020年,平安健康在线医疗业务收入为4.11亿元、8.58亿元、15.65亿元,毛利率为40.1%、44.2%、56.2%。

  与其他在线诊疗APP相比,平安好医生的用户活跃度明显领先。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12月这一领域MAU(月活跃用户数)排在前三的分别是MAU为1150万的平安好医生、210万的春雨医生和189万的好大夫在线。

  但线上诊疗仍是C端流量生意,用户增长的关键在于引流。流量成本水涨船高,平安健康相较于阿里、京东乃至同样布局健康领域的字节、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头部玩家亦难言获客优势。于是,2021年10月,平安健康宣布“平安健康战略2.0”规划,开始聚焦B端用户。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累计服务520家企业,这一数字在2023年增长至1508家。

  换句话说,平安健康的商业模式重心由To C转到To B,且小有成效。

  02

  降本却难开源

  模式变化与换帅不无关系。

  自2014年8月平安健康公司创立,曾在微软、金山、阿里等企业任职过高管的王涛就是董事长兼CEO,平安好医生APP也由其打造。但2020年5月,平安健康发出公告,称王涛履行管理职责未达到董事会预期,被免去董事会主席等职务。

  王涛在任时期,平安健康走的是所谓互联网医疗平台之路,即以在线诊疗和医药电商为主。王涛的继任者方蔚豪则在2021年大刀阔斧地将互联网医疗平台模式改为集团赋能模式,APP也从平安好医生更名为平安健康,弱化了在线诊疗的“好医生”概念。

  据财报,平安健康自2021年起优化C端、聚焦B端,将原先的4个业务板块整合为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两大板块:医疗服务包括在线咨询、转诊及预约挂号、住院安排、疾病诊疗及相关药品、医疗器械销售,2021年收入为22.88亿元,毛利率为36.1%;健康服务则提供多种整合医疗健康机构服务的标准化健康服务包,比如体检和医美,还包含医疗服务中药物以外的产品销售以及广告服务等,2021年收入为50.46亿元,毛利率为18.9%。

  论营收,健康服务是公司的主要业务。据财报,公司2022年营收62.05亿元,其中医疗服务为25.92亿元,健康服务为36.12亿元;2023年营收46.73亿元,其中医疗服务为20.75亿元,健康服务为25.98亿元。

  在2022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方蔚豪表示,平安健康的独特优势在于商业保险生态圈的赋能,平安集团有2.25亿个人金融用户,平安各渠道已经渗透7000万大中型企业员工,这些人群与平安健康的医疗及健康服务强相关。

  此后平安健康始终延续集团赋能之路,2023年10月李斗接替方蔚豪后也未发生改变。平安健康最近发布的2023年财报提及,公司会继续聚焦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用户和企业用户,业务结构已持续优化。

  结构优化的确带来了毛利率的提升,但不足以抵消营收的下滑。

  据财报,从2022年到2023年,医疗服务的毛利率从35.1%提升至40%,收入从25.92亿元下降至20.75亿元,原因是低战略协同性业务的收入降低,并加深了与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业务协同;健康服务的毛利率从21.1%提升至26.1%,收入从36.12亿元下降至25.98亿元,原因是和管理式医疗战略关联度较低、盈利能力也较低的部分实物类销售业务收入减少。

  然而,2018年至2021年,平安健康的营收自33.37亿元增长至73.34亿元,2022年下滑至62.05亿元,2023年的营收甚至低于2019年的营收即50.65亿元。

  平安健康2023年亏损收窄至3.23亿元,这是2018年上市以来的最低亏损水平。但这种收窄是节流而非开源的成果。除去前述业务削减、产品调整外,销售费用降低和人员调整也是亏损收窄的重要原因。据财报,2021年到2023年,公司营业成本中的营销及销售费用从17.56亿元下降至8.35亿元,管理费用从18.46亿元下降至14.8亿元;2023年12月公司在职员工人数为1753人,较2021年6月高点4561人削减了超过六成。

  降本治标不治本,平安健康还需突破营收下滑困境。

  03

  潜能来自养老?

  想要打造新增长曲线,平安健康给出的解法是“养老”。

  自2021年起,平安健康就跟随平安集团进军养老产业,只是直至近期才将之提升到战略层面。在2023年财报中,公司的战略从以前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变更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提出要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用户提供全场景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在2024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李斗多次提及“养老”,凸显了公司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

  平安健康尝试打造包含医疗、健康管理在内的居家康护服务体系。比如在康复护理产品方面推出“平安无忧护”产品体系,针对有神经、骨骼、心肺、疼痛等康复护理需求的患者,提供以专病为维度的康复、住家护理等10项短期或长期服务。服务体系还会通过智能监测设备结合管家平台对老人实时监护。设备可以检测居家老人的血糖、血压、心率、呼吸、血氧等指标,发现异常时会及时响应,必要时通知紧急联系人、医生介入。

  相关产品还有“孝心宝”“平安家医·长者守护版”等,包括管家陪伴、线上诊疗、线下看病住院全程陪同、护士上门巡护等服务。

  财报显示,平安健康正致力于构建集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医生管家于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并连接超过500项居家养老服务;截至2023年9月底,使用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其客均合同数和客均个人资产总额分别是其他个人客户的1.6倍和3.4倍;截至2023年底,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覆盖54个城市,为10万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这种动作与社会背景有密切关联。

  国内人口老龄化情况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底,国内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占全国人口的18.7%;到了2023年底,国内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9亿,占全国人口的21.1%,3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了2.4个百分点。

  而2024年3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共13次提到“养老”这一关键词,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在这一趋势下,市场规模必然有所增长。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2024年将达13.9万亿元,2027年可达21.1万亿元;产业包括智能硬件、康复辅具等设备器械,以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居家养老产品、养老机构等。

  平安健康选择“养老”作为破局点,将之与线上诊疗、医护服务相结合,符合市场趋势,也有差异化优势。只是这从概念落地到市场广泛接受还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快速拉升营收。此外,互联网模式下的居家服务依托于智能设备,目前智能设备对老年群体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升。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被疫情推高的想象空间正在回落,海外互联网医疗平台同样遇到了增长乏力的问题。

  比如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Teladoc Health,同样以线上诊疗服务为主。公司主要服务为雇员投保的企业或保险公司,To B提供线上诊疗等增值服务,且能够针对专业领域复杂病症提供专家咨询服务。该公司2021年2月曾创下每股约294美元的高价,现在已跌至约14美元。据财报,Teladoc Health在2023年的营收达26亿美元,同比增长8%,但公司预估2024年增速仅为5%。

  战略重心由C端转向B端后,平安健康迄今尚未解决收入下滑的问题。亏损收窄只是一小步,想要如预期般在2025年前实现盈亏平衡还很有挑战性。而平安健康要真正稳固市场地位并持续向前,要做的还有很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美团直播积极寻求MCN公司合作,却意外成商家刷单圣地?

2024-05-09 17:57:24

  ©自象限原创

  作者丨薛黎

  2023年4月18日,美团直播在“神券节”中正式上线。整整一年之后,美团直播又在持续加码。

  据「自象限」独家获悉,在去年12月美团上线达人直播后,近期正在密集寻求地方MCN公司合作,并加强补贴政策:企业机构合作100个账号起,最高单个账号可享受6000元/个的补贴。

  补贴根据粉丝量分为三个等级:第一档3000粉丝,第二档5000粉丝,第三档10000粉丝,每达到一个档次则享有美团的一次现金奖励;个人、企业/机构旗下的达人,奖金可累计叠加3次,个人帐号最多可获得3500元的现金奖励,现金奖励,上不封顶。

  ▲图源:受访者提供

  自美团直播上线以来,主要以自播为主,如外卖中的“神枪手直播间”、美团直播入口中也充斥着美团官方直播间,如今真金白银的补贴无疑是为了要扶持美团内部的达播生态。

  眼看着美团直播的形式越做越丰富,自播、品牌直播、达播陆续上线,生态成熟之际,背后的隐忧也逐渐暴露出来。

  “凡是直播间的订单,美团只收千分之六的佣金,T+3回款。”美团前BD周若对自象限说道,“比原来的佣金费率8%~10%、14天回款,要划算太多了。”

  嗅到了钱的味道,在美团长期的高佣金政策下,商家如同秃鹰见了腐肉一般,扎堆涌进来刷单。

  周若举了个例子,假设商家想刷1千块钱,佣金只扣六块,三天回款后,商家拿着994块钱还可以继续刷、循环刷。

  事实上,新业务低费率、免佣金很常见,但美团的不同之处在于,直播的销量会计入商家总销量,从而对商家在团购或外卖的货架页面排名发生变化、影响曝光。

  为了大力推进新业务,美团将最好的政策都给直播间,但这一举措却让美团直播间,意外地成了商家们的刷单圣地。

  虽然从数据维度来看,美团直播表现一直不错。据36氪报道,在直播一级入口刚上线的去年7月份,美团直播单月的GMV大约在5-6亿,环比增速在20%,但8月份迅速上涨到10-12亿,并陆续出现破亿直播间。到了10月份,单月GMV突破20亿元。

  但商家组团刷单的行为无疑会直接影响到美团直播的GMV统计,也让外界难以真正了解美团直播,如今成色几何。

  美团猛“搭台”

  「自象限」联系到一位江苏的美团服务商胡睿(化名),对方表示,已入驻的达人,可以在原来流量的基础上,在申请一部分美团给服务商开放的流量,包括后期的货品低价优质资源等等。

  新达人入驻即可获得新人奖励,带货以美团提供的商家为主,达人和自行选择,目前以到家餐饮(外卖)为主,前两个月不要求达人探店。

  入驻后,达人可以从美团官方提供的带货商品池,挑选货品上架,货品池每天更新并保证是平台内最低价。不过,带货目前没有佣金分成,只有涨粉奖励,“具体的分成规则还没有下来,大概要等到5月份之后。”

  “前期流量大,达人少,涨粉很容易,拿补贴能赚很多。”胡睿讲道。

  从目前美团给到的流量入口来看,直播间推送的位置主要有三处,其一是美团的首页有一个直播小窗,点击后可以进入猜喜广场,其二是首页的信息流中,其三是在美团细分业务二级栏目内,有对应的直播入口。

  ▲图源:受访者提供

  胡睿告诉「自象限」,美团之前也一直在做计划激励,但是补贴很少,比如4月份的个人达人只补贴几百块,企业机构的达人只有一两千块,但这一次5月份开始,美团的补贴大幅上涨。

  从奖励额度来看,美团此次颇有决心,这个奖励额度像是老板画的大饼,光有一个完成后的大数字,至于如何完成、能不能完成,都是一个问号。

  目前,胡睿等服务商并不了解美团直播的链路逻辑、技巧方法,几乎都是冲着高额奖励来的,甚至只是想要完成一次性签约买卖,在被问到已签约达人的流量表现时,胡睿表示自己也不知情,只负责签约。

  巨额补贴最终恐都进了服务商的口袋,和达人们一起,薅起了美团的“羊毛”。

  事实上,为了完善直播生态,美团没少为直播搭台子。

  从去年3月至今,美团直播已经尝试了从地方直播间——官方直播——店播——达播的过程,反复探索直播路径。

  第一阶段,是地区直播间,从去年3月开始密集直播,针对于三、四、五线城市,例如吉安、巴中、宜春等地区。用户可以通过在外卖页面搜索“外卖直播”进入,只有已开通直播业务的城市才会在外卖页面出现该入口。

  很快,这一模式就宣告结束了,因为以地区划分的短视频模式,不同于镶嵌在短视频内容里的兴趣推荐,本质还是需要消费者主动触达直播间,有目的地消费,并不能补齐如抖音本地生活一般的兴趣推荐增量。

  这种将后台逻辑前置化,仍然是货架“我有什么,卖给你们什么”的逻辑;而不是兴趣推荐的逻辑,“猜你想要什么,我卖给你。”

  这一问题,伴随着美团直播变形的全过程。

  第二阶段的官方直播中,爆团团、神枪手等直播间找商家谈好低价商品,再借助官方买量聚集流量,吸引消费者观看,以低价诱捕绑定消费者。

  如今的达人生态,想要复制神枪手和爆团团的路径,却并不容易。

  首先美团没有达人与粉丝联合的生态,美食卖券直播也不是一种好的内容。即使是在抖音,本地生活内容也仅仅是一种流量消耗内容,镶嵌在众多信息流内容之中,不能载入过多。

  ▲图源:受访者提供

  其次,则是美团没有扶持达人的服务商,也没有关于推送和成交路径的数据,这场戏班的台子仍然是风雨飘摇之状。

  没有培训规则,服务商们只能拿着美团给的“军令状”,“只要达人足够好,平台一定会把流量倾斜给你,给你爆直播间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倒戈,“我们也会和一些机构达人聊,因为现在几乎一个月变一次规则,等一等六月可能会有更大的补贴力度。”

  目前,平台给到达人的就是一个OKR的O,之于KR如何拆分、设定,似乎交给了达人自己去思考,希望靠撒钱激发达人,重塑一套适合美团的直播方针。

  都怪BD不“唱戏”?

  服务商没经验的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美团直播的没经验。

  不止有一位BD向「自象限」反馈,自己曾临危受命,被拉到直播间救场。

  一直以来,美团都格外依赖一线BD开拓商家,在原本的中心化到家+到店的模式下,美团早已从千团大战中凝练出了独门秘籍,但这群一线铁军们在遇到直播业务时,却未能凑效。

  到综业务的一位BD宋青对自象限说道,“平台几乎没有给到我们具体的直播流程、直播技巧,就连主播都是被赶鸭子上架的BD们。”

  宋青回忆和同事们做第一次直播,没有专业的主播团队,没有事先的培训,“就是公司说下个月要直播了,能给到商户什么政策,然后我们去跟商户谈,商户同意后,因为没有主播,就只能我们自己上场。”

  尽管毫无镜头经验,但是宋青表示并不紧张,毕竟尽管在线人数有7000人,但实际上活跃的,加上所有‘亲朋好友’和商户也不过50个,“都是自己人。”

  另一位到家业务的BD贺均提到,美团给BD们下发了直播任务,要求单个城市直播达到一定的GMV ,完成之后会有团队奖金奖励。为了完成直播业绩,贺均所在的城市开始上架的是几十元的秒杀款,“边卖边刷”,后来变成了几千元的服务产品,“纯刷冲业绩”。

  ▲图源:美团APP

  “我们自己在做直播的时候,也不是非常的上心。”相比之下,BD们工资的大头仍然是新签商户提成。据贺均测算,美团给到BD完成直播GMV的奖金非常少,“以城市小组的维度发放奖金,分到个人头上就只有日常工资的零零零头了,没完成也不扣我们的钱。”

  果然,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在去年美团的几次财报中,反复提及了直播对其业务增长的关键作用,但如今看来,在执行层面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种“紧迫”和重要性。

  甚至出现了BD和商家一起“刷单”的情况。

  “丽人的板块要求的GMV多,会找找一些专业的主播团队,但很多其他类目,例如医美和护肤,就是挂一个OBS系统,上架团餐之后,告诉商户开直播了,商户开始刷单,然后就这样挂一整天。”

  BD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商家们开放刷单通道,给平台营造了一种虚假的繁荣。

  这其中颇为有趣的一点是,拿直播刷单的商户,再次证明了美团货架平台的重要性,商家们所刷的每一笔单,都寄希望于在货架获得更多曝光,获得更稳定的成交。

  不过,也有商家对美团直播抱有期待。一般直播后,都应该有相应得数据给商户,作为反馈和后续调整的依据,贺均提到,“当时有一个客户一直问我要数据”,于是贺均向上级询问,但得到的答案是“暂时没有。”

  奇怪的是,「自象限」所咨询的BD们甚至都没有拿到过相应数据。

  一开始,商户们还会觉得美团直播有点意思,佣金低、回款快,还能冲销量。但后来,BD们每个月都去跟商户以相似的形式、福利政策沟通,难度越来越大。

  宋青解释道,佣金再低,本质上都还是在薅商户羊毛,“当时要求最低单次走5万块,折算下来一次佣金300块,再后来直播GMV的任务越来越重,就没有商户跟我们玩了。”

  结尾

  2020年8月18日上午10点钟,一场骤雨刚刚洗过北京,东四环外的百子湾,张亮(化名)开始了“地推”的一天。

  他把摩托车停在两个外卖小哥的摊位边,踏板上放着一大箱礼品。用户每下一单或者花8块钱注册三个月的会员,就能拿一盒酸奶或者鸡蛋。挑了近10盒鸡蛋、10盒酸奶放进塑料袋,提着一大袋东西冲进窗明几净的写字楼。

  让20个没有注册过美团买菜APP的人下载应用,完成注册,并且在线购买首单,是张亮给自己定下的今天的业绩目标。

  当年社区团购菜篮子大战时,一个个“张亮”一次次“跑断腿”为美团买菜打开了局面,也奠定了今天的基础。

  但回到美团直播上,我们似乎看不到这种冲劲和狠劲,更像是为了热闹而搭起了台子,至于有没有假唱有没有观众,或许已经不再重要。

  美团的地推们,曾经一步一步踏出了美团的未来,“能吃苦”的决心和毅力是这么多年美团成功的原因。

  反观如今的美团直播,的确让人为它捏了一把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创投月报 | 金浦投资:4月投资事件数同、环比翻番 联手固元堂成立中医产业基金

2024-05-08 17:48:58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shu

  据战略咨询公司Bain&Company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显示,受经济增速下行、IPO退出难度提升、买卖双方估值预期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影响,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预计延续2023年承压趋势,进入换挡调整期。

  基于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4月国内共发生617起股权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增长32.97%、66.76%。披露融资总金额448.48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64.23%,但与3月相比规模“腰斩”。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为7269亿元,同比提高23.50%。

  新浪财经创投Plus本月聚焦市场活跃度较高的3家机构,围绕其投资节奏、阶段、行业偏好以及被投项目等方面展开解读。

  被投企业固元堂反哺做LP 早期阶段项目占“半壁江山”

  综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天眼查和官方网站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金浦投资是上海国际集团系统战略持有机构,2009年由集团牵头,联合沙钢集团、华泰证券、横店集团等基石投资人共同发起设立。该机构也是上海市唯一的金融产业投资基金“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管理人,目前整体管理规模逾600亿元

  最新的三期境内基金分别为长沙市望城区金浦蒙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金浦固生堂(磐安)中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启东金浦叁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均于2024年4月登记备案,注册出资额累计达4.282亿元。其中,与中医门诊连锁集团固生堂联合设立的产业基金已募金额约3.5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金浦投资曾参与过固生堂的D轮融资。2021年登陆港交所后,公司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23-2024年初,固生堂先后收购了7家公司,包括中医诊所机构昆山明泰、李同丰医院、颐德中医、宝中堂中医、宝中堂峨山中医和爱民诊所,以及医疗咨询管理服务商上海巨衍,斥资超1.5亿元并购扩张。如今与金浦投资联手设立产业基金,或有意进一步寻求合适的标的公司,拓展市场份额。

  统计区间内,金浦投资公开披露的股权投资事件共6起,同比、环比双双增长100%。往期数据显示,2023年金浦投资的出手节奏相对稳健,平均每个季度投资12-13个项目。进入2024年以来,投资频次反而有所放缓,直至本月才小幅恢复。

  从投资阶段来看,本月金浦投资的关注重点以早期为主,参投天使轮和A轮融资事件数占比50%。从所关注的行业赛道来看,本月超三分之二资金聚焦先进制造赛道,与往期先进制造占投资行业比例基本一致,获投项目均为集成电路和电子设备细分领域企业。

  参投工业互联网平台浪潮云洲 押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云计算公司浪潮集团旗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浪潮云洲”宣布完成B轮融资,由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金浦投资和同科晟华基金共同投资。本轮所融资金将用于进一步推动浪潮工业互联网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成立于2021年,浪潮云洲定位于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综合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其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200余项平台解决方案,为130余万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深度赋能装备、电子、化工、采矿、钢铁、能源、食品、园区等关键行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据赛迪顾问研究报告显示,浪潮云洲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地位、发展能力双料第一,连续五年入选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责任编辑:杨舒

创投月报 | 合肥创新投资:为怀远县设亿元专项基金 早期天使轮项目占比六成

2024-05-08 17:48:49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shu

  据战略咨询公司Bain&Company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显示,受经济增速下行、IPO退出难度提升、买卖双方估值预期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影响,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预计延续2023年承压趋势,进入换挡调整期。

  基于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4月国内共发生617起股权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增长32.97%、66.76%。披露融资总金额448.48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64.23%,但与3月相比规模“腰斩”。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为7269亿元,同比提高23.50%。

  新浪财经创投Plus本月聚焦市场活跃度较高的3家机构,围绕其投资节奏、阶段、行业偏好以及被投项目等方面展开解读。

  4月投资节奏显著放缓 先进制造、医疗健康项目合占8成

  结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天眼查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合肥创新投资是安徽省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推动合肥市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和高科技成果的转化。

  最新一期境内基金安徽国耀禹昇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024年3月登记备案,注册出资额1亿元。机构投资方LP包括怀远投资集团和合肥创新投资,分别持股75%、24%。怀远投资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由旗下城投公司、新型城镇化公司、大禹资产管理公司、大禹金融控股集团、大禹股权投资公司五个一级子公司组成,各自独立运营。

  统计区间内,合肥创新投资公开披露的股权投资事件共5起,较2023年4月下降37.5%,但与3月相比增长25%。往期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合肥创新投资的投资节奏相对活跃,月均出资次数一度高达9次。下半年整体表现平稳放缓,2024年开年以来合肥创新投资的出手频次有进一步收缩的迹象。

  从投资阶段来看,合肥创新投资偏好早期阶段企业,天使轮和A轮投资事件数占总投资事件数比例分别为60%、40%,“投早、投小”趋势明显。从所关注的行业赛道来看,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是其重点押注的领域,二者合计占比80%。在热门的人工智能赛道,合肥创新投资通过旗下的种子基金跟投量子力学研发商“瀚海量子”,旨在为企业提供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软件。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种子基金成立于2023年9月,总规模5亿元,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连续2年参投至秦仪器 加速高端智造产业发展

  提供分析测试全方位解决方案的仪器供应商“至秦仪器”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合肥肥西产投、合肥创新投资、深圳君盛润石共同投资,所融资金将用于公司总部、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等投资。

  截至目前,至秦仪器已完成4轮融资,老股东合肥创新投资和合肥肥西产投都曾参与过2023年4月的A轮融资。合肥创新投资本轮通过肥西科转基金参投,以实现政府引导基金对先进质谱技术的研发、产业化应用的支持,加速肥西县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成立于2018年,至秦仪器以自主研发的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和数据系统为核心,开发小型便携和大型质谱仪产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分析测试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以持续帮助食品安全、医疗健康、教育科研、公共安全、环境监测、海洋能源等领域用户获得合适的检测仪器。

责任编辑:杨舒

创投月报 | 中科创星:4月投资事件数环比降超33% 追投AI芯片公司原粒半导体

2024-05-08 17:48:39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shu

  据战略咨询公司Bain&Company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显示,受经济增速下行、IPO退出难度提升、买卖双方估值预期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影响,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预计延续2023年承压趋势,进入换挡调整期。

  基于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4月国内共发生617起股权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增长32.97%、66.76%。披露融资总金额448.48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64.23%,但与3月相比规模“腰斩”。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为7269亿元,同比提高23.50%。

  新浪财经创投Plus本月聚焦市场活跃度较高的3家机构,围绕其投资节奏、阶段、行业偏好以及被投项目等方面展开解读。

  联手信达资本设专项基金 早期阶段项目占比75%

  结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天眼查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中科创星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围绕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投资,旗下管理的西科天使基金、秦创原硬科技基金、陕西光电子集成基金、北京硬科技创投基金等累计规模达81亿元

  最新一期境内基金天津创星拾伍号硬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024年4月登记备案,注册出资额4705万元,由信达资本和中科创星联合设立。从组织结构来看,天津创星系列基金多为LP专项基金,对外投资单个项目,旗下投资组合包括钠离子电池研发商“中科海钠”、半导体碳化硅晶片研发商“天科合达”以及MEMS传感器芯片提供商“瑶芯微”。

  统计区间内,中科创星公开披露的股权投资事件共8起,较2023年4月增长33.33%,与3月相比下降33.33%。往期数据显示,2023年下半年中科创星投资节奏相对保守,月均出手次数保持在5起左右,直至第四季度才有所恢复,平均每月投资事件数逐月递增。2024年中科创星活跃度显著改善,一季度完成的投资事件数已为2023年全年同指标约72.92%

  从投资阶段来看,中科创星偏好早期阶段企业,本月天使轮、Pre-A轮和A轮项目占比75%。从所关注的行业赛道来看,先进制造项目占据“半壁江山”,覆盖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细分领域。在热门的人工智能赛道,中科创星领投量子力学研发商“瀚海量子”,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软件。

  时隔10个月再投原粒半导体 押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突围赛

  AI Chiplet算力芯片公司“原粒半导体”近日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一维创投、华峰集团等联合投资,中科创星、中关村生态雨林基金、英诺天使、清科创投等老股东集体跟投,所融资金将用于大模型AI Chiplet研发流片及相关算力产品研发、业务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中科创星首次参投原粒半导体。在2023年6月公司首轮种子轮融资中,中科创星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清科创投、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等多家机构跟投。据天眼查公开信息显示,中科创星通过不久前完成超25亿募资的北京三期基金(全称:北京中科创星硬科技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公司3.6298%。

  成立于2023年,原粒半导体主要为SoC及系统厂商的边缘端多模态大模型部署需求提供灵活的算力支持。凭借多模态AI处理器设计技术和Chiplet设计方法学,能为用户提供高能效、低成本的通用AI Chiplet组件与工具链,允许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灵活快速地配置出不同规格的AI SoC,满足超大规模多模态模型的推理及边缘端训练微调需求。

责任编辑:杨舒

创投月报 | 4月披露融资额环比“腰斩”:哪吒汽车再获50亿国资支持 华熙生物设医疗消费产业基金

2024-05-08 17:48:32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shu

  据战略咨询公司Bain&Company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显示,受经济增速下行、IPO退出难度提升、买卖双方估值预期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影响,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预计延续2023年承压趋势,进入换挡调整期。

  基于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4月国内共发生617起股权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增长32.97%、66.76%。披露融资总金额448.48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64.23%,但与3月相比规模“腰斩”。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为7269亿元,同比提高23.50%。若剔除3月大连万达商管高达600亿元的单笔巨额融资,4月披露的总融资额同比、环比分别增加23.55%、32.92%。

  从融资阶段分布来看,早期阶段的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和A轮融资事件共有417起,占比约七成,与3月基本持平。A轮融资事件数重回第一,占融资事件总数近30%。就披露的融资金额而言,战略融资轮以267.98亿元位居榜首,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大额融资事件中,超85%为战略融资轮。Pre-A轮融资事件数和披露金额环比双双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141.18%、482.50%。

  结合往期数据分析,本月融资频率最高的A轮融资事件数和公开披露金额较3月分别增长72.90%、38.83%,行业进一步向早期阶段倾斜。与2023年4月相比,虽然融资事件数增长10.12%,但总金额显著减少19.55%,带动单笔平均融资额由4457万元同比下降26.94%至3256万元。

  从融资行业分布来看,先进制造凭借128起融资事件数排名第一;同时在中车时代半导体和特斯联2笔大额融资推动下,行业总融资额突破75亿元,同样拔得头筹。在先进制造赛道中,集成电路获投企业占比约57.81%,环比增加近10个百分点,电子设备和物联网设备细分领域公开披露的融资额也较3月有所增长。

  人工智能行业热度不减。4月共有54个项目获得融资,披露的融资总金额约14.92亿元,环比分别增长25.58%、71.69%。AIGC、AI基础层、AI技术层和通用应用等企业获投事件数占比逾61%,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智能机器人和VR/AR领域披露融资额余额占比44.24%

  结合往期数据分析,先进制造行业的融资规模先后经历连续增长、“断崖式”暴跌后,近3个月趋于稳定。本月融资事件数为128起,同比、环比分别提升21.90%、75.34%。披露总融资额录得75.81亿元,较2023年4月微降3.37%,与3月相比增长22.12%。综合作用下,单笔平均融资额录得5923万元,同比下滑20.73%,环比缩水69.65%。

  从融资地域分布来看,江苏期内合计完成96起融资事件,约为3月的1.5倍,保持领先地位。注册在浙江的哪吒汽车和北京的泰安养老,分别获投50亿元、20亿元,促进区域融资额达到67.66亿元、54.95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广东(除深圳)、四川、山东和湖北融资频率和金额连续第二个月出现环比上涨。

  结合往期数据分析,江苏的融资事件数虽然同比增长7.87%,但披露总融资额较2023年4月锐减60.73%。与3月相比亦显现出同样特征,融资事件数虽然增加45.45%,融资金额却下降13.90%。综合作用之下,平均单笔融资额同比陡降63.60%至2996万元。

  细究获投项目所处赛道,江苏的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备受关注,获投项目数占比52.08%,披露的融资额占比78.20%。生产制造、企业服务、汽车交通、人工智能等硬科技赛道也有广泛布局。

  活跃机构

  本月投资最活跃的机构为中科创星、金浦投资、深创投、苏州高铁新城、合肥创新投资和元禾控股,全部为“国家队”成员。首次上榜的苏州高铁新城引导基金,又名苏州高铁鑫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鑫诚资本),成立于2022年。目前机构旗下共有直投基金7只,募资总规模超40亿元;在投各类子基金39只,认缴总规模约185亿元。

  本月募资最活跃的机构包括朗姿韩亚资管、钧犀资本、浦东创投和苍原资本。

  华熙生物、朗姿韩亚联合海南自贸港基金、海口国家高新区基金成立的海南华熙元祐医疗健康消费品产业基金,是国内首个医疗健康消费品领域的产业基金。总规模高达10亿元,该基金重点关注创新药械、新兴健康消费品和再生医学创新技术平台等领域。

  同样完成落地的产业基金,还有由湖南钧矽高创、钧犀资本以及国防军工和GPU上市公司景嘉微共同发起设立的钧犀高创二期科技产业基金。该基金首期募集资金5亿元,机构投资方LP列表中还出现了长沙市和无锡高新区地方政府引导基金

  由前合鲸资本创始合伙人霍中彦创立的苍原资本,旗下第一只“穿”产业基金也完成了首轮关账,募资规模接近3亿元,机构投资方LP均为产业链中的企业。该基金具体投资方向包括产业链上游如高科技创新纤维和面料的新材料,中游如智能制造和AI数字化应用的新工具以及下游的新品牌。

  大额融资

  本月超10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融资事件共7起,与一季度各月同指标保持一致;融资总金额合计249.17亿元,占披露融资总额比例约为55.56%

  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花落金融行业。第三方财富管理服务提供商华普集团与卢森堡私人另类投资集团GEM Global Yield签订合计10亿美元的股权认购协议,以美国存托股份ADS形式交付,3年内分批向GEM Global Yield定向增发提取资金。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软硬件、体育IP等领域的投资,寻求能够增加价值的兼并收购机会。

  电动智能汽车研发商哪吒汽车再获不少于50亿元注资,由桐乡国投、金合股权和民生股权基金联合投资,3家机构皆为国资出资平台。本轮所融资金将用于加速公司IPO进程和扩大研发投入。截至目前,哪吒汽车已获融资超260亿元,销量表现却不容乐观。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累计交付2.44万辆,同比下降6.9%。

  人工智能物联网企业特斯联完成高达20亿元的D轮融资,由澳大利亚的投资机构AL Capital和产业基金阳明股权投资基金共同领投,国家发改委旗下投资平台、福田资本、金地集团、重科控股、数字重庆、南昌政府平台公司、徐州产业基金、北科建集团、光大控股、商汤科技等新老股东跟投。该轮所融资金将用于完善具有多模态能力的领域大模型在园区、企业、经济、能源等多场景的应用,进一步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形成产业化、集群化效应。

  新兴赛道

  农业大数据分析商“爱科农”获得凯联资本未披露金额的独家投资。截至目前,爱科农已完成6轮融资,高瓴创投、IDG资本、源码资本、线性资本、食芯资本和腾讯投资等机构都曾多轮押注。

  成立于2016年,爱科农是一家以农作物智能种植决策为核心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其自主研发的全生育期人工智能种植决策平台,可以基于遥感、气象、卫星定位等大数据生成农业算法模型,再通过输入对应农田的数据,构建出不同地域的农田自动化种植方案。公司服务的土地面积超2600万亩,覆盖10个省份逾3万个农户和80多个B端客户。

  量子力学研发商“瀚海量子”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中科创星领投,合肥创新投资旗下的种子基金跟投,本轮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应用。

  瀚海量子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基于量子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软件研发的服务商。业务覆盖固体分子材料模拟计算、新材料预测、智能数据分析、科研与教学活动模拟计算演示、量子力学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

责任编辑:杨舒

库迪,没成为“第二个瑞幸”

2024-05-04 19:55:29

  来源:锌财经

  作者|陈   妍

  库迪还没打算认输。

  近,库迪咖啡宣布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现行的门店补贴政策要延续到2026年12月31日,政策覆盖现有门店和未来新开的门店,根据房租和竞争等不同因素,不同门店将获得不同金额的补贴,最高单杯可补贴至14元。

  另一个是,库迪位于安徽的全球供应链基地,终于正式投产了。

  这两项措施,恰好一一对应库迪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近一年来,库迪像个丑闻制造机一样,跟联营商们闹翻、门店持续缺货、关店数量上升……外界都在传库迪快不行了,连对手瑞幸都直接缩水了9块9一杯咖啡的活动,懒得再和它打价格战了。

  眼下,库迪跑出来官宣“好消息”,一定程度上也是想告诉外界,它还没退出且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从它目前的规划来看,这一打,起码又得两年。

  从浩浩荡荡入场,到眼下在离场边缘挣扎,库迪满打满算也只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咖啡市场从来不缺新故事,库迪想要留下来,留给它的挑战还有很多。

  联营商们,都在苦苦支撑

  库迪延期补贴政策,是想安抚现存联营商们的情绪,也给那些考虑加盟的新人一点信心。毕竟再不用真金白银支持,苦苦支撑的联营商们,都要“揭竿起义”了。

  盈利二字,成为悬浮在库迪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过去一年来,库迪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直在跟瑞幸贴身肉搏打“价格战”,一杯咖啡从9块9,降到8块8,甚至是7块7。库迪想打仗,但为此买单的是联营商们,他们被迫走上了薄利多销的路。

  根据招商证券推测的数据,库迪门店按照日均销售400杯、单杯10元来计算,投资回款周期大概在18到24个月。

  问题是,日均销量400杯,完全是个理想状态。

  据报道,此前有一位联营商曾透露,他是2023年4月开店的,选址还是当地的中心街,但是营业快一年下来,日均只有120杯,夏天旺季的时候也只有150-180杯。杯量上不去,但“房租人工水电每个月2.1万”的成本却降不下来,只能熬过一天是一天。

  这不是孤例,根据腾讯数据库迪周杯量预估,三月初库迪的日均杯量已经创下阶段新低,只有128杯,较上个月的店日均杯量减少了28杯。算下来,库迪门店的日均杯量还不到400杯的三分之一,距离回本遥遥无期。

  在这过程中,有部分库迪门店为了节约成本,甚至践踏食品安全红线,使用过期物料。

  前段时间,有库迪员工在小红书上爆料,自己所在的门店,茶汤效期过了还接着使用,重新贴过一个效期,过期的奶和冻货,还有容器里面的原料,都会第二天重新贴一个新的效期,“都不知道用了多久了”。

  这除了暴露出库迪内部管理能力的欠缺,也从侧面体现出,很多库迪门店陷入经营困境,可能撑不到回本的那一天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库迪咖啡被传出大面积关店的消息。极海品牌监测统计的数据显示,在90天里,库迪咖啡新开门店476家,关闭门店高达826家。虽然库迪方面解释称,闭店数据大,主要是因为大学店寒假临时闭店,开学后将正常营业,但真实情况是否如它所说,仍是存疑的。

  靠着加盟模式发家的库迪,快要留不住联营商们了。

  供应链拉跨,要啥没啥

  至于自建供应链的饼,库迪从去年画到了今年,这才终于落地了。

  早在去年7月,库迪官宣了,在安徽马鞍山当涂,建设了集研发、生产和品控于一体的华东供应链基地,预计2023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年产量将达到4.5万吨。结果后面投产时间一拖再拖,之后具体的投产情况还是个未知数。

  说起来,库迪联营商杯量低、成本高,迟迟不盈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狂奔之下,库迪不肯修炼基本功,供应链积弊成疾。库迪董事长CEO钱治亚自己也承认:“门店爆发式的增长,给库迪的供应链体系、运营体系和技术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只管枪炮,不顾弹药”的后果是,过去一年里,库迪门店三天两头缺货,消费者们吐槽不断,联营商们有苦难言。

  据报道,早两个月,有消费者发现,库迪的黑芝麻系列新品总是断货,连续好几天都买不到,但新品宣传的广告一直放在店门口。对此,库迪的员工也挺头疼的,说是原料订不到,补不上货。库迪官方客服则表示,他们会催门店补货,但具体有没有货,仍要以小程序或App的显示为准。

  供应链又会影响到新品研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产品力薄弱。此前有库迪加盟商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封《致库迪咖啡公司管理层的另一封信》,里面直指库迪研发团队拉跨,出新品速度“感人”,憋了很长时间才出两款“换汤不换药”的新品。

小红书截图小红书截图

  咖啡赛道激烈竞争之下,供应链的完整度决定了各家品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看到,近几年头部咖啡企业都在加码供应链建设。好比说去年9月,星巴克中国在江苏昆山的咖啡创新产业园落成投产;今年4月,瑞幸投资的咖啡烘焙基地也在江苏昆山投产,再早之前,它还探访了埃塞俄比亚、巴拿马、印度尼西亚等产区,挖掘更优质的咖啡豆。

  眼下,库迪正加紧补足供应链短板,但跟这些前辈比起来,还是存在不小差距。

  现金流吃紧,库迪还在找新路子

  补贴政策的延续,需要钱,供应链基地投产后的维护,也需要钱。这些前面挖的坑,都需要库迪后续拿出更多资金来填。

  但库迪拿得出这么多钱吗?

  去年6月份的时候,就有报道称,库迪现金流状况不太乐观。有知情人士透露,库迪已经开始通过银行承兑汇票给供应商做结算。原本库迪给供应商的结账周期是45天,但如果这承兑汇票是真的,按6个月来算,相当于账期将被延长至225天。

  更糟的是,库迪创始人陆正耀都成了资深老赖了。4月7日,陆正耀又新增了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18.96亿多元。去年3月份至今,他累计被执行金额近30亿元。

  陆正耀

  消费赛道遇冷下,库迪又顶着陆正耀的臭名声,大概率也拿不到投资机构的融资。现金流压力,成了库迪身上的一座大山。

  为了找钱,库迪又整起了新活。

  早几个月,库迪向联营商们大推特推起自己的奶茶品牌“茶猫”,还为此编造了一个相当“性感”的故事——人机协作。在门店最显眼的位置,放一台极具科技感的机械臂,让它来完成从取空杯、到制作饮品和塑封的全部流程,达到客户体验和结构成本的最佳匹配。

  据报道,开一家茶猫的标准店,大概需要投资20万到30万元左右。店里的人机协作设备可以买也可以租,现在购买有折扣价大概是12万元,正常价格为15万元。如果采取租赁的形式,每台需交押金5万元,月租金5000元,租期1年起。

  茶猫招商手册

  但茶猫的出现,究竟是提供了新想象力,还是纯纯割韭菜,现在不好说。

  在社交媒体上,有关茶猫“难喝”“口味太淡”“出杯不稳定”的吐槽越来越多。有媒体计算过,机械臂制作一杯冰饮大概要35秒,同时制作一杯冰饮、一杯热饮的时间大概是1分40秒,这个速度不算快,是“一个员工慢悠悠也能达到的速度”。

  或许比起制造新噱头,库迪眼下更需要做的是好好修炼内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漩涡中的Kimi:创始人传2个月套现4000万美元赚快钱?月之暗面商业化前景尚不明朗

2024-04-30 09:12:14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作者:易舍

  国内估值最高的大模型“独角兽”月之暗面(Moonshot AI)近日卷入舆论漩涡。

  据公开报道显示,自2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以来,公司创始人杨植麟及相关人员通过出售个人持股已套现数千万美元。传闻具体金额高达4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亿元。不少股权投资业内人士表示,创始人在融资后转让老股的行为其实并不罕见,但在一般都出现在公司已进入成熟稳定期的阶段,像月之暗面这样刚刚成立一年就大笔套现的情况属实反常。

  对此,月之暗面回应称消息不属实,并表示此前已公布员工激励计划。公司希望长期发展,不是短期套利路线。据其官方公众号3月11日的文章披露,月之暗面将从2024年开始在公司取得重要进展时发起员工期权回购计划,且每年定期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调薪和期权增发。至于员工回购计划和创始人套现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公司没有进一步具体说明。

  天眼查公开信息显示,月之暗面正式成立于2023年4月,2个月后便获得由真格基金、红杉中国、今日资本等头部机构联手投资的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达3亿美元。紧接着同年7月,美团龙珠领投的A1轮顺利落地,两轮融资总金额合计约20亿元,估值水涨船高至8亿美元。

  2024年2月,月之暗面再次完成新一轮超10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小红书、招商局中国基金等产业和财务投资方,红杉中国、美团龙珠等老股东继续加码。据悉,本轮交易完成前公司估值约为15亿美元,投后估值直接翻了1.67倍至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一跃成为国内目前大模型赛道中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与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和MiniMax并列“大模型五虎”。

  备受一级市场青睐追捧的背后,一方面是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极为出色的个人履历。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杨植麟是苹果公司AI负责人Ruslan Salakhutdinov和Google AI智能首席科学家William W. Cohe的得意门生。2019年他作为第一作者与谷歌、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发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模型XLNet,回国前曾任职于顶级人工智能机构Facebook AI Research 和Google Brain。正如OpenAI的成功离不开灵魂人物Sam Altman,不少投资方也认为杨植麟有望带领月之暗面领跑人工智能行业。

  另一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长文本处理智能助手Kimi今年3月宣布在长上下文窗口技术上再次取得突破,无损上下文长度由20万汉字提升一个数量级到200万汉字,主要覆盖长文总结和生成、联网搜索、数据处理、编码代写、用户交互、翻译等多项功能。值得一提的是,OpenAI最新一代GPT-4Turbo上下文窗口能力不过约10万个汉字,Anthropic的最新Claude 3系列模型仅支持约16几万字长文本,相较之下月之暗面的表现显著突出。

  新版本Kimi一经发布,迅速引爆市场。基于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3月Kimi的访问量约为1261万次,环比激增321.58%,其中网页端访问量达394万次。截至4月6日,Kimi模型微信小程序日活用户为272万,三个月留存率约为40%,预计8月全端总日活用户将突破800万。热浪也传导至二级市场,华策影视、中广择天、掌阅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因被归类为“Kimi概念股”而接连涨停。

  然而,高歌猛进的Kimi商业化前景却不甚明朗。据AI大模型行业投资人透露,长文本技术门槛没有想象中的高,受限于对算力的极大消耗和居高不下的成本,前期入局者较少。如今Kimi的走红出圈,倒逼互联网大厂们加入“战局”。近期,阿里云旗下的通义千问免费开放1000万字长文档处理功能,360智脑宣布内测5000万字长文本处理功能,百度的文心一言也将升级长文本输入功能至200-500万字。

  这意味着Kimi的差异化特点或很快会被竞争对手消弭,一旦开始收费,C端用户大概率会流向更便宜的平台。公开报道显示,Kimi现在投放广告的获客成本约为10元/人,若包括拉新后用户问答互动产生的算力成本,每个用户的获客成本在12-13元之间。按照下载量简单推算,Kimi每天在安卓和苹果端的获客成本就至少在20万元以上。与财力雄厚的互联网大厂相比,月之暗面的融资还能支撑多久,仍是未知数。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5个月才卖2244辆,极越拼营销,展台开到小米对面

2024-04-30 09:12:10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任雪芸

  和哪吒汽车CEO张勇一样,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将销量不好的原因也归结为营销。4月25日的北京车展上,极越直接把展台设在小米SU7对面,或许,大家排队看小米SU7的时候,可以扭过头来看看身后的极越07。

  极越的销量可以用惨淡来形容。2023年11月至今年3月,极越的销量分别为594辆、774辆、218辆、147辆、511辆,始终在三位数徘徊。一些潜在消费者觉得,极越配置不差,但苦于没有声量。

  极越最出圈的一次还是因为小米。近日,极越曾陷入一场“员工买小米汽车被开除”的传闻中。由于涉及当下爆火的小米SU7,极越的品牌在互联网上快速发酵并引发了持续的关注。

  尽管流量狂欢背后,不乏“看热闹”的心态,但对于在市场中持续沉寂的极越而言,更多关注未必完全是坏事。

  可对于极越来说,要解决的远远不止营销问题。毕竟,任何一个用户听到“汽车机器人”的时候,很难想到这是一款新能源汽车。

  降价不停,但销量萎靡

  最近,让车主老李颇为困扰的一件事是,4月初他购入了一辆极越01,还没有来得及感受提新车的喜悦,极越优惠力度就进一步加大,给他泼上了一盆冷水。

  “我是4月上旬提的车,提车不到五天,极越就宣布了新的优惠政策。”根据公开资料显示,4月15日,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与极越CEO夏一平一同直播时宣布了最新的优惠政策。

  政策显示,4月15日至5月31日间购买极越01并完成交付,即可享受ROBO Drive Max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终身免费。而根据官方配置表,此次免费的ROBO Drive Max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选装费用为4.99万元。 

  在这次调整政策前,老李拿到的官方优惠政策为选装100度三元锂电池包,整车减1万元,另全系赠送直流家充桩。

  与此同时,在官方政策背后,极越还推出了展车优惠活动。而在1月份提车的一位车主称,据他了解,所谓的展车其实就是新车,只不过是极越的库存车。

  一位极越的销售称,这些都是新车,只不过根据生产的时间优惠的价格不一。“有的优惠几千块,有的几万块,具体要看你订哪一个。目前优惠最高的是2万块,是两个月之前生产的车。”

  不过,他同时表示,这些给出额外车价优惠的车型不能选择配置,只能根据现车进行个人的需求匹配。

  事实上,从去年10月份正式上市至今,半年多的时间里,极越已经多次调整优惠策略。

  最早的一次是在去年年末,极越01全系降价3万元,直接将起售价“砍”至21.99万元,创下了新能源车企中最快的降价速度。

  彼时极越CEO夏一平对外称,此次降价将是唯一一次,而且会对智驾软件坚持付费。但事实上这些承诺都在后续极越优惠政策的调整中被一一打破。

  这让一些老车主们倍感无奈,在车友群、社交平台上,不乏有车主大呼“吃亏、上当”。

  车企降价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销量,但对于极越而言,这些政策却并未在销量上带来利好。

  自2023年11月至今年3月,极越的销量分别为594辆、774辆、218辆、147辆、511辆,始终在三位数徘徊。

  Tech星球与多位极越的销售人员进行了沟通,他们均提到“这车不好卖”、“营销做的不好”等。

  一位销售称,他在职的那几个月,门店只能卖出一两台是每个月的常态。

  为了改变“不好卖”的困境,极越内部也在推动变革。根据第一财经报道,极越汽车对营销端和销售端进行了改革,营销端UD-用户发展部门负责人杨振以及多名总监等执行层已经离职,目前夏一平亲自挂帅部门负责人。

  而销售端UO-用户运营部门负责人,也由原运营负责人罗岗代管理改为来自特斯拉的Andy.Gao负责。

  真营销VS纯自嗨

  3月25日,夏一平在反思极越01销量低迷的原因时,曾将矛头直指营销。

  他说,“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新的品类产品,当一个用户进入极越门店,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要买车,而是这是什么品牌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解决问题了。”

  多位各地区门店的销售称,在这番讲话之前,夏一平曾到访过门店考察。

  一位极越汽车北京地区的销售告诉Tech星球,在他入职不久后,夏一平曾和百度的一位管理人员到访过门店,“他们当时在店里,讨论的就是如何营销这辆车。”

  在极越汽车的品牌名称还是“集度”时,外界对其的认知是,这是背靠百度和吉利的一个品牌,前者给技术,后者推生产。

  成立的两年时间里,极越一直以集度的品牌进行对外宣传,直到2023年8月,突然更名让外界对这个品牌失去了原有的认知。

  而且,据夏一平此前透露,在更名之前,极越已经进入了宣传停滞期。“在 2023 年 4 月到 2023 年 9 月,我们有长达近半年时间没有对外宣传。”

  但在极越01上市后,其营销似乎也并未有改进。一位购买了极越01的车主称:“在偶然进入门店之前,从来不知道市场上还有这样一个品牌。”

  一位入职不久的销售也感受到了内部营销的“神秘”,而且这种神秘感甚至延伸到了极越07之上。

  在北京车展前一周,这位销售表示,自己对极越07的情况毫不知情。“我只知道是一辆轿车,内部还没有提过这辆车的具体情况。”

  夏一平对于市场端的纠偏策略中有这样一条,他认为,“过去很多门店是以简单粗暴的优惠政策吸引用户,卖东西卖错了,而极越 01 要卖体验而不是卖硬件”。

  当这个口号落地到销售端时,消费者的感受却出现了偏差。

  车主老李在购入极越01之前,有接触过两位销售,“很难说得上专业,如果打分的话,我甚至想给0分。”

  一位已经离职的极越员工告诉Tech星球,极越招聘销售,并没有设定新能源销售经验的门槛,“所以,极越的很多销售都是来自各个行业的,这也导致极越的销售离职率很高。”

  据车主老李回忆,极越的一些销售会特地强调“产品专家”的身份,有的销售甚至会说,“我不是要卖给你车,而是为了教你认识、理解这个车。”

  也许极越的初衷在于让消费者感受到极越的魅力,但略显高深的营销逻辑,却导致不少消费者选择与其保持距离。

  一个颇为有趣的细节是,在了解极越期间,车主老李曾在夏一平微博下提出过质疑,后来他发现自己不再能看到夏一平的微博,直到他将此事告知一直沟通的极越内部员工,“我不知道是不是他反映了这件事,后来我又能看到了。”

  难打的翻身仗

  在极越汽车的直播中,近期很少露面的百度CEO李彦宏出来站台。但尴尬的是,在直播预热环节,当夏一平演示语音开车门时,多次喊SIMO语音助手均无反应。

  对此,夏一平用视频解释称是因为“车内有人”,并演示了SIMO的正确使用方式。

  但车主老李对此并不认可,他告诉Tech星球,自己车内SIMO语音助手偶尔也会出现无回应的状态。不过他同时表示,“不一定是技术的问题,可能跟声音的位置有关。”

  这些直播中出现的瑕疵,让极越的压力再度增加。尽管官方给出了解释,但现场直播的“翻车”导致外界对其产品力产生了怀疑。

  多位极越的车主在社交平台反映了极越01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学习成本”是他们频繁提及的一点。

  以极越01的“辅助转向”功能为例,延时和误判是习惯油车驾驶习惯的用户们最难接受的问题之一。

  在使用极越01的近一个月时间中,车主老李给出了评价:“这个车的很多功能都违背汽车的驾驶习惯,更像一个懂电子产品的团队打造的。”

  和其他品牌不同,极越似乎并不认为自己是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很多场合,它的官方口径都称自己是一个汽车机器人。

  “汽车机器人”的底层逻辑在于极越所具备的智能化能力,也是百度AI能力的一次落地。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内卷加剧,智能化几乎已经成为了汽车的标配,极越很难依靠智能化标签打出差异化。

  反而被困在了“汽车机器人”的品牌定位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夏一平表示,“我们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跟大家去解释什么是汽车机器人。它需要具备自然交流、自由移动、自我成长的能力。”

  但多位销售告诉Tech星球,至今为止,依旧会有消费者问出这个问题:什么是汽车机器人?

  当下,无论是极越01还是极越07,两款车的上市都处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排位赛的中后期,而其所对标的20万到30万的价格区间中,也已经沉淀了过多的品牌与车型。这意味着,极越的翻身仗将会打的异常艰难。

  4月25日,在北京车展极越的发布会上,极越07透露的信息极为有限。

  一位销售含糊地称,不知道具体改了什么,现在主要展示的是外观。此外他提到,极越07可能会在6月或7月上市。

  但与此同时,一些老车主正在向极越维权,他们希望能在极越讨到一个降价的说法。就此Tech星球向极越咨询了“补偿老车主”的政策,但截至发稿,尚未有回应。

  目前来看,对于极越而言,要翻越的不只是品牌营销这座大山,在产品、售后,甚至管理上,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备注:文中皆为匿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雷军、周鸿祎搅翻北京车展

2024-04-29 09:16:11

  两个科技圈大佬成了北京车展的绝对主角,就连展厅外的小卖部老板都知道小米的雷老板来了。看着乌泱泱的人群,和一些车企将周鸿祎、雷军来展台参观作为宣传点传播,有行业人士感叹,这届北京车展真是变味儿了。大家似乎比拼的不是车,而是人气和流量。

  作者 |黄硕  刘冬雪  田晏林

  编辑 田晏林

  运营 刘   珊

  时隔四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重出江湖。

  4月25日,2024(第十八届)北京车展第一天媒体日,位于顺义区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观展人数堪比40多公里外的环球影城。拥挤程度让人恍惚觉得是不是五一假期提前了。

  虽然这里23万平方米的总展出面积比2023年的上海车展要小很多,但超过1500多家的参展商包括国内外知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和上海车展的规模不相上下。

  「市界」在现场注意到,同样作为国际A级车展,和去年上海车展相比,今年来到北京车展的外国面孔更多了。德国和日韩车企的高管不仅继续组团飞来北京,而且不知是否由于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长城汽车、比亚迪的展台出现了很多泰国人,一些造车新势力的展区还能看到许多裹着头巾的中东地区人士。

  热闹归热闹,很难迈开步子的几个重点展馆还是引起部分媒体同行吐槽,“完全没办法仔细看车”。

  更让一些外国观展人惊讶的是,这届北京车展收获镁光灯最多的,竟然不是某个新车,而是一个红衣人和一个绿衣人。看着这两个中年男人所到之处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些外国人也默默举起手机,拍起照来。

  科技大佬掀翻车圈

  被人群簇拥的红衣人和绿衣人,分别是360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和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

  这让在汽车行业干了十几年的行业人士很是感慨,没想到有一天属于车圈的流量盛宴竟然被两个科技圈的大佬“截胡”了。

  其实在车展开幕日的前一天,周鸿祎在个人抖音平台表示,这次过来就是为国产新能源车宣传,给大家带流量去的。他也没食言,车展首日甚至都攀上了东风猛士917的顶部,还自嘲是车展最老的车模。但显然观众对他本人的关注度比车更高。

  如果说跨界造车的雷军,是带着学习目的来到理想、蔚来、小鹏、比亚迪等展台参观,那么不会开车、没有驾照的周鸿祎这次来到北京车展也不是完全没私心。他参与投资过的哪吒汽车当前也很需要高曝光。

  不过,周鸿祎没有在哪吒汽车展台停留太久,不少关注度高的国产车展台,连同宁德时代这些电池供应商的展台,他都重点逛了逛。参观了蔚来、鸿蒙智行的展台后,周鸿祎一边走向下个展台,一边跟「市界」分享了他上午看车的感受,“国产车越来越好了。这是一次洗牌的机会,大家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车方面都在同一个起跑线。”

  ▲(图源/市界)

  对于卖掉迈巴赫后,他打算换哪辆国产车,周鸿祎的回复倒也不“得罪”人,“让我心动的车很多,所以我在激烈地做思想斗争……不可能只选一辆车”。在看车之余,他也呼吁媒体应该多关注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厂商。

  面对「市界」对360集团是否会考虑投资电池企业的疑问,周鸿祎表示:“哪能什么都投资呢,每个行业各吃各的饭,我们把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大模型做好就挺好了。”

  和准消费者周鸿祎悠闲逛展不同,雷军当天上午忙着为小米SU7开发布会,下午才有空换上跟周鸿祎有反差的绿色上衣去友商展台学习。

  但两个人相同的是,所到之处必会发生拥堵。就连展厅外的小卖部老板都知道小米的雷老板来了。雷军的职业性很强,被这么多人围着,还时不时会被挤到,他也面带微笑,表情管理十分到位。

  看着乌泱泱的人群,和一些车企将这两位大佬来展台参观作为宣传点传播,有行业人士感叹,这届北京车展有点变味儿了。大家似乎比拼的不是车,而是人气和流量。

  车企大佬真会被雷军吓到吗?

  4月25日,雷军本人的流量恰如小米SU7的流量,以至于上午发布会过后,小米汽车担心大量人流一拥而上引发混乱,直接将展台围了起来,让观众排队而入。

  小米汽车的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倒是聪明,在媒体目光被科技圈大佬们吸引走的时刻,它在自己的展台放了一台小米SU7,因此得到了额外关注。现场工作人员也承认,很多人来这就是为了拍车。

  泼天的流量也转化为了可观的订单量。在车展上,雷军披露了小米SU7大定数据,“正式发布28天后,锁单量75723台,已交付5781台,创下了业内新品牌首款车型上市首月的交付量新纪录。”

  有车企人士承认,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压力,但更多的人还是看到了小米汽车的可取之处。

  “小米汽车破圈是从圈外进入汽车圈内,自带圈外流量。车企确实能从小米汽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车企很多东西习以为常了,不知道怎么宣传,但是雷总可以把每个零部件都通俗地讲一遍传播出去,让用户了解到自己的产品有多优秀。”一位国内车企工程师对「市界」说道。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雷总的营销能力比我强,但我技术能力要做到比他强。”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此前玩笑称,小米SU7太猛了,他的新品牌“乐道”都不好定价。而这次在北京车展上,谈及小米汽车给蔚来制造的焦虑,李斌坦言,流量是很重要,但产品竞争力还是第一位的。且整个纯电汽车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这对乐道、小米汽车都有好处。

  (图源/市界)

  面对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面对被科技大佬抢风头,汽车行业的老前辈也不遑多让。

  1962年出生、如今已62岁的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也拼了。4月25日,他主讲了两场发布会,上午用中文讲,下午用英文讲。而在北京车展前,尹同跃还为推广奇瑞旗下星途星纪元ET贡献了自己的直播首秀。

  不可否认,雷军跨界造车,转变了部分车企大佬的传统营销思路。这对整个汽车行业是好事。虽然有人觉得北京车展变味儿了,但「市界」在现场还是看到了车企们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和产品思路。

  除了介绍动力系统、动力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常规技术,本届北京车展上,被车企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是“AI大模型”。

  进入新能源下半场,吉利汽车高层认为,智能化尤其是AI大模型成为核心竞争的关键所在。周鸿祎也对「市界」说,“AI大模型上车是个趋势。”

  比如这次车展,小米SU7展示了搭载全新小爱大模型智能语音,号称“语音深度控车,模糊指令也能识别”。极氪汽车则能用语音调用“大模型”实现文生图,作画时间控制在秒级。

  而在今年1月11日,吉利汽车也官宣推出全栈自研的全球首个汽车行业全场景AI大模型——星睿AI大模型。

  另据北汽集团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北汽版AI大模型即将上车,该大模型是一个超级智能体,拥有3D拟人形象,人设和性格可用户自行定义。此次AI人型机器人员工也来到了展台现场,化身讲解员与观众互动。

  哪吒汽车甚至以“开启AI大模型定义汽车新时代”为车展主题,表达了all in  AI的战略雄心。据悉,哪吒汽车大模型产品NETA“乾坤圈”即将在哪吒L上首搭上车。

  不仅是车企,AI大模型在供应商中也唱主角。商汤绝影这次带来了面向量产的真·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UniAD的上车演示首秀。腾讯云也发布了汽车行业大模型“全域智能”解决方案,覆盖模型、算力、AI工程平台到AI应用的全链条服务。

  雷军在短时间内引起的车圈震动还不足以吓倒身经百战的车企大佬,在AI大模型上车的新时代,他们也等着跟雷军较量一番。

  合资车的故事还能怎么讲?

  中国车企之间不管打得多么火热,都说明中国车是真出息了。

  对比2020年和2024年北京车展的现场人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市界」,“这和4年间新能源渗透率的变化,成绝对的正比。”

  回想2020年,当时乘联会公布的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还只有5.4%。而2024年4月19日,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达到50.39%。这个堪称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新能源汽车正式超越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据车展官网透露,本届北京车展全球首发车117台(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台)、概念车41台。新能源车型278个。

  尽管在去年的上海车展,大家已经公认新能源车站上了C位。但一些合资车企仍在为燃油车奋力一搏。今年北京车展,中国车企又使出了新招式,接下来合资车的故事还能怎么讲?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3月,全国狭义乘用车(轿车+SUV+MPV)累计零售销量为483.2万辆,同比增长13.2%。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约177.0万辆,同比增长30%左右。自主品牌的同比零售销量增速达到了25.4%,远超主流合资品牌的1.1%和豪华品牌的1.0%。相应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也再创新高,已经超过了55%。

  不光国内市场高歌猛进,出口数量也是逐渐走高。2024年1~3月,乘用车累计出口量达到95.6万辆,同比增长34.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出口约30万辆,同比增长33%左右。

  「市界」发现,像长城、比亚迪、上汽名爵MG等,出口量较大的自主品牌发布会现场,就有非常多的外国人出席。经了解,他们中既有供应商和合作商企业,也有经销商及用户代表。奇瑞汽车更是一口气邀请了来自80多个国家,总计3000多名外国嘉宾来到北京车展现场看车,并且还包了两列高铁说要带着大家去安徽芜湖工厂参观。

  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让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倍感压力。一位观展的韩国行业人士告诉「市界」,他对近期的“流量担当”小米汽车和比亚迪关注最多,并坦言韩国汽车企业目前在中国的确面临一些困境,很难与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抗衡,想要逆风翻盘,“必须推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既要各项性能指标出色,也要价格实惠。”

  虽然此前总被诟病新能源转型不力,但今年的北京车展上,众多合资车企和豪华品牌明显展现了要在新能源领域“绝地反击”的决心。

  比如长安马自达展台,就只摆放了首发亮相的纯电动轿车EZ-6。本田和日产展台,也都是清一色的新能源。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展台,GL8插混版、探界者PLUS、傲歌等新能源新车都是绝对的C位。

  起亚展台摆放最多、最显眼的车,是此前已经上市的纯电动SUV车型EV5,而首次亮相的燃油SUV索奈,只能以配角出现。即使是“合资一哥”大众汽车,带了全新一代迈腾和途观L Pro两款重磅燃油新车,聚光灯也只属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能源概念车ID.CODE。

  再看沃尔沃展台,也是中国首秀的纯电动SUV车型EX30扛大旗,EM90和EX90打辅助,燃油车型难觅踪影。宝马也是基本延续了媒体日只摆放新能源车型的惯例,独苗的燃油车型,是集团旗下MINI品牌的全新一代JCW COUNTRYMAN。保时捷展台,就只出现了纯电动Macan和新款Taycan 4。破釜沉舟的奥迪,展出的也是以首发车型Q6L e-tron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型。

  在众多新车型的背后,是外资品牌理性看待了中国市场的真实情况,在新能源时代和智能汽车时代更加开放地去拥抱中国技术、本土供应链及人才。

  像本田就在本次车展上提出了“中国智造,全面拥抱中国新科技”的口号,要与华为、宁德时代、科大讯飞、航盛等中国企业联手,车型研发上也是更多交由中国团队。马自达EZ-6的研发也是同样,在合资公司里,中方的话语权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不过,也有一些品牌还处在新能源“暂时躺平”的状态。比如福特汽车,其将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放在了烈马和Mustang上。还有捷豹路虎,旗下虽然有个别新能源车型,但媒体日展出的车型大多为传统燃油车。

  坦白讲,新能源车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燃油车与新能源未来大概率还会是共生共存的关系。若孤注一掷搞燃油车,不尝试改变,那么合资品牌未来在中国的生存空间恐怕只剩下强调个性化、小众车型这一条路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教主营销”你学不会

2024-04-26 16:38:21

  来源:字母榜

  4月25日,第十八届北京车展开幕。两位营销高手周鸿祎和雷军吸引了最多目光,堪称车展现场“移动的流量包”。

  周鸿祎带着直播团队,身穿标志性红色上衣,游走于各个车企展台,与CEO们交流互动,还爬上一辆SUV的车顶,被戏称为“北京车展最老车模”。这张照片也在车展第一天刷屏。

  周鸿祎 图源:网络

  雷军除了在小米展台举行发布会,也前往蔚小理、比亚迪等友商展台探班。“雷神”所到之处,媒体粉丝蜂拥而至,火爆程度不亚于顶流明星。

  雷军成为车展焦点,小米股价也迎来拉升。4月26日港股早盘交易中,小米股价上涨近5%,回升至17港元上方。自2018年登陆港股以来,小米股价长期低迷;但今年4月以来稳定在17港元的发行价左右。

  “红衣教主”和“雷神”,是当今车圈最懂得营销的两个人。

  为了给SU7造势,雷军过去几个月在微博上格外活跃,助推小米汽车拿下数百个热搜。SU7的每一处细节——外观、内饰、性能、价格、产能等,都成为网络热门议题。

  SU7正式发布后,雷军再度展现超越同行的营销功力。

  车企CEO亲自向首批车主交付车辆,并不是新鲜事,马斯克、李斌等人都曾做过;但雷军增加了为车主拉开车门的小动作,成为交车仪式的最大传播点,“世界五百强CEO给我开车门”的话题一时间引爆网络。

  雷军 图源:网络

  又比如,当遭遇友商定向补贴截单时,雷军并没有选择正面回击甚至诉诸法律,而是发微博强调自身产能正在提升,还给等不及的消费者推荐友商车型,主打一个情商爆表。

  周鸿祎并不造车,但同样玩转车圈营销。

  周鸿祎先是在直播中怒批360公司投资的哪吒汽车,称“从产品策划到营销都在自嗨……什么都不明白,能不能学学小米的雷军”;4月中旬,又宣布卖掉豪华座驾、转投国产新能源车,并邀请网民推荐车型。车圈纷纷自荐,360公司楼下广场成为新车扎堆的“野生车展”。

  到了北京车展,身为“车圈外围”的周鸿祎已经积蓄庞大关注度,并通过众目睽睽之下爬上车顶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引爆。车企CEO们在展台上卖力演说,风头却被坐在车顶的“红衣教主”轻松碾压;后者也坦然表示,要“给大家带点流量”。

  “红雷营销”席卷车圈,CEO个人IP取代企业品牌,成为最重要的营销抓手。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学得会“红雷营销”;车企把营销重心过度向CEO个人倾斜,往往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屡屡翻车。

  李想夸耀Mega,称“乔布斯在的话,苹果汽车应该就是这样的”,结果被网民围攻到“破防”,声称要“用光明反击黑暗”;智己汽车CEO刘涛试图煽情,宣称员工为了工作错过孩子出生,遭遇网民群嘲;哪吒汽车CEO张勇在直播间翘起二郎腿,被观众质疑后辩称“腰不好”,并把网民称为“舔狗”,最后不得不道歉删帖了事。

  看似简单的“红雷营销”,并不适合每一位车圈大佬。不同“体质”的企业家,即便开再多直播、发再多微博,也难以达到周鸿祎和雷军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此外,倘若把握不慎,“红雷营销”也会带来反噬。作为车圈顶流,马斯克一句话就有可能导致特斯拉股价剧烈波动,他已经因为口无遮拦,多次吃到官司和巨额罚款。今日享受流量红利的周鸿祎、雷军,同样需要警惕马斯克曾经踩过的坑。

  1

  “红雷营销”兴起于车圈,但类似玩法最早可追溯至手机圈。

  苹果公司已故创始人乔布斯,堪称塑造创始人IP、将其与公司品牌深度绑定的第一人。

  在掌舵苹果的岁月里,从Mac到iPod,再到后来的iPhone、iPad等,乔布斯打破了一板一眼的新产品发布范式,身着高领黑色毛衣和牛仔裤,站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以精心组织的语言、动作和“剧情”把控观众思维、引导受众情绪,最终将所有人带入不可思议的“现实扭曲力场”。

  在一场场发布会的加持下,果粉口中的“乔帮主”,逐渐破圈为众人膜拜的“乔教主”。果粉对于苹果品牌和产品的高度信赖,与乔布斯的个人魅力密不可分。

  乔布斯

  彼时,国内手机圈纷纷研究和效仿苹果,最出名的自然是雷军。早在2011年,雷军就在发布会上穿上了黑色T恤和蓝色牛仔裤,远远望去与乔布斯颇有几分神似,并因此得到“雷布斯”的戏称。

  在成为“雷布斯”之前,雷军已经依靠MIUI等产品吸引大批拥趸,而“米粉”也成为小米随后十余年的最大倚靠。雷军曾在自传中称,“在(手机业务)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用户……这成为小米最根本的生命力来源。”

  如今,乔布斯去世已有十余年,但“教主营销”走出手机圈,成为车圈不约而同的选择。

  马斯克是最接近乔布斯的车圈大佬。以往主机厂发布新车时,公司管理层站在舞台中央,西装革履,生人莫近;马斯克则与众不同,他更像是全民偶像,而非车企CEO。

  早在2014年初次来华时,马斯克就尝试把个人魅力发挥到极致,亲自向首批8名车主交付车辆,还与现场粉丝和媒体频繁互动,场面火热。回到美国后,马斯克对投资人说,“交车仪式像演唱会一样热烈”。

  围绕马斯克的狂热追捧,是车圈从未出现过的景象。特斯拉以极低成本获得一批极具价值的忠实拥趸,充当种子用户和免费的“布道者”。

  马斯克的个人营销为特斯拉带来巨大价值,其他车企纷纷效仿。李斌、何小鹏、李想、雷军等人主动走向前台,塑造个人IP。他们普遍更重视与用户的互动交流,主打一个“用户就是上帝”。

  以蔚来为例,李斌等管理层经常线上线下与用户交流,回答提问。李斌会在车展上连续站台7天接待用户,还会主动加用户微信、一起吃饭,在车主群里发红包。2019年初,李斌甚至拿出5000万股蔚来股票,成立蔚来用户信托,用户可以参与决定如何分配收益。

  几年下来,李斌们沉淀了一批忠实拥趸,其营销也有了乔布斯或马斯克的味道。随着“雷布斯”入局造车,以及周鸿祎的搅局,车圈“教主营销”达到新的高度。

  与李斌等人相比,雷军更擅长经营粉丝群体,拥趸规模和忠诚度均更胜一筹;把小米手机的营销范式复制到汽车领域,可谓驾轻就熟。SU7上市不到一个月,锁单近7.6万辆,“雷神”的营销功力丝毫不亚于当年的马斯克。

  周鸿祎并没有造车,但依靠一系列反应敏锐、出人意料的营销动作,俨然成为新晋车圈大网红。随着“红雷营销”成为车圈流量密码,车企CEO冲向营销一线,与用户互动交流,在展台和直播间里亲自“带货”,希望尽快立人设、做IP,复刻“红雷”的成功。

  2

  乔布斯“教主营销”的效仿者众多,但时至今日,除了马斯克、雷军和周鸿祎,大多数车圈大佬尚未摸到个人IP营销的窍门。

  有的大佬看似粉丝众多,路人缘也还不错,但真正遇到挑战时,依旧无法可想。

  例如,今年3月初理想发布纯电动车型Mega,这款车的造型颇具争议,甚至成为恶意P图的素材。面对大量负面舆情,李想的拥趸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李想本人坐拥230余万微博粉丝,似乎也没有尝试打情感牌、从用户侧解决问题,而是归咎于所谓“黑暗”,并宣称“开始反击”。

  一段时间后,Mega依然身陷舆论漩涡,销量不及预期。李想沉默良久后,通过一封内部信宣布,放弃全面开花的销售策略,并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

  与不善于调动粉丝的“李厂长”相比,更多车企大佬尝试模仿雷军,却迟迟找不到聚拢人气和声量的正确方式。

  4月22日的哪吒汽车发布会上,张勇语出惊人,称哪吒率先提出“油电同价”等概念,是“先行者”,而友商都是“小弟弟”。他或许想通过一系列的对比,给自己和哪吒贴上领跑行业的标签。

  抛开这一说法是否靠谱不谈,树立“领先”人设、借机踩一踩友商的确是企业营销的手段之一。但令人费解的是,张勇话题一转,宣称自己和团队是“草根出身”“农村出身”,属于“屌丝创业”。这类表述与“先行者”颇为违和,也拉低了其个人形象。

  另一位车圈大佬、智己汽车CEO刘涛则掉进了自我感动的窠臼。

  4月初的智己L6发布会上,刘涛为了证明团队非常努力,宣称有的员工为了工作错过了孩子的出生,还有人“一狠心,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去了寄宿制学校,一周才能匆匆的见一面”。这些违背人之常情的案例,让智己和刘涛遭遇大量网民的调侃和质疑。

  在模仿雷军的过程中,张勇、刘涛等人的共同问题是,他们总是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叙事,不太考虑受众感受,更没有寻求情感共振。

  在一般人眼中,张勇的“屌丝创业”,刘涛的“为了加班错过孩子出生”,都不是个人IP的加分项,反而充满争议和槽点。但不知何故,它们被列入营销故事体系,并经由CEO之口对外传播。

  与张勇、刘涛相比,其余车企大佬参与营销,谈不上“翻车”,但也难寻亮点。

  以近期车圈流行的CEO直播试驾为例,除了造车新势力的CEO们,吉利李书福、奇瑞尹同跃、长城魏建军等人也亲自下场。

  然而,这类直播套路化明显,内容也较为干涩乏味,大都是老板驾驶新车,在汽车KOL的引导下侃侃而谈,宣传新车和企业。长达数小时的直播,热度常常比不过雷军、周鸿祎的一条微博。

  相比之下,雷军和周鸿祎之所以热度爆表,关键在于总是能切中粉丝和大众的“爽点”。

  雷军与周鸿祎

  作为互联网老炮,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行业浸淫,对网民喜好有着天然嗅觉和敏锐把控。围观“红雷”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只是“乐子人”,几乎不可能转化为消费者;但雷军和周鸿祎仍然能够提供多样的情绪价值,也就是“爽点”。

  这些“爽点”可以是满足慕强心理的“爽文男主”,也可以是“世界五百强CEO给你开车门”的身份幻觉,甚至是“北京车展最老车模”的视觉奇观,但绝对不会是充满艰深术语的技术讲解,或者“孩子出生仍坚守岗位”的道德绑架。

  被爽到的大众形成汹涌流量,把“红雷”推向车圈C位;其中一部分被转化为粉丝,甚至当场贡献订单。当其他CEO们仍然纠结于如何开发布会、做直播、造热点时,“红雷”已经带着流量绝尘而去,并酝酿下一波热潮。

  3

  车圈争相学习“红雷营销”,折射出汽车市场内卷的巨大压力。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仍在快速扩大。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达178.3万辆,同比增长33.3%。4月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不过,并不是每一家车企都享受到了增长红利,全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上季度,两大头部车企比亚迪和特斯拉依然领跑;体量较小的造车新势力中,问界销量同比增长超6倍;理想尽管遭遇Mega滑铁卢,但在L系车型的支撑下,依然增长53%。

  其余车企的状况并不乐观。蔚来和哪吒均同比下滑,小鹏也只增长了不到20%。被上汽寄予厚望的智己,第一季度仅售出1万辆,全年销量目标则高达12~13万辆。

  随着小米SU7的开售,蔚小理及其他玩家的竞争压力继续加大。

  销售端,蔚来、理想、智界等纷纷精准阻击,面向下定小米SU7的消费者提供5000元补贴;比现有车型更便宜的新车也已经在路上。营销端,CEO们纷纷亲自上阵,几乎每天都有新车发布,或是老板直播。

  不过,粉丝的筛选集聚,营销手法的打磨,乃至CEO人设的梳理,都需要较长时间;张勇们固然努力,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红雷营销”;把握机会、蹭一些流量,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另一方面,乔布斯的“教主营销”是一柄双刃剑。企业将营销重心放在CEO个人身上,固然可以提到营销效率、降低成本,但当企业家出现问题时,也会拖累企业发展。

  马斯克已经吃过这方面的大亏。早在2018年,他在推特(现改名X)上宣称自己已获得足够资金,可以私有化特斯拉,引发公司股价暴涨。美国监管部门经过一番调查后,开出4000万美元的巨额罚单,马斯克还被迫辞去了特斯拉董事长的职务。

  国内车圈也存在类似现象。李想在微博上频频发声,除了宣传自家产品,也与网民和媒体人激情“对线”,逐渐形成了好斗的观感。结果之一是,在Mega遭遇铺天盖地的恶评时,主动站出来帮理想说话的网民并不多。

  如今,雷军、周鸿祎风头正劲,“红雷营销”带来破天流量,让一众车企艳羡不已。但正如雷军所言,汹涌流量带来了订单,也让新车被放在放大镜下反复审视;同时,车企CEO的一言一行,也被拔高到企业层面。如何打造CEO个人IP,发挥乔布斯式“教主营销”的威力,同时避免流量反噬,仍然需要整个车圈的不断摸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朱啸虎什么都知道

2024-04-26 16:34:04

  文 | 徐牧心

  来源 | 暗涌Waves

  朱啸虎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在从业者普遍认为hard模式将持续若干年的低迷气氛中,朱啸虎高喊着“别下牌桌”,并向VC行业指出了一条DPI达1的道路——分红,“五年靠分红拿回本金”。

  这个对LP极具诱惑力的假设迅速引来了同行们的反驳。

  比如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从朋友圈到媒体专访连续而激烈地驳斥了这种做法。观点无外乎两句话:既无可能,也不应该。一些投资人在社交媒体上启动嘲讽模式,称此举为“嘲讽滴灌通、成为滴灌通、超越滴灌通”,还有人直接割席表态“江湖路远,各走一边”。

  在退出普遍艰难的当下,你很容易能从一场纷争中看到一级市场的拧巴和焦虑:一边是要继续留在VC牌桌的大佬向LP宣称要用分红回本,另一边是坚持VC梦想的投资人们,却在实操中为了退出无所不用其极。

  反观朱啸虎的从业经历,他可能是VC行业中最擅用媒体的那一个。

  在投滴滴、ofo的to C时代,用户的多少能够直接改变被投生死存亡的格局。于是,朱啸虎口中“神州专车是伪共享经济”、“共享单车90天内结束战斗”声犹在耳。

  而今天,随着有明显风险偏好的国资、政府成为募资的必选项,市场化资本出资VC的动力降至冰点,还想留在牌桌的朱啸虎显然已经变换自己的核心观众了。从“不看好中国大模型公司”到“分红更稳健、更安全、更靠谱”的一系列发声其实无不在说一件事:投VC,还能挣钱。

  一个答案

  首先,还是来简单回答下“靠分红五年回本”到底靠不靠谱?

  其实张颖的回答能够基本代表持反对观点者的大致想法。如果一家VC机构想要通过分红在五年回本,至少需要达成三个条件:1.基金规模要很小(小于正常的3-4亿美金);2.在早期、以低估值期投到中后期有高利润能力的优秀公司;3.这些优秀的公司还得愿意签分红条款。

  有投资人以单笔投资要实现五年分红回本为条件做了更细致的推演——

  最适合投的标的是当下无利润或亏损,且一年后就能拿出每年25%的利润来分红的公司。这种“神仙”公司可能存在,但也极少。

  也可以投已有利润的公司。以一家每年有3000万利润的公司来看,如果占到20%股份,在刨去利润递增的影响下,5年能分得3000万。与一笔典型的VC早期投资相当。但同时以朱啸虎所称“只投10倍PE以下”估值的项目来反推,对于一家有3000万利润估值3亿的公司,3000万的投资额只能实现10%的股权占比,那分红回本的时间将从5年变成10年。若以5倍PE为估值则可达到。

  这位投资人的结论是——“在VC阶段,按照PE标准,投天使等量的钱”,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除此之外,只要企业已经有利润了,就难以解决一个创业者心里的困惑:作为一家能5年还完投资款的公司,为什么要以稀释股份为代价进行融资呢?并且,企业的利润大多数情况下要留存继续扩张,一个现金流如此健康的企业会放弃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吗?

  当然,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在投中网的这篇对话原文中,“五年靠分红拿回本金”本就是朱啸虎面向LP时提出的一种假设,需要时间验证。同时他还在对话中限定了以下条件:早期VC、投消费项目。

  在零星支持朱啸虎观点的信息中,博主“一级市场小道消息”经过计算后提出,如果在天使轮投资兰州拉面品牌“马记永”、在业绩持续稳定、并且公司同意分红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分红五年回本的条件,也正好符合早期+消费的特点。

  在这种限制条件下,有投早期消费的投资人告诉「暗涌Waves」分红回本的方式的确可以行得通。比如在投资协议中约定优先回本,或者结合优先退股的条款,可以理解为一种“部分回购”。

  “其实优先分红权不是什么新鲜事,TMT时代普遍公司没有利润,这个条款才形同虚设,而消费则是非常适合分红的投资赛道。”

  专注投早期消费的尚承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童杰告诉「暗涌Waves」,不可能每笔交易都去期待五年分红回本,“能实现的公司得有85分以上的水平”,但优先分红回本对于强现金流的消费品企业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分红也并不是投资人的一厢情愿。在分红的过程中并不只是投资人获益,创业者也能同步获得收益。

  成为共识的分红

  抛开回本周期不谈,签署分红条款确实已然成为行内共识。

  除了消费领域,对于一些有机会实现强现金流、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极难实现上市的公司,投资人也会签署分红条款算是一种退出的“平替”,比如游戏公司。

  那么,分红条款怎么签?

  大地律所青与石团队创始人刘洪国表示:“分红比例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公司的发展阶段、盈利水平、资金需求等。例如,对于成熟期的公司如果没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现金分红比例可能不低于80%;如果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比例可能不低于40%;而成长期公司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分红比例可能不低于20%。”

  但如果想要在五年内回本,靠比例分红会很困难,因为投资人的占比太低,此时可能要设定特殊分红。这便成为一种博弈。

  永川资产创始人刘子正告诉「暗涌Waves」:实操中,很多股权项目并不是一开始就谈了分红,而是在资本市场计划落空、面临回购压力,或者企业有利润但增长困难的时候,通过妥协式的二次沟通,将其改成分红形式,这实际上是一种股权投资的妥协。

  另外还有一种分红条款情况,即:投资人会在投资协议中要求5年内通过分红还完本金,同时在还完本金的基础上,股权会逐步做退让。

  这种逐步退还股权的方式,让人想到近年来话题众多的滴灌通。通过分红回本的投资方式和滴灌通(或RBF投资)有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是设立回本周期,根据利润按比例收成。不同的是,滴灌通的投资模型多为连锁单店,而非品牌。

  但确实有一些GP在思考一种股权投资与滴灌通(RBF)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滴灌通有投资人观察到,最近一段时间内确实有越来越多的VC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着重想学习如何进行营业额的预测。

  一切都显示,曾以“风险”著名的风险投资,愈发追求“确定性”。

  成长与价值的错配

  尽管绝大多数投资人对朱啸虎假设的持否定意见,而其真正的观众——LP们,态度则显得暧昧很多。

  不管LP们是否相信这种回本方式能够实现,在「暗涌Waves」接触到的出资者有一个共识,即“朱啸虎讲话实在”。

  显然,LP们配置一级市场的情绪被朱啸虎很好地拿捏了。“能够站在LP角度珍惜子弹,而非拿着LP的钱继续赌博。”多位LP将这种态度视为一级市场GP的“美好品格”。

  相比经典VC式buy in梦想、星辰大海的表达,LP们的想法更接近于“能退一点是一点”。也有LP告诉「暗涌Waves」:Growth阶段的项目分红也能够接受,“相当于这笔钱长期不做二级市场退出,而是一笔固定收益投资,这方面的需求正在越来越大”。

  “827新政”、“315新政”陆续颁布与落地,新“国九条”也在最近发布。国内IPO规则变化、整体回报持续下降已是现实。这无疑是LP们对“用分红回本”这种投资方式表示理解的原因。但有LP也提出了一个对于一级市场更为致命的问题——“原本VC的投资模型是否还work?这一点值得商榷。”

  在光尘顾问副总裁项上看来,当下VC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在了,即“成长性投资的消失”。

  所谓“成长性投资”的对象是“在生意的角度没有价值,无法从传统渠道取得贷款”,但被VC认为极具未来的成长空间、有机会来带千百倍回报的企业。这类投资标的往往通过烧钱占领市场,“消灭”竞争对手,实现事实上垄断来获取超额利益。这表明,相比于“价值投资”,“成长性投资”投的其实是市场的预期。

  “而现在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空白基本上已经没有了。”项上告诉「暗涌Waves」,因此造成了一种“错配”,即本应看成长性的投资的人都去看价值投资,本应追求高爆发的VC开始追求确定性。

  那么,当VC普遍开始追求确定性时,它在出资者眼中,与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理财产品的差异化又如何实现呢?如果仍有出资人期待通过配置一级市场基金,来参与商业社会最为前沿、最具发展空间新兴企业发展,这些错配下的“确定性追随者”们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吗?

  显然,朱啸虎只是为摇摇欲坠的玩家们提供了一种暂时留在牌桌的方式,对于一级市场显然还有更关键的问题——

  这场牌局还值不值得打下去?

  该以怎样的新方式继续打下去?

责任编辑:韦子蓉

在线音频,没有新故事

2024-04-26 16:16:03

  作者丨艾AA

  来源丨自象限

  没有一家公司的IPO之路如喜马拉雅这样曲折。一而再,再而三,从2021年9月,到2022年3月,每一次都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每一次都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2024年4月12日,喜马拉雅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这一次,它带着盈利的光环,试图再次说服市场和投资者,自己已经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但是,盈利背后的故事并非业务增长那样简单。其中除了“财技”修饰之外,大部分盈利也都是出自对成本的控制,只有少部分源于业务的增长。

  ▲数据来源招股书 自象限制图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虽然喜马拉雅已经实现了盈利,但它的商业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付费用户的增长已经开始显露出疲态。对于在线音频市场而言,用户增长与参与度,以及付费用户转化率,是衡量一家企业未来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与此同时,在线音频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混乱,小到QQ阅读、懒人听书这样的有声小说平台,大到网易云音乐、QQ音乐,甚至微信都可以来分一杯羹。在这种多方割据的形势下,即便喜马拉雅想要达成“小而美”的定位,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所以,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喜马拉雅不断寻找新的出路,应对新的挑战。IPO即便成功,能解的也只有燃眉之急,这样的背景下,喜马拉雅的出路究竟又在何方呢?

  盈利,治标不治本

  如前文所述,喜马拉雅三战港交所,最大的底气是这一次它终于实现了盈利。

  根据招股书数据,从2021年到2023年,喜马拉雅分别录得年内收益/亏损-51.06亿元,37.00亿元和37.36亿元。即从2022年开始,喜马拉雅就一改往年持续亏损的状态,首次实现了盈利。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即2021年喜马拉雅仍处于亏损51.06亿元的状态,但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37.00亿元的盈利。等同于喜马拉雅在一年内使得净利润迅猛增长了88.06亿元。而这显然不符合其往年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模式。

  「自象限」拆解招股书发现,喜马拉雅在雇员与非雇员的股份支付费用的分配上存在异常。

  比如,喜马拉雅在2021年将7.90亿元股份支付费用计入行政开支,而2022年又因为2021年的估计偏差倒冲了5.45亿元的行政开支。

  这一笔与业务完全不相干的操作相当于直接将2022年的费用挪到了2021年,导致两年的费用之差达到了13.35亿元。

  除了调整股份支付费用,从2021到2023年,喜马拉雅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对最终损益的影响也是相当惊人的。

  2021年,因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下降产生损失34.11亿元。2022年,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上升带来收益35.59亿元。光这一项就导致2022年的损益比2021年直接多出69.70亿元。

  这些调整虽然在会计上是合理的,但并不能反映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即2022年的喜马拉雅的盈利,并非出自业务增长,而更多是一种“财技”的体现。

  即使抛开这一部分财务手段,仅从调整后的数据来看,喜马拉雅2022和2023年的经调整损益中,业务增长带来的助益也十分有限,更多还是其降本增效的结果。

  从招股书数据来看,从2021到2022年,喜马拉雅收入增长了3.49%,约2.04亿元;但同时营业成本也同样增长了8.50%,约2.28亿元,两者相互抵消,造成年内经调整亏损大幅下降的真正原因,是销售及营销开支的下降。

  相比于2021年,2022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下降19.62%,约5.15亿元,对最终损益变化的贡献达到了122%。

  2022年到2023年,收入增长1.69%的同时,营业成本下降了7.72%,与行政开支的下降共同构成了影响年内经调整收益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使得喜马拉雅扭亏为盈的关键要素并非核心业务的自然增长,而主要来自于对于成本的严格管控。

  但这种通过压缩成本实现的盈利增长,其可持续性令人质疑。一旦成本压缩至底线,公司或将重新陷入增长的困境之中

  ▲数据来源招股书 自象限制图

  这种困境,更多是喜马拉雅用户增长见顶带来的。

  作为一家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最大的收入来自用户订阅。2021到2023年,订阅收入分别占喜马拉雅总收入的51.51%、50.8%和51.7%。

  订阅收入的多少,取决于用户规模和付费转化率。但这两者,喜马拉雅都可窥见明显的天花板。

  2021到2023年,喜马拉雅平均月活用户总计分别为267.9百万、291.2百万和302.6百万,增长率分别为8.70%和3.91%,增长趋势明显放缓。

  而付费用户的情况更为糟糕。

  2022到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增长11.3百万人次,但付费用户和付费会员却只分别增长了0.1百万人次和0.2百万人次,从新增月活用户转换至付费用户/会员的比例低至0.88%和1.77%。

  和过去三年的付费率对比。2021至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占比分别为12.9%、12.9%和11.9%,而付费会员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2.4%、12.6%和11.6%。

  可以说,喜马拉雅确实通过营销吸引来了新用户,但却无法将流量成功转化成付费用户,付费用户的增长已呈现乏力之态。

  所以,再回顾喜马拉雅这一份最新提供的招股书,盈利确实是一个亮点,代表喜马拉雅终于拥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但同时,它的业绩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好。

  换言之,喜马拉雅虽然已经实现盈利,但它仍然处在三年前就已存在的关卡之上,至今仍未突破。

  蛋糕不大,但人人都想分 

  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在线音频平台。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很有想象力,但也很宽泛的概念。它意味着一切跟音频、跟“耳朵”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被归纳进来。

  喜马拉雅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即以音频为中心,建立起一套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内容体系。

  打开喜马拉雅的首页,我们会看到分门别类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音乐、商业财经、有声书、相声评书、广播剧等。

  ▲喜马拉雅官网截图

  但泛的另一面,往往也意味着不够精,且对手太多,战线太长。

  以广播剧为例,喜马拉雅虽然有这个类目的内容,但却不够精细。

  同样的场景下,其实还有更多更加专注的产品,比如猫耳FM,专注二次元文化,并与声优和制作团队合作创作独家的广播剧内容。其对话驱动的叙事方式,可以模拟多种场景和声音,带给观众立体的听觉体验。

  此外,网易云音乐也推出“声之剧场“模块,上线多部制作精良的广播剧和有声小说。

  相比之下,喜马拉雅的广播剧则更倾向于传统的有声书模式,以旁白的形式进行讲述,在营造场景氛围和角色互动方面,不如猫耳FM那样具有代入感和画面感。

  在播客领域,小宇宙、苹果的播客应用、海盗电台等也能提供同样的体验。以小宇宙为例,作为一款专为播客设计的应用,其在内容丰富度,更新速度,拥有多项知名内容品牌等方面都较喜马拉雅更有优势。

  ▲主要的在线音频平台汇总

  除了这些细分领域的竞争之外,喜马拉雅面临大而全的竞争也同样很多。

  比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在线音乐流媒体平台,它们天然拥有收听音频的用户和场景,且用户规模远超喜马拉雅。而这两家流媒体平台,也同样拥有有声书、广播、知识付费、播客等功能。

  所以对比下来,喜马拉雅虽然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1],但它的位置也异常尴尬。

  除此之外,在线音频的市场规模也已经触及天花板。

  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网络音频平台市场规模为115.8亿元,同比增长15.6%。预计市场总量保持稳健较快增长,增速波动拉升后趋于平缓回落。预计增速将从2023年的19.2%回落至2026年的9.5%。

  与此同时,市场的低进入壁垒使得竞争愈发激烈。除了本身做在线音频的平台,短视频、电子书阅读,乃至于新闻平台都能轻松快速地进入这一市场。

  例如,作为新闻资讯平台的今日头条新增了“听一听”模式,微信APP的发现页也出现了“听一听”的选项卡。甚至于,以综合性视频分享闻名的哔哩哔哩,也在“更多服务”中推出了“听视频”选项。

  在线音频市场的蛋糕越做越慢,分的人却越来越多,众多新入局者都在试图分得一杯羹。

  喜马拉雅的处境将愈发艰难。

  喜马拉雅的出路在哪?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当下在线音频市场的核心增长点在哪?

  在线音频的付费难题众所周知。

  作为行业内的重要玩家,喜马拉雅最初聚焦于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和精英阶层,以知识付费作为其主要服务内容。

  但发展到今天,我们会发现市场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早期的一二线白领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另一方面,用户对音频内容的消费偏好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艾瑞咨询出版的《2023年中国网络音频产业研究报告》,用户付费偏好逐渐从知识付费转向内容付费,尤其是有声书和广播剧。

  数据显示,71.2%的用户倾向于购买平台会员,而他们最常收听的内容是有声书和广播剧,知识付费课程则排在第二位。此外,用户收听音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占比达到70.6%,而提升自我和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则分别为37.5%和28.6%。

  这一转变意味着,喜马拉雅需要重新审视其内容策略。尽管喜马拉雅已经尝试过有声书和广播剧,但这些尝试与其原有的知识付费战略存在冲突,导致这一领域的业务并未完全满足市场的期待。

  对于有声书和广播剧市场,用户显然更注重内容质量,更愿意为好内容买单。

  同时,喜马拉雅的用户画像显示,其主要用户群体为一二线城市的中高消费人群。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老年人群对有声读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市场潜力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全国六十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提高至21.10%,“银发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这些变化,或许,对喜马拉雅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要回归市场,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看市场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它想要做什么。

  通过深层次的战略上的调整,喜马拉雅或许有望在在线音频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辛巴不能失去“直播间”

2024-04-26 16:14:29

  文/王慧莹

  来源/连线Insight

  辛巴的直播间又被封了。

  4月20日,辛巴在母婴专场直播间开启本年度第二轮直播带货,因直播间负面评论逐渐情绪激动,言辞激烈,表达了对其他主播的不满,并再次怒怼平台。

  这不是辛巴第一次在直播间公开喊话快手,辛巴和快手“相爱相杀”由来已久。

  图源辛选集团官网

  而快手这次官方的反应堪称是“快、准、狠”。直播当天,快手就将辛巴个人账号“辛有志 辛巴818”封禁。随后,辛巴迅速换上辛选旗下主播账号开播,但很快再次因过激言论违反社区规则而被封禁。当天,除辛巴个人账号外,快手接连封禁辛巴家族四个主播账号,辛巴的态度也收敛许多。

  快手和辛巴态度转变的背后,是直播带货行业头部主播垄断流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上“去头部化”的声音和动作有很多,不少头部主播都减少直播频率,甚至退居幕后、转行创业。

  今年以来,辛巴曾表示对直播带货的疲惫,也将“退役”提上日程,并直言要在AI领域创业。

  辛巴的特殊性在于,自己和“辛巴818”家族的账号都聚集在快手平台,辛选公司业务也主要依赖直播带货。

  作为头部主播,辛巴的直播间依然火热,但怎么把流量分散给家族,延伸到辛选公司,甚至是未来创业项目上,还等着辛巴给出解法。

  目前来看,除了直播间,辛巴还没能真正扩展第二曲线,也没有跨平台的布局动作,因此,目前辛巴还不能失去快手直播间。

  辛巴难“退役”

  “快手不需要我了。”

  4月20日,在被快手接连封禁个人账号及旗下四个矩阵账号后,快手头部主播辛巴如是说道,并表示自己要着手策划“退役”直播,欢迎大家来看。

  辛巴频繁流露出的疲倦、不满,背后实际上是难掩的流量焦虑。

  辛巴怒怼平台其他主播,也是因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辛巴家族已经难回巅峰时期。

  曾经,辛巴家族的带货能力和直播间流量,都可以称得上是快手的顶流,而这些年,辛巴虽然仍是快手的头部主播,但流量增长遭遇瓶颈。

  2020年12月,“糖水燕窝”的事件处罚结果出炉后,辛巴的个人账号被封停60天,同时他旗下的27名电商主播的账号也被封停15天。

  这次事件后,辛巴的流量焦虑更明显了,他喊话其他主播和平台的行为频繁上演。

  这种戏码观众们已经见怪不怪。早在2020年4月,辛巴与快手另一主播散打哥隔空互怼,两人的口水仗从快手打到微博,甚至于后来两人的家族主播和粉丝们都加入了骂战之中,场面一度失控。

  此后辛巴不断地掀起和同行的骂战,伴随而来的是被快手频繁封禁。

  快手这些年快速发展,带货直播生态迅速壮大,2023年,快手的电商业务,全年GMV超过1.18万亿,而做一个对比,辛选集团2022年的总营业额为500亿元。

  对快手而言,一个良好的生态,显然更为重要,因此对违规行为的容忍度也在变窄。

  此次风波事件当晚,辛巴个人账号被封禁后,辛巴接连用旗下徒弟“小洛”“徐婕”“佳佳”“蛋蛋”四个主播账号进行直播,但无一例外地都被快手封禁了。最后,辛巴找来了从未带货直播过的助手建新的账号开播,辛巴处在被动局面。

  事实上,随着直播带货行业进入深水区,头部主播一家独大难免给平台带来不少风险,去中心化、去头部化成为众多平台、机构的共识。尤其是快手,私域属性强、主播家族派系林立,更需要去中心化,此次对辛巴的态度也释放出快手去头部化的信号。

  另一边,头部主播们也意识到“人红是非多”,降低风险、减少舆论最直接的办法是减少直播带货频率,也就有了辛巴、小杨哥相继宣布“退休”的言论。

  需要明白的是,作为头部主播,既是流量的中心,也是家族、团队的中心,即便是“退休”,头部主播很难真正离开直播间。

  以辛巴为例,从去年开始,辛巴就在有意减少自己账号直播带货的次数,除618、双11、年货节等重要大促节点外,辛巴游走在旗下徒弟直播间,成为徒弟直播间“常客”,为徒弟们“站台”。

  从行业来看,头部主播“退休”“隐退”似乎是一种正常发展趋势,通过旗下矩阵号触达更多用户也成为不少机构的思路。但辛巴“退役”,就像是一场“狼来了”的故事。口号喊了这么多年,辛巴还是离不开直播间。

  除了直播,辛巴的版图为何没能做大?

  辛巴为什么离不开直播间?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回答辛巴除了直播间,还有什么?

  不同于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主播,辛巴的身上有股子江湖气,直播间也极具个人特色,性情、愤怒、声泪俱下、质问粉丝……是辛巴直播中常见的风格。

  也是因为这样的风格,尽管辛巴与快手相爱相杀多年,辛巴多次站在对立面喊话快手,辛巴仍未离开过快手。

  辛巴不止一次公开提到自己不会离开快手。

  2020年,辛巴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我走,能帮助其它平台削弱对手。跟三国的道理一样,我过去帮它,它要带着我的兵去攻打我原本长大的地方,这我是不能认的。人没有情怀、企业没有情怀,就是小打小闹。”

  风波事件重启直播后,评论区有粉丝建议辛巴、辛选独立开通带货APP,仿照东方甄选自己培养粉丝流量池,但辛巴直接拒绝,“我没有那个心劲儿了”。同时辛巴认为,带着从快手出来的团队与快手对垒,不符合其行事风格。

  另一方面,辛巴也表示,“辛巴这一生除了快手外不会服务任何平台”,如果在快手做不下去,他将转行。

  与其说辛巴对快手有深厚的感情,不如说整个辛巴家族离不开快手。

  众所周知,辛巴是从快手成长起来的,并基于快手生态一手建立了“辛巴家族”矩阵号,快手的平台调性和粉丝土壤都更符合辛巴。

  倘若离开快手,辛巴就要面临去哪的问题。以抖音平台为例,去年11月辛巴在抖音直播,情绪激动的辛巴拿出在快手平台的风格,因言语不当,当晚就遭官方封禁。彼时,辛巴在抖音有超415万粉丝,远不及快手近1亿的粉丝体量,如今在抖音已经搜不到辛巴的账号。

  可以预见的是,短时间内辛巴和辛巴家族都离不开快手。更重要的是,近两年“去头部主播化”成为行业共识,尽管辛巴的粉丝体量很大,但在快手的话语权大不如前,辛巴已然处在被动地位。

  实际上,辛巴也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带来舆论和风险,有意将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内部提出“去辛巴化”。

  这样的思路之下,辛巴把徒弟们推到了台前。蛋蛋、时大漂亮、猫妹妹、赵梦澈等徒弟账号的总粉丝体量达到了亿级,其中蛋蛋个人粉丝数就超过9800万。

  从GMV上看,据新榜数据统计,2023年快手直播带货销售额排名前十的主播中过半为辛选集团主播。其中,辛巴徒弟“蛋蛋”、辛巴本人、辛巴徒弟“时大漂亮”包揽前三,预估带货总额分别为171亿元、125亿元和44.7亿元。

  此外,国内直播带货市场竞争激烈,辛巴带领辛选团队瞄向海外市场。2023年5月,辛巴在泰国开播。官方数据显示,辛巴团队在泰国的首场直播中,全场带货六小时,总销售额破8.3亿,总订单量超678万单。此次出海泰国是“辛选国际出海计划”第一站,意味着辛选将正式进入海外市场。

  除了将矩阵账号培养起来,辛巴还在探索直播以外的版图,但似乎远不及直播顺利。

  辛巴和蛋蛋在泰国直播,图源辛选集团官网

  早在2022年5月,辛巴宣布投资20亿在广州白云区辛选基地开了一家“辛选超市”(X-Market),在开业当天的直播里,辛巴直播间人气超过130万人在线。更有消息称,超市开业3天GMV达10亿,扬言未来要全国连锁。但除了当天高调的营业额之外,辛选超市并未引发更大规模的讨论,这家超市也更像是辛巴将直播场景搬进了自家仓库。

  在公司内部管理上,辛巴及团队的表现也并不成熟。去年12月,辛选前CEO管倩被解聘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也将辛选主播蛋蛋与辛选集团高层的矛盾摆在台面上。彼时,辛选集团下发《关于辛选集团人员任免的通知》,CEO管倩被解聘,随后蛋蛋公开发文指责管理层,这场“不体面的分手”暴露出辛选内部的管理问题。

  成于快手,困于快手,现在的辛巴有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辛巴也累了,但还要挣扎寻出路

  身在江湖的辛巴,似乎有些疲惫。

  今年3月8日,辛巴在直播间与观众闲聊时透露,自己有退出直播带货的想法,并希望能够换一个赛道学习,令很多人意外的是,他选的新赛道是人工智能。

  “直播行业已经没有能让我兴奋的东西了,我想沉淀两年,出去学学看看人家的人工智能怎么做的。”看似漫不经心地讲述,透露着辛巴想要离开直播带货的信号。

  的确,辛巴直播近六年时间,从最初打PK出圈,到成为快手“带货王”,头顶头部主播光环,辛巴不仅要直面舆论压力,还要直面行业激烈的竞争,精力有限,想转行也是情理之中。

  更直白的是,“辛选没有大家理解得那么赚钱”。用辛巴的解释来说是,“你可以理解为你家小辛巴就白玩”。

  据官方披露,目前辛选集团年营收规模可达500亿元。辛巴在直播间表示,由于需要投入人工、房租水电、平台分成、税收以及供应链建设等成本,辛选没有那么赚钱。

  提到供应链,是辛巴和辛选近几年强调的关键词。在官方宣传中,辛选集团已整合了超过3000家高规格工厂资源,用C2M(顾客对工厂)方式安排生产,从生产环节严控成本和质量,然后打通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目前,集团员工总数超4000人,仅选品团队就有1400人。

  当然,这也是行业发展到下半场的必然趋势,一片红海之中玩家们都开始比拼供应链。

  直播电商早已告别了红利期,增速趋缓。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2021年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100%。202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5.2%,未来三年内预计为18%。

  竞争加剧,平台和机构都在“去头部化”,头部主播影响力犹在,但话语权和赚钱机会势必在减少。头部主播们也意识到,直播带货已经不是唯一,开始转移重心,寻找新的出路。

  比如,李佳琦在内容上做了IP《所有女生的offer》;罗永浩“真还传”大结局后转而投向AR领域创业;小杨哥爆火之后,跨入了短剧、音乐节等娱乐产业。

  今年开始,辛巴将目光瞄向了“直播切片”生意。近期,辛巴旗下的辛选集团发布内部信,官宣成立负责直播切片带货业务的子公司,“切片分销”生意将成为辛选集团2024年重点发力的领域之一。

  所谓的“直播切片”,是博主在获得头部主播官方授权后,把其直播时的精彩片段剪辑成一段段新的短视频,再挂上相应的商品链接带货,并与主播所在的MCN机构做佣金分成。

  头部主播中最早开展短视频切片生意的是小杨哥,凭借着将切片授权,小杨哥在过去两年间几乎席卷了抖音。三只羊官方曾披露,2022年有11000多人获得三只羊网络的切片授权,人均收入17000元。

  用小杨哥的话来说,每周虽然自己只直播一场,但切片账号每日浏览量能达到三四亿,甚至切片系统化管理也是他发明的。

  切片账号就像是头部主播或机构的投流对象,主播们可以利用切片账号分枝散叶提高影响力;同时,切片账号能借助头部主播的流量赚钱,看起来是个双赢的生意。

  去年年底,东方甄选也表示其直播切片授权试点正处于内测阶段;无忧传媒推出了无忧星耀App,并开放了嘴哥、多余和毛毛姐、刘思瑶等网红达人的切片授权通道。

  直播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行业开始告别大主播垄断流量的时代,本质上,辛巴不断转向、探索,为的都是给自己还有整个辛选谋求更大的生意。未来,辛选走到多远,还是要看辛巴这个核心。(本文头图来源于辛选集团官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汽车营销靠什么胜出?

2024-04-26 09:25:28

  文丨范东成

  来源 | 海克财经

  国内汽车行业声浪持续高涨。

  自小米造车引发流量潮,诸多品牌在提升曝光量方面颇费工夫。比如华为近日发布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4月22日微博官宣中圈了长安汽车、阿维塔、深蓝汽车、岚图汽车等合作品牌官方账号;无独有偶,理想汽车同样在22日官宣全线降价,激起热议。

  更为人瞩目的是时隔4年再次举办的北京车展,即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小米和华为首次参展,热度极高。小米CEO雷军在展会官宣,截至4月24日,小米SU7锁单量为7.5万台,已成功交付5781台。

  小米销量与行业大盘走势吻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3月,国内汽车类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3%,达4265亿元,同比增长11.5%。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3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69万辆,同比增长6.2%。

  这种趋势亦凸显了线上营销的重要性——业内竞争激烈,想要拓展市场和提升影响力,就必须增加曝光量。自带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向来着力于此,小米已成典型案例,还有不少车企高管开通微博账号、在各平台直播发声。

  不难看到,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平台在该营销领域各具形态,越来越多的车企正在深度拥抱这些平台。车企传统与否并不重要,新营销范式才是制胜的关键一环。

  01

  品宣求新意

  由于汽车行业高客单价、低交易频次,品牌持续曝光就显得格外重要,简言之,要“刷存在感”。

  小米的营销节奏感颇值一提。小米2021年3月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半年后公布团队核心成员名单,年底开始陆续公布申请的各项专利。车型外观未公开前,雷军还常常在微博上发布各种汽车模型图片,频频引发用户对小米汽车外型的猜想。

  长线规划宣传,合理布局节点,能够令用户产生兴趣的同时又不至于因等待失去耐心。这种营销自2023年底的提速肉眼可见:2023年12月24日,小米汽车的官方微博正式亮相,翌日便预告了12月28日的发布会;这场发布会聚焦于技术展示,又在价格方面留出神秘感,发布会后路测、生态情况先后公布;2024年3月28日,带有详细价格的发布会才正式将小米SU7推向市场。

  社交媒体平台不同于传统宣传广告或物料自上而下的传达,而是与用户的双向沟通。热点及时扩散后,用户还能自发进行二次回应和传播。据海克财经统计,从小米第一场技术发布会召开到目前,4个月内小米相关微博热搜超过40个,抖音、快手、百度等平台也均有数个相关热搜,话题涵盖小米汽车价格、配置、市场反响等多个方面。

  由此,既有性格和人设,又能代表品牌官方发言的车企老总就成为汽车品牌与用户间的沟通枢纽。

  当粉丝在演员张颂文微博下提及小米汽车时,雷军专门回复称,已为张颂文准备一辆;用户提议小米应该为电动尾翼增加实体按键,雷军随即在微博回复,“小米汽车听劝”登上热搜。还有4月18日的抖音直播,雷军坦言自己并非网传的高考状元,也没有40亿元存款。这场直播仅20分钟时点赞量就超过了4400万。2小时直播结束后,雷军抖音粉丝量从1737万上升至1826万,目前粉丝量已达1878万。

  雷军以个人形象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打造了真诚而接地气的调性,这使其他厂商纷纷效仿: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2011年注册的微博账号,2024年3月才发布了首条微博,而后在4月15日开启直播,还开通了抖音账号并与雷军直播连线;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亦开启直播,还在直播中表示要向雷军、余承东学习。

  车企传统营销以广告、明星代言和经销商为主,网络投放多着眼于易车、汽车之家、太平洋汽车网等垂类平台。小米案例充分说明现今植入品牌心智的方式愈加多样化,不同平台和内容综合才能构建出更大的品牌声量。

  02

  内容重差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多平台使汽车营销覆盖的用户圈层更加广泛。

  微博内容以文字为主,可以正式官宣,也可以用更质朴的方式展现“人情味”,这给了车企,特别是车企高管们充分的发挥空间。

  微博粉丝数达2373万的雷军,14年时间发布了1.7万条微博,平均一天发布3条以上。在《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还表示,如果不亲手发布微博,很难真正达到倾听用户声音,跟用户交朋友的目的。

  除了雷军、魏建军、尹同跃外,入驻微博的还有理想汽车CEO李想、蔚来汽车CEO李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等。官方数据《微博垂直领域生态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3月,入驻车企高管194个,高管全年原创微博同比增长120%。

  而视频平台的传播需要符合趣味性、视觉冲击力等特点。如B站游戏UP主“草莓味の喵喵酱”发布了自己购买小米SU7后的提车视频,自拍到了雷军为其打开车门的动作,视频播放量高达107.5万。汽车UP主“极速拍档”为理想L9推广的方式是将一辆理想L9运到非洲,开启境外自驾实拍之旅,系列视频播放量超过600万。

  不少汽车品牌也会以直播形式更直接地展现产品性能。在2023年12月李斌的电池包续航1000公里测试直播中,李斌就建议以后汽车公司所有重要测评都让CEO亲自下场直播测试,还连线何小鹏互动。前述魏建军、尹同跃直播也多与产品展示相关。

  短视频还有病毒式传播的可能性,不需要独特或深度内容,仅靠某个点引动网友的模仿。此前的短视频热点“长城炮”即来源于此。长城炮是长城旗下的一款皮卡车型,2024年3月博主“大力仑爱吃菠菜”以夸张的发音对着路边的该车型喊出“长城——炮”使车型走红。这一视频播放量达335万,很快平台内就有无数网友以类似语气喊话。

  在内容多元化的今天,各个平台的营销已无一定之规。而车企正在根据平台调性提升响应速度和营销效率,力求触达更庞大的用户规模。

  03

  格局渐重构

  实际上,汽车品牌的内容营销矩阵已有长足发展。调研机构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品牌广告投放费用达148.78亿元,同比增长12%;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内容平台2023年12月汽车相关内容声量同比增长了256.7%。

  营销体量的增长源于汽车行业本身的蓬勃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11.9%。

  国家政策层面亦不断出台举措。近日《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就特别提及了汽车以旧换新问题,旨在通过政策扶持,促进新车、二手车、报废车以及汽车后市场等全链条的汽车以旧换新活动,并力推新能源汽车以求实现汽车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而新能源汽车已是目前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1.4万辆,同比增长30.5%,渗透率为42.3%。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力军是年轻用户。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2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用户画像,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比为46.3%,36岁-40岁的占比为21.2%。这意味着车企需要精准把握年轻群体的需求和触媒偏好,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这也是造车新势力高管多在微博发声的原因。许多能够“破圈”的话题,传播链条往往始于微博,高管也能简单直接地与用户进行沟通和讨论,还能引发话题的二次传播。小米举行发布会后,相关词条首先登上微博热搜,再由视频平台进行进一步传播和深度讨论,比如产品对比、实测等。

  微博极易推高这些高管发言的公众关注度,能让相关品牌、车型借势增强认知度和影响力。理想在2022年6月发布L9车型时,李想就曾发布微博称,这是500万元以内最好的家用SUV,很快相关词条便登上热搜,后续有大量汽车博主参与讨论和测评。无论消费者是否认可这一论断,宣传目的都已达到。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汽车品牌的竞争已不是单纯的产品力较量,长期增长之道深藏于用户的偏好之中。无论是微博的热搜,还是长、短视频平台的分享,汽车营销必须借助内容平台感受、触达乃至反馈由这些偏好带来的流量,而内容平台的潜力和可能性能够为汽车品牌的营销传播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上市首日跌了69亿,港股喝不下“茶百道”

2024-04-24 11:03:08

  上市首日破发,市值蒸发69.5亿港元,新茶饮第二股不好当。

  |叶丹璇

  来源| 豹变

  新茶饮第二股出现了。

  4月23日,茶百道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继奈雪之后第二个上市的茶饮品牌,也是今年港交所最大的一笔IPO。与“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不同,茶百道从品牌发迹之初就采用加盟制。在激烈的新茶饮上市赛道中,茶百道是第一个主打加盟制的上市新茶饮品牌。

  在此之前,对茶百道的破发猜测就甚嚣尘上。茶百道发行价为17.5港元/股,按照发售价与发行股本计算,发行市值约为258.6亿港元。4月23日开盘后一分钟,跌幅超过30%,市值迅速缩水。根据港交所的文件,有人中签10万股,按照收盘价计算,这名股东单日亏了47万港元。

  从市场的反应来看,破发背后的危机不仅仅属于茶百道,还有身后正在排队准备IPO的其他新茶饮品牌。

  上市,最担心的是加盟商

  和创始人喜气洋洋的敲钟照片相比,刘毅所在的茶百道加盟商交流群里的气氛显得紧张。

  一个本地的加盟商最先把上市的新闻链接发到了群里,群里零星有人回复“玫瑰”“鼓掌”等祝贺。另一个正在寻求店铺转让的加盟商语气生硬地泼了一盆冷水:“上市跟咱们有什么关系,赚钱的是老王(茶百道创始人王霄锟)和投资人,我们连口汤都喝不上。”

  寻求闭店或者转让的加盟商不在少数。刘毅说,最先频繁传出同行闭店的消息的时间,大概在2023年年中,“理由无外乎就是原材料价格高,承担不起活动优惠,亏本不做了。”随后的2023年8月,茶百道首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彼时,茶百道在招股书中宣布成为中国第三大现制茶饮公司,占据6.8%的市场份额。

  在招股书中,茶百道披露的财务数据相当乐观。2021年-2023年,公司营收从36.44亿元增长至57.06亿元,净利润从7.76亿元增长至11.51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连续四年为正。

  从盈利能力来看,茶百道也堪称“闷声赚钱”。下沉巨头蜜雪冰城占据中国44%的现制茶饮市场份额,吸金能力众所周知,但从公开数据的毛利率看,蜜雪冰城的毛利率仅为29.7%,而茶百道的毛利率则在一众IPO的新茶饮中一骑绝尘,高达34.4%。

  不过,蜜雪冰城的盈利来自于庞大且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这套体系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优势。换言之,蜜雪冰城赚钱的秘诀只有四个字,薄利多销。然而,毛利率高达34.4%的茶百道,尽管同样走加盟道路,在自建供应链上却显著落后于其他几个同期IPO选手。

  茶百道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与333名供应商合作,此外还有124名供应商。换言之,迄今为止,茶百道的原材料供应仍然依赖第三方。

  一位现制茶饮行业的资深多店加盟商透露,从单店视角来看,茶百道加盟商的毛利率可以说是竞品中最低的。“据我所知,古茗基本平均毛利率40%,益禾堂的毛利率可以去到45%左右,但茶百道在限制加盟商外采鲜果等原材料的同时,供应链建设又相对落后,导致加盟商在原材料这里的成本就高出同行很多。”

  一名中部省份的茶百道加盟商告诉《豹变》,补贴促销常常在9.9元的价格带,这样才能和其他品牌竞争,但一杯鲜果茶的物料成本高达7块多,综合人力和租金成本粗略核算,一杯的成本超过10元,难以盈利。

  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茶百道加盟商的印证。一名四川的加盟商表示,因为毗邻总部,所以督导对于四川加盟商的原材料外采限制很大。另一名东部省份的加盟商则证实,即使总部对外采的限制比四川的宽松一些,但加盟商很难通过外采鲜果等原材料盈利,要把采购成本降下来,还是要依赖公司的规模效应,“外采只能说(我们)在某些水果的旺季解一下燃眉之急。”

  茶百道也意识到了供应链的危机,不仅在招股书里反复表示,上市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是强化供应链,也在前期融资后强调,资金将用于智能生产加工基地和供应链基地等上游建设。

  然而,和同行相比,茶百道的供应链建设显得有些晚。早在2012年,蜜雪冰城就已经开始建设自有工厂,目前在全国河南、广西、安徽等五个省份设有生产基地。

  古茗的供应链建设也开始得很早。一位古茗内部人士向《豹变》透露,古茗的供应链搭建工作大约是从2016年开始的。招股书中提到,古茗拥有行业内最大的冷链仓储及物流基础设施,97%的门店可以实现两日一配的冷链配送服务。

  食品安全风波背后的暗礁

  愁云惨淡的气氛从3月16日起,就始终笼罩在茶百道加盟商的群里。

  今年3.15期间,茶百道因门店涉嫌更改食材有效期标签意识被点名批评。负面影响来得很快,加盟商们并没有做好这样糟糕的预期。多地加盟商向《豹变》确认,这次事件对营业额的影响巨大,三月下半旬,门店营业额接近腰斩,更有甚者,营业额跌至同比的三分之一。

  距离3.15晚会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很多加盟商对于营业额的恢复缺乏信心。被3.15点名只是为低迷的加盟商们找到了一个决堤的口,危机在此之前就已经初见。一名接近茶百道的知情人士表示,作为茶百道的优势市场之一,上海区域从今年起门店的外卖单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总体趋势几乎是腰斩。

  一名江浙地区的加盟商告诉《豹变》,同行的共识是,3.15风波对单店营业额的负面影响,预计会持续半年。

  半年对于竞争激烈的新茶饮赛道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时间窗口。在新茶饮市场已经确定转为存量竞争的当下,消费者正在变得疲软,同时竞品品牌在不断地加密开店网络,越来越多的加盟商等不起半年。

  食品安全危机的确是压倒一部分加盟商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名刚刚将门店转让出去的前加盟商表示,他从2023年初加盟茶百道,今年第一季度,他的门店一直都无法盈利,本来就已经是苦苦支撑。3.15风波之后,单日营业额更是直接腰斩。

  沉默的加盟商选择了闭店。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茶百道关闭门店数量分别为3家、13家、76家,这个数字在2023年急剧飙升至220家。

  尽管茶百道仍然在试图加速开店,但过去支撑起商业模式的门店加密逻辑似乎正在受到考验,加盟商的留存率和拓店意愿都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强相关。

  根据招股书数据测算,茶百道每年的净关店率已达10%左右。截至2023年末,茶百道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7801家,但在公司的口径中,加密规划至少会持续到2027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则是,2023年,茶百道与663名加盟商终止合作,其中有397家加盟商的门店被转让予其他加盟商继续经营。

  似乎并不是每个加盟商都退出心甘情愿。一名加盟商告诉《豹变》,茶百道目前的加盟商签约模式和市面上同类品牌略有不同,签约期非常短,坚持一年一签。部分优质点位的加盟商想要转让店面的时候,公司安排的转让价格会“腰斩”。因此,一些有转让意愿的加盟商宁愿在社交平台上招募接手店面的人,也不愿意通过公司。

  2023年8月,茶百道第一次向港交所递表时,一个财务数据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截至2023年,茶百道的外卖渠道订单占比已经从2020年的47.6%上升至59%,接近总单量的六成。茶百道也反复在招股书中提及自己与头部外卖平台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通过外卖获得的傲人业绩。

  然而,茶百道在头部外卖平台获得的高曝光率和营业额,背后是无数加盟商向平台献祭的高抽成。一名湖北的加盟商向《豹变》展示了门店的其中一份订单,一杯单价15元的单品,需要固定向平台缴纳23%的佣金和服务费,另外还要承担平台让利给顾客的活动补贴,最终毛营业额只有5元。

  出海和咖啡,下一个财富密码在哪?

  出海,是新茶饮品牌绕不开的发展命题。

  目前市面上的常见新茶饮品牌中,除了古茗对出海这一领域回复稍显谨慎之外,其他品牌早已摩肩接踵地跨到海外去。2018年,蜜雪冰城的首家海外门店落地越南。2019年,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开出海外首店。2023年,喜茶、甜啦啦、奈雪的茶也纷纷锚定东南亚开店。

  这也不难理解,东南亚有较为成熟的奶茶消费市场,不需要进行过多市场教育。同时,东南亚的本土消费品牌并不强劲,可以较为轻易地抢夺用户心智。

  然而,茶百道的海外首店选址却独辟蹊径,在今年1月中旬落地韩国首尔江南区。同时,茶百道还在试图不断复制国内的门店网络逻辑:重点加密。4月,二店首尔弘大店和三店首尔狎鸥亭Galleria店也相继开业。同时,首尔地区还在布局梨花新村店。

  尽管首尔的门店网络越织越密,茶百道招股书中最青睐的区域却还是东南亚。招股书中提到,2024年计划开始建立覆盖泰国、越南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的供应链体系,2025年计划开始设立配送中心,在东南亚扩张。

  不过,据《豹变》了解,东南亚奶茶市场的红利已有接近尾声的趋势,国内的扩张拐点开始在东南亚市场复制。以出海先驱蜜雪冰城为例,在越南,蜜雪冰城承诺过的区域保护范围正在不断缩小,从500米变更为2022年的200米。在这种情况下,茶饮品牌的盈利空间不可避免地被分食,茶百道的中档价位在东南亚市场稍显尴尬,蜜雪冰城和喜茶等分别占据低档和高档价位,想要跑出来并非易事。

  值得注意的是,茶百道的野心也开始在同样内卷的咖啡赛道展现。2024年1月,茶百道旗下子品牌“咖灰”在成都开设首家直营店。尽管茶百道表示,咖灰将作为独立品牌,不参与茶百道门店网络,但招股书中显示,募资的5%将用于咖灰。

  不难看出,茶百道想要借此拓展第二收入曲线。但是,市面上的奶茶品牌跨界咖啡尝试,无论是蜜雪冰城的幸运咖,还是喜茶、沪上阿姨等,暂时都没有一个品牌发展出竞争力。

  在茶百道的供应链仍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这会是一条值得走的路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狂卖黄金却不赚钱,梦金园陷入低毛利“怪圈”

2024-04-24 11:01:02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灵灵

  4月3日,梦金园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这不是梦金园第一次冲刺上市了。

  早在2020年9月,梦金园就曾向A股提交过IPO申请,但在2021年11月被证监会驳回;2023年9月,梦金园改道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今年,黄金市场好不热闹,金价持续上涨带来了市场的一片繁华。国际金价创下2448.80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国内饰品金价也随之上扬至730元附近。不少黄金品牌赶在这个节点,涌向资本市场,这里面有梦金园,还有老铺黄金、周六福。

  市场如此热闹,竞争自然激烈,梦金园带着什么样的底气走向牌桌?

  生长于县城,发展快速

  和许多黄金品牌的“身世”不同,梦金园是一家从县城中成长起来,并持续扎根县城的品牌。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是梦金园创始人王忠善的家乡,这里是世界四大蓝宝石矿区之一。1994年,昌乐县发现了数十亿克拉蓝宝石矿藏。彼时,王忠善听人言,在当地镶嵌一个戒指可以挣150元,一个熟练的师傅1个月能挣1万多元。

  嗅到商机的王忠善从学徒做起,开始接触蓝宝石镶嵌生意。之后,随着国内黄金市场的开放,王忠善转头开始做起黄金首饰的加工和批发。

  招股书显示,梦金园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黄金珠宝首饰原创品牌制造商,产品以高纯度黄金首饰为主,兼营钻宝玉石镶嵌、K金、铂金等饰品。

  从县城里诞生的梦金园,此后持续扎根县城,正如招股书中提到的,梦金园在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拥有稳固的市场地位。

  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就黄金珠宝收益而言,梦金园公司于中国黄金珠宝品牌中排名第五且市场份额为3.8%;如果按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黄金珠宝收益(不包括金条)计算,公司在中国黄金珠宝品牌中位列第三。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梦金园已建立全面的特许经营网络,覆盖1687名加盟商旗下经营的2817家加盟店、七个自营直营区服务中心及17个省级代理。

  招股书显示,梦金园约九成收入,来自于省级代理及加盟商的特许经营网络,而三线及以下城市加盟商的所得收益占比为41%;一线城市则为0.6%;二线城市为19.2%。

  县城的黄金生意的确极具想象空间。在近几年的社会话语体系里,县城、贵妇、黄金,几乎是一个绝佳的组合。

  说到县城与黄金,人们往往这样提起:“大金店激战小县城”“县城小街,挤满金店”“中国最富贵的生意,攻占县城步行街”“……盯上县城贵妇”等。

  县城对黄金的热爱与消费力,还表现在实实在在的数据里。根据商业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2017年-2022 年,三四线及以下城市黄金珠宝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11%,远高于一线城市的6.7%。

  另一个具体的数据是,梦金园的营业收入增长飞快。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8.42亿元,2021年-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8.78亿元、157.33亿元、202.16亿元,同比变动55.67%、-6.78%、28.50%。2023年的营业收入接近2020年的2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营收增速可观,但梦金园的盈利能力却成为了“槽点”。

  狂卖黄金,但不赚钱

  “狂卖黄金,但不赚钱”成为当下梦金园的一大标签。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其毛利分别约为人民币5.36亿元、7.59亿元及10.7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2%、4.8%及5.3%,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2亿元、1.8亿元、2.3亿元,净利率为1.3%、1.1%及1.2%。

  梦金园的毛利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3年上半年,老铺黄金的毛利率为41.7%,周大福2023财年毛利率约为22.36%,周大生等品牌的毛利率也在10%左右。

  梦金园在招股书中举例解释,2021年,黄金价格整体呈现下跌趋势,导致梦金园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水平采购黄金,并向客户收取低于采购成本的黄金价格。采购与销售交易之间有时差,加之年内金价下跌,导致毛利下降。

  除了受金价价格变化的影响,梦金园毛利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金店的产品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盈利能力。一般情况下,品牌除了卖黄金,还会兼卖珠宝、钟表等。因为纯粹卖黄金,赚的只是零售差价和加工费。据国信证券测算,按克计价的黄金产品,整体终端毛利率也就10%左右,赚的都是辛苦钱。

  为了提高盈利水平,就需要增加白银、铂金、金镶玉等产品。梦金园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黄金珠宝及其他黄金产品的毛利分别为2.2%、3.9%、4.6%,而K金首饰、镶钻珠宝及其他产品的毛利分别为23.7%、28.1%、27.5%。

  问题就在于,梦金园的收益几乎来源于黄金珠宝及其他黄金产品,2021年-2023年的收益占比达到97.5%、97.7%、98.4%,不仅占比高,且还在逐年增加。相反,K金首饰、镶钻珠宝及其他产品的收益三年来均徘徊在1%左右。侧面说明,梦金园的产品结构单一,高度依赖黄金业务,不利于毛利提升。

  此外,亦有说法指出,与老凤祥、周大福等家喻户晓的黄金首饰品牌相比,梦金园的品牌知名度相对逊色一些。因此,梦金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价格优势来吸引消费者。

  以县城为主阵营,决定了面对的人群和市场更讲究性价比。这或许也是梦金园毛利相对更低的一大原因。

  毛利率过于低、旧料业务占比较大等因素,也被认为是梦金园此前上市遇阻的重要原因。接下来能否克服相关影响,在IPO中拿到理想成果,也成为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黄金市场的角逐

  县城市场,是黄金品牌的“香饽饽”,成为增量的挖掘地。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越来越激烈的比拼。

  早早扎根下沉市场的梦金园,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但问题是,后来者也非“吃素”。

  2018年,周大福提出“新城镇计划”,加码县城乡镇。财报显示,对比2019财年,周大福 2023财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零售点占比从37.5%增长到了45.9%。

  周大生同样是县城市场的生猛选手。截至2023年6月,周大生4735家门店里,有近七成门店开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品牌看中县城的黄金生意,加速涌入。

  县城“贵妇”涌现的同时,梦金园也在面临更多强势竞争。

  黄金赛道正盛时,未来梦金园是通过此次上市进一步巩固在行业中的地位,还是在系列短板中浮浮沉沉,值得期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一天没了69亿,茶百道敲响警钟

2024-04-24 10:54:28

  新茶饮市场已进入到“卷无可卷”的阶段,从价格、配料再到成分,一轮轮产品洗牌,让消费者口味越来越难以满足,也让行业彻底进入了红海时代,头部企业都急于趁行业高潮上市。但茶百道上市即破发,给其他急于上市的同行泼了一盆冷水。

  作者 |张继康

  来源 | 市界

  200亿IPO开盘就崩了

  4月23日,对于从四川走出来的新茶饮品牌茶百道而言,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

  这天它正式杀出IPO重围,继奈雪的茶之后,拿下了“新茶饮第二股”的桂冠,在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之前敲响了港交所的铜锣,“茶百道上市”的话题词随即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二的位置。

  为了庆祝上市,茶百道还大手笔狂撒了50万张10元无门槛券,让所有爱喝奶茶的人一同举杯沾沾喜气,茶百道员工更是早早地就在朋友圈晒起上市现场的图,分享喜悦之情。

  茶百道开心不光是因为成功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更为关键的是,它收获了今年港交所最大的IPO,发行市值超200亿港元,募资规模达25.86亿港元。

  但令人唏嘘的是,上市当天茶百道就跌破了17.5港元的发行价,盘中跌幅一度超38%,最终每股报收12.8港元,跌26.86%,收盘总市值为189.14亿港元,一天蒸发了69.47亿港元。

  茶百道的破发是意料之中的事。4月22日,在富途暗盘交易中,茶百道低开,收跌13.26%,报15.18港元。早在前几天认购时,茶百道的股份连续两天就未进行足额认购,甚至出现了富途证券、老虎证券等券商抽飞的情况。

  茶百道如今的情况,让不少投资者想到了三年前的“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2021年6月,奈雪的茶在港交所上市,与茶百道认购期间的遇冷不同,奈雪的茶认购期间一度十分火爆,根据其公布的申购结果,奈雪的茶共收到64.2万份认购申请,超额认购432倍。

  即使是这样,在上市当天,发行价为19.8港元的奈雪的茶,也遭遇了上市即破发的局面,当日收盘每股报收17.91港元,下跌幅度达到了14%,一度被资本市场称作“尴尬的茶”。

  上市即高光,奈雪的茶后来股价走势一路下探,到4月23日,每股只有2.28港元,总市值只剩39.1港元,短短三年300亿港元的市值灰飞烟灭。按照现在的市值算,茶百道相当于奈雪的茶的4.8倍。

  并且,奈雪的茶上市时还引入了五位基石投资人,而本次茶百道上市却没有基石投资人,因此外界对茶百道的破发没有感到丝毫意外。

  参与打新茶百道的散户们,算是体会到了心痛的感觉,按照每手200股计算,打新一手一天就亏了940港元。而据《证券时报》计算,一位认购100万股的大散户,盘中账面亏损高达628万港元。

  对于上市首日的情况,茶百道方面似乎有所预判,其联合创始人古计林在港交所露面时表示,虽然目前市况较疲弱,但她相信公司能够吸引国际投资者的青睐,并获得合理的估值,公司着眼点并不在于股价一时的涨跌。

  不管如何,茶百道创始人算是赚了盆满钵满。从招股书来看,茶百道的股权牢牢集中在创始人王霄锟和刘洧宏夫妇手里,上市后持股比例在75%左右,算下来两人身家约140亿港元。

  王霄锟出生于1983年,妻子刘洧宏比他大两岁,他们的奶茶生意是从2008年开始的,这一年他们在成都温江二中旁开了一家小小的奶茶店。这家店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主要面向消费能力不高的学生群体。在当时,他们应该无法想象,这家名为“茶百道”的奶茶店,将在16年后干出189亿港元的市值,并坐上奶茶市场老三的宝座。

  而与很多有钱人不同的是,王霄锟和刘洧宏夫妇为人很是低调,很少公开露面,就连在上市的公开图中,也未见两人的身影。「市界」了解到,在现场敲钟的是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汪红学,他负责管理日常经营业务。

  何以撑起百亿市值?

  过去的三年,是奈雪的茶埋头扭亏为盈的三年,也是茶百道飞速扩张的三年。

  当喜茶、奈雪的茶还守着直营店的重资产模式,以超过25元的均价做着“高端奶茶”时,走中间价格带的茶百道就迎来了扩张的时机。

  2019年,茶百道的门店数量超过500家,两年后,门店数量翻倍,超过了5000家。平均一天就有6家新店开业。“在前两年加盟茶百道,想亏钱都难”,有加盟商曾对「市界」表示,他曾在2021年加盟茶百道,仅仅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回了本。

  与奈雪的茶相比,茶百道的经营情况也要好很多,从招股书的数据来看,茶百道是一家不差钱的公司。

  “过去三年茶百道的成长速度算不错的,总体门店的点位质量在同类公司中处于上游水平”,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曾告诉「市界」。

  与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奶茶品牌相同,茶百道主要依靠向加盟店出售货品和设备,以及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和加盟费来赚钱。近三年,茶百道向加盟商出售货品和设备占总收入的95%左右,加盟费则稳定在4%上下,直营门店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21-2023年,茶百道分别实现营收36.45亿元、42.33亿元和57.06亿元,营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其中来自加盟店的收入占到了总营收的99.2%。

  在对外的资料中,茶百道强调自己是“加盟制茶饮”第一股。

  截至2024年4月5日,茶百道门店数已经达到8016家。其中,来自新一线城市的门店收入是茶百道门店收入的大头,占比达到了28.9%,不过这个比重在连年下降,2021年的时候,新一线城市的门店收入能占茶百道总收入的三成以上。增速最快的则是四线及以下城市,从2021年的15.3%增至2023年的18.4%。

  此外,茶百道的流动资产净值从2022年的5.21亿元增到了15.75亿元,茶百道的负债也不多,均值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均大于1,短期偿债能力也较强。

  价格带位于中腰部的茶百道,2023年一共卖出10.16亿杯奶茶,总零售额约169亿元,在中国现制茶饮店市场中的份额达到6.8%,排名第三。其中,核心产品杨枝甘露、招牌芋圆奶茶以及茉莉奶绿等经典产品的年销售量均超过了6000万杯,如果以每杯16元的价格计算,光一款杨枝甘露一年就能为茶百道带来将近10亿元的收入。

  茶百道经营的秘诀,主要就是加盟+原料外购的轻资产运营模式。

  茶百道大部分门店都是加盟模式。因此,尽管茶百道2023年销售毛利率只有34.43%,但销售净利率高达20.17%。这与以直营模式为主的奈雪的茶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2023年销售毛利率为67.09%,但销售净利率仅为0.22%,之前几年更是为负值。

  此外,与蜜雪冰城、古茗试图自建全产业供应链不同的是,茶百道的原料通常向上游供应商采购。

  争抢加盟商

  从“新奶茶第一股”到第二股,资本市场等待了将近三年的时间。不过很快,在茶百道之后,港股市场将密集迎来一批茶饮品牌上市。就在今年1月,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三家新茶饮品牌相继递表港交所,戏剧性的是,蜜雪冰城和古茗的递表时间还在同一天。

  而在近日,喜茶也传出了即将赴港上市的消息,此外,还有市场消息传出霸王茶姬将赴美上市,茶颜悦色更是在半年内接连传出三次IPO,颇有种箭在弦上的紧迫之感。

  即使上市心切,从奈雪的茶、茶百道的表现来看,在资本市场的遇冷或将成为奶茶股们的常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近一两年的资本市场看重更多具有短、平、快属性的科技股、能源股,而食品行业刚好是相悖的,尤其是新茶饮行业,需要投资者有长期的耐心与恒心。”

  从已递表的几家品牌来看,其营收和利润情况都较为不错,2023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古茗和沪上阿姨的净利润分别为24.53亿元、10亿元和3.24亿元,急于上市的首要目的,还是为了冲刺许多品牌梦寐以求的“万店规模”。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茶百道的门店数量为8208家,古茗、沪上阿姨的门店数量则为9249、7794家,突破万店规模的蜜雪冰城,也没有停下脚步,反而继续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门店数已达28443家。

  毕竟,如今的新茶饮市场已进入到了“卷无可卷”的阶段,从价格、配料再到成分,一轮轮产品洗牌,让消费者口味越来越难以满足的同时,也让行业彻底进入了疯抢加盟商,品牌化发展的红海时代。

  过去几年,随着头部品牌的快速扩张,行业集中度有明显提高,前五大品牌市占率达到40%,第一名蜜雪冰城市占率为17.8%。

  从2月份更新的招股书来看,茶百道的新加盟商正变得越来越少。2023年,茶百道新增的加盟商只有142位,相似价格定位、加盟投入的古茗,新增加盟商则有1665位。

  争抢加盟商,成为茶百道要面临的挑战之一。喜茶开放加盟后短短半年时间,已经开业的加盟店就超过了1000家,门店总数突破了2000家,另一家霸王茶姬,则在近两年风头正盛,成为加盟商们排长队也要加盟的品牌。许多老加盟商会在这时选择倒戈,据「市界」了解,一度有2018年就加入茶百道的老加盟商选择转让店铺,加盟了霸王茶姬等其他品牌。

  而且,茶百道新开的门店销售额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2021-2023年,茶百道的新开门店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7414元、6128元与5984元,新店销售额的疲态也带动着每家门店的日均销售额下降,从2021年的7414元下降到了6887元。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由于投资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饮品是所有餐饮品类中连锁化率最高的品类,特别是新茶饮,在多个城市核心商圈的抽样调查中,新茶饮的连锁化率超过了80%。

  纵观整个新茶饮市场,饱和也成为了能够预见的未来。根据《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2023年新茶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98亿元,增速高达44.3%,但在未来两年,增速或将下降至19.7%和12.4%。

  除了出海继续扩店,只靠卖奶茶一种业务,也不是茶饮品牌未来的出路。今年4月,茶颜悦色宣布推出酒馆品牌,并在长沙核心商圈落地,蜜雪冰城、茶百道则在咖啡市场纷纷推出平价咖啡品牌,喜茶、奈雪的茶则向烘焙发力,推出了奶茶+轻食的新模式。

  因此,对于茶百道们来说,上市破发不破发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足够的弹药留在牌桌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刚刚,红杉、真格拿下了“AIGC第一股”

2024-04-24 10:51:06

  一年入账超5亿元。

  ChatGPT发布16个月后,一家位于北京的AIGC公司率先在港IPO了。

  4月24日,出门问问正式登陆港交所,拿下港股“AIGC第一股”的称号。截至发稿,这家公司的市值超过48亿港元。

  在一众大模型明星公司中,李志飞经过上十年的打拼,带领出门问问抢先敲响上市的钟声,不仅让公司的AIGC解决方案服务超过900万用户,自己的身价也超过12亿港元。

  与此同时,一路陪伴这家公司成长的红杉中国、真格基金、SIG海纳亚洲、谷歌、圆美光电、歌尔股份等投资者,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收获时刻。

  博士创业

  身价超12亿港元

  对AI的浓厚兴趣,最终让李志飞踏上创业之旅。

  从南京理工大学拿到热能工程学士学位后,他转身投向计算机的怀抱,先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读了相关领域的硕士和博士。2010年,他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拿到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对AI的认知问题产生兴趣。

  为了近距离感受硅谷,李志飞随后加入谷歌担任研究科学家,开始负责语言翻译模型的算法研发,做出了谷歌的手机离线翻译系统。不过刚入职时,此前在创业公司实习埋下的创业种子,便开始在他的心中快速生长。直到苹果推出Siri,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带着“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的使命,他于2012年回国在北京创办了出门问问,将发展重心放在To C上。基于深度学习框架,出门问问开发了包括信号处理、语音识别、NLP和搜索推荐等在内的端到端语音AI系统,并在多个终端上推出语音助手“小问”。

  伴随着产品推出,这家公司也早早将商业化安排起来。从一个小小的微信公众号起步,到将APP嵌入Google Glass,虽然公司打响了“出门问问”这个品牌,但热闹背后却是商业化遇挫——不但用户付费意愿低,甚至连活跃的用户也越来越少。

  一番思索下来,李志飞于2014年选择做硬件,要为公司的语音交互找一个入口级产品。对于没有硬件经验的他而言,带领出门问问走上软硬结合之路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所幸正好碰到诺基亚中国区裁员,这家公司成功招聘到数位硬件工程师,开始进军智能硬件。

  到了2015年,出门问问发布具有语音助手和软硬件结合功能的智能设备TicWatch手表。一年不到,该手表就卖出10万台,总销售额也达到上亿元。此后,智能车载、智能音箱、智能耳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出门问问也在生存压力之下积极拓展To B业务。

  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这家公司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一切似乎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直到互联网巨头进场,对手的补贴策略直接给了出门问问一点小小的竞争震撼。最终,该公司于2019年启动业务调整,并收缩战线。

  当GPT-3于2020年出现后,出门问问也开始涉足AIGC领域,并推出了大模型“UCLAI”(通用中文语言AI),以及发布一系列AIGC解决方案。2年后,ChatGPT的发布迅速在全球形成AGI浪潮,这家公司也于2023年顺势将“UCLAI”升级为“序列猴子”,还上线了写作、绘画、配音、数字人等领域的AIGC产品。

  经过上十年的发展,出门问问成功斩获“AIGC第一股”。与此同时,拥有公司上市前26.72%股权的李志飞,身价也超过12亿港元。

  红杉、真格都投了

  累计融资超2亿美元

  头顶谷歌科学家的光环,靠着一个连界面都没有的demo,李志飞就从红杉中国和真格基金等手中拿到162万美元。

  到了2013年12月,出门问问又获得红杉中国、真格基金、SIG海纳亚洲投资的约815万美元。从第一次与李志飞见面,到SIG海纳亚洲完成打款,一共只用了40多天。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快的一个投资。”SIG海纳亚洲合伙人王琼曾透露,李志飞对语音交互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看法颇有远见,而且具备工程师能力的他拥有将算法转化成产品的潜力。

  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则表示:“期待公司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从2015年开始,出门问问在一年内连续完成三轮融资,累计从圆美光电、歌尔股份、谷歌等手中拿到6600万美元。当谷歌找上门来寻求业务合作时,李志飞一度持怀疑态度。随着双方合作顺利推进,信任与认可也建立了起来,谷歌便有了投资该公司的想法。

  “出门问问研发了非常独特自成体系的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时任谷歌企业发展部副总裁Don Harrison曾表示,“我们被他们的创新科技与发展潜力打动,所以我们很迅速地决定用投资的方式帮助他们在未来快速成长。”

  2016年10月,出门问问进入到大众汽车集团的视野中,双方由此开启了长达半年左右的融资沟通。最终,这家公司完成了大众汽车集团投资的1.4亿美元D1轮融资,双方还成立了一家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移动出行新领域的合资公司。

  当时间来到2019年9月,该公司又从大众汽车集团和谷歌手中拿到约1686万美元,估值也达到约7.57亿美元。两年后,出门问问用1700万美元买回了大众汽车集团持有该公司的全部股份,并将持有的合资公司全部股份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大众汽车集团。

  随着ChatGPT于2022年11月横空出世,很多投资人也对出门问问产生了兴趣,不过李志飞曾于2023年4月直言,“我们公司有足够的钱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截至2023年底,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44亿元。

  “我不会为了融资去给资本讲很多故事,某种程度上迎合资本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变形”。在他看来,如果要投出门问问,公司估值、未来故事、商业模式等会让事情变得很复杂,“因此我目前没有考虑融资的事情”。

  一个月后,出门问问便首次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一年后,这家公司成功登陆港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门问问一系列并购的过程中,新东方、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等也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股东,持股比例分别达到2.47%和1.11%。

  上市前,SIG海纳亚洲持股17.03%,为第一大外部股东;谷歌持股13.26%,红杉中国持股10.92%,歌尔股份持股10.03%,真格基金持股3.07%。

  按照48亿港元的市值粗略计算,这些投资者的持股价值分别为8.17亿港元、6.36亿港元、5.24亿港元、4.81亿港元、1.47亿港元。

  坐拥超1400万用户

  一年入账超5亿元

  在ChatGPT、Sora等影响下,出门问问也在加速拥抱AGI浪潮。

  一边推出自己的大模型“序列猴子”,另一边则是去加速理解并让产品效果接近Sora。在李志飞看来,出门问问过去做的AIGC产品的终局就是视频生成,为了让自身的产品更有竞争力,他们必须理解并跟上。

  从以往的经验和积累出发,这家公司目前选择以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为用户提供AIGC解决方案、AI企业解决方案、智能设备及配件。

  其中,AIGC解决方案能为用户提供配音、写作、数字人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已经累计吸引约84万用户付费,总共产生100多万笔付款;至于AI企业解决方案,则更多是应用在语音交互、反欺诈、客户服务等场景。

  拥有先发优势,再加上产品给力,出门问问如今在全球的用户数已经超过1400万。其中,AIGC解决方案用户超过900万。此外,在企业相关场景,预装该公司车载语音交互解决方案的汽车超过200万辆;在消费者相关场景,该公司已经累计卖出超过100万件智能设备。

  在内容创作者、企业及消费者等支持下,这家公司的收入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招股书显示,在2021年至2023年的报告期,该公司的营收分别为3.98亿元、5亿元、5.07亿元。灼识咨询直言,按照2022年的收入来看,出门问问在中国的AI语音技术及NLP软件解决方案领域的市场份额排第三。

  不过受研发、可赎回优先股及普通股账面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该公司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报告期内的净亏损分别达到2.76亿元、6.69亿元、8.02亿元。

  从2021年开始,这家公司对研发的投入逐年增加。先是2021年的0.92亿元,接着到2022年变为1.19亿元,在2023年则增加到1.55亿元。这样的投入,最终让出门问问总共拥有749项国内外专利和专利申请。

  AIGC的市场相当庞大,同时增长迅速。按照灼识咨询的预测,全球AIGC的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27年的1275亿元。

  众多实力强劲的对手也是纷纷入局,OpenAI、微软、谷歌、百度、字节、阿里、腾讯等已经搅动市场,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智谱AI、零一万物等大模型初创公司也已经成长为独角兽。

  出门问问的上市,或许只是为这场长期的竞争加了把火。毕竟面对AGI带来的技术革命,没有谁愿意错过并甘于人后。

责任编辑:韦子蓉

车圈粉丝互撕,泼天流量大战背后谁是赢家

2024-04-23 09:29:55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王琳

  作为新能源汽车圈的当红炸子鸡,小米SU7的一切都备受关注,几乎没有车企不羡慕小米SU7的泼天流量,哪怕“碰瓷”蹭上一点热度也是好的。

  4月8日晚间,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汽车举行了一场技术发布会,主角为智己L6。这场发布会在多项技术参数和小米SU7“深度绑定”,但因为发布会上对小米SU7 Max 关键参数错误标注,以及歌颂苦难式的自我感动引发热议。

  智己的直播间被负面评论刷屏。一位小米粉丝告诉Tech星球,因为气不过,自己也跑去智己微博下面刷评论,但评论很快被删除。在一个小米SU7意向车主群里,一位小米粉丝正在号召大家理性,“其实,现在就算不是我们评论的,别人也会认为是我们。”

  图注:智己汽车抖音直播间评论截图。

  黑红也是红。这波操作让智己L6发布仅仅40多个小时,就创造了不少于10个热搜话题。

  不止智己,在每年都有车企来到生死边缘的当下,车企们渴望流量,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前有比亚迪与长城大战,现有智己VS小米。粉丝们会自发控评、反黑、打榜,在社交平台上不遗余力宣传自己钟爱的产品。

  某种程度上,粉丝的狂热恰好完成了品牌传播。毕竟,流量意味着销量,这才是车企的头等大事。

  比亚迪、特斯拉是先锋

  车圈最先形成粉丝文化的是比亚迪和特斯拉。

  2014年,“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汽车)初出茅庐,新能源汽车还被质疑是骗子时,比亚迪就靠着插电混动版“秦”这款车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卖出近1.5万辆,成为全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王。

  自此,比亚迪拥有了最原始的信徒,他们自称“迪粉”。他们是新能源汽车的忠实拥趸,不止一位比亚迪车主投资几百万自己开了4S店,专营比亚迪全系车型。2015年的上海车展上,1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迪粉”还组成迪粉解说团,为比亚迪站台解说。

  现在,比亚迪已经有专门部门和专人与“迪粉”对接,邀请他们参加比亚迪上市发布会、生产基地、试驾活动等。“迪粉”如果对比亚迪车型或者公司策略有建议,也有机会直接向比亚迪管理层反映。

  一家车企首款车型发布时,往往是对品牌极为认可的消费者才会下单购买,他们也是品牌的忠实信徒,是战斗力最强的一批粉丝。

  锤子科技投资人郑刚是特斯拉Model S在中国的7位首批用户之一,也是首批Model S P85和P85D的用户,曾经在多个场合为特斯拉站台。

  一位特斯拉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写到,当年的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那么今天的特斯拉则重新定义了汽车。以前的燃油车更多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现在的智能电动车则有更多可能。

  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如此发达的今天,消费者们购买一辆车,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其综合性能、价格等因素,还包括创始人的个人魅力。

  几乎每家车企的创始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造成了粉丝群体的差异化。特斯拉的粉丝坚信马斯克是“救世主”,是真正的梦想家,他们喜欢前卫和科技感;理想车主是超级奶爸,他们相信李想就是车圈最好的产品经理;小鹏汽车的粉丝聚集了一批年轻的理工男,这和何小鹏本人的形象高度一致。

  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在挑选车企,车企也在挑选消费者。

  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曾对小米SU7的购买用户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用户整体偏年轻,对网上信息比较关注,但对汽车行业了解不多,知道主流品牌,看重品牌和雷军个人影响力。

  一位小米粉丝告诉Tech星球,小米SU7虽然小米的第一辆车,但是只要雷军掌控小米,就可以相信雷军。这大概是不少米粉的心声。

  为爱发电能有多疯狂

  粉丝们坚持自己买到的产品是最好的,他们甚至比车企的公关部都要第一时间出现在负面新闻现场。

  今年,理想首款纯电车型MEGA被调侃时,Tech星球加入的Mega车主群一位理想L9车主称,MEGA卖不好说明大部分是没有享受好东西的命,产品挑不出任何毛病。甚至在MEGA上市的3月,就预言理想当月销量可以突破6万辆,事实上理想当月只交付了2万出头。

  去年,理想刚刚发布城市NOA被质疑技术落后时,有车主炫耀称,理想跑高速太爽了,只需要在方向盘上放置了一个配重环,不需要任何操作,就能彻底享受自动驾驶。结果只过了一个月,他就开着辅助驾驶撞上了雪糕筒路障。

  不只理想汽车。2年前,一名蔚来用户使用辅助驾驶模式时,不幸身亡。在蔚来官方还没有发布调查结果时,蔚来狂热粉们就在蔚来APP内发布了一个经500人签署的《蔚来车主对NP/NOP系统认知的联合声明》。

  声明强调:1. 蔚来车主都清楚知道,自己用的是辅助驾驶,得随时保持注意力;2. 蔚来宣传时从未误导,媒体们别把锅扣给它。

  粉丝维护车企并不少见。一位在校大学生告诉Tech星球,自己平常看到对于小米不利的评论,就会去解释,“这并不是有组织的,而是自发的。”

  他们是企业的狂热信徒,也是最忠诚的顾客。

  不止一位小米粉丝告诉Tech星球,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是小米,从此之后所有的手机都是小米,家用电器也是小米,甚至会在小米官网上购买T恤、卫衣、牛仔裤。“便宜且好用”,是大部分米粉对小米的评价。就连雷军穿的小米汽车工服,都可以在短短3分钟内卖断货。

  一位理想车主称,自己买完L9,又预订了Mega。根据2021年规则,而蔚来的超级社群EP  Club的门槛是需要积攒贡献值,内部称“牛值”。牛值不好攒,入会所需牛值大约需要买一辆1000+万的车,或者帮蔚来卖出1000+万元的车。

  这方面,特斯拉的车主也不逊色。特斯拉联名龙舌兰、香水、红内裤、喷火枪秒杀卖空早已不稀奇。甚至有女粉丝,用丙酮将Model 3的车钥匙感应片溶了,取出里面的芯片植入手臂,只为挥手就能开车。

  也不止一位比亚迪粉丝告诉Tech星球,如果再买车,选择依然是比亚迪。另一位比亚迪粉丝称,比亚迪方程豹super 9的出现满足了自己对国产高端车的所有幻想。

  战黑粉、贡献营收外,粉丝们还会拿真金白银为爱发电。

  2019年,蔚来的股价跌到1美元,濒临退市。自此之后,有不少蔚来车主自发帮蔚来打广告。比如,2019年,一位车主在青岛的黄金地段佳世客东部购物中心,用自己的LED屏幕资源,免费为青岛蔚来服务中心投放广告。同一年,蔚来澳门车友会在内部众筹40万元,租展位搭展台,自费参加澳门车展。

  次年9月底,车主无偿在杭州滨州银泰in77地库入口处的一块5.5米×1.5米的超长广告牌,为蔚来打广告。据悉,这块广告牌的刊例价是每月9万,3月甚至快可以买一台蔚来ET5。

  车圈离不开流量

  如果有可能,几乎每家车企都想成为特斯拉——不用做广告投放,就可以获得销量。2019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达到36.7万量,特斯拉的营销支出花费在每辆车上的费用为489元,而其余车企的单个车辆营销费用支出在数万元。

  车圈从来不缺故事。销量、试驾、拆解、价格变动、自动驾驶失控,每一个都足以成为话题热点。这让粉丝们永远有源源不断的话题,也为车企带来了流量。

  毕竟,作为大部分人中最贵的消费品,汽车消费足够低频,他需要足够强的品牌效应,而粉丝的口口相传则成为最好的广告牌。最疯狂的,一位名为Ben的特斯拉铁杆粉丝就安利了身边200多人购买特斯拉,总金额超过1亿元,堪比一位金牌销售。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每家企业都渴望流量。因此,车企掌舵者们都开始以更亲民的形象贴近消费者。

  20天以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突然更新了已经注册13年的微博。他在首条微博写道:“用户的声音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就在今天,魏建军还和雷军连麦直播。

  这一批车企的掌舵人不再高高在上,他们贴近用户,了解用户。蔚来创始人李斌也在今年开启直播,这场直播让不少用户看到李斌的真诚和好脾气,首场创下抖音汽车垂类账号的单日涨粉纪录。网红企业家雷军在抖音上已经有1800多万粉丝,是新晋流量之王,今天,雷军的直播就有50万人参加福袋。亲民的形象对整个车圈都是降维打击。

  每家车企都希望自己是最后留在牌桌上的人,但新能源汽车像消费电子,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赛道,最后留下的人并不会很多。对于车企来说,无论是粉丝的狂热互怼,还是掌舵人亲自下场直播,都是品牌宣传的最佳渠道,激发流量并带来销量的转化。

  只是,当海量订单用来,用户拿着放大镜看每一款车时,经得起检验才是王道。否则,再高的泼天流量也只是昙花一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580亿估值的独角兽,14亿贱卖了

2024-04-22 16:18:35

  现阶段,卖出去或许都已经是一种幸运。

  今年以来,全球似乎刮起了一股并购潮。今天想讲的正是其中一起并购案件,这笔case很吸睛:是一家估值83亿美金(约合人民币580亿元)的独角兽,以1最高2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4亿元)的超低价格,被另一家公司收购的故事。

  从580亿到14亿,Lacework这只独角兽的衰落只用了差不多2年的时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次收购,这家独角兽的投资人属实是欢欣雀跃。原因是,Lacework背后的投资机构都急于退出(比如老虎全球),尽管Lacework很难让他们盈利,但基于能退到钱就是赚了的大环境,能通过收购退出也是幸事。

  根据外媒Calcalist的估算,预计 Lacework的投资人每投资一美元,就会获得超过2美分的回报,这还要多亏了Lacework目前账上仍有8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来自前几轮融资,收购完成后这些现金储备将退还给投资者。

  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的报道,云安全初创公司Lacework正在被另一家安全公司Wiz以1.5亿至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表示,两家公司已经签署了意向书,并将谈判状态描述为“处于在中间”。不排除收购尚未完成,交易仍有可能失败的结局。

  83亿美金独角兽的衰落史

  在2022年之前,创建于2015年的Lacework的成长史一直很光鲜,作为一家明星公司,它的融资可想而知的顺利。

  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Lacework一共从外界募到了超过18亿美元的融资,当然其中最值得称赞的一笔还是来自2021年11月的D轮融资,那轮融资额高达13亿美元,估值为83亿美元,是当年安全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轮融资,由Sutter Hill Ventures、Altimeter Capital、D1 Capital Partners和Tiger Global Management等知名投资机构投资。

  当时Lacework被视为世界上第三大最有价值的被风险投资机构所支持的网络安全公司,仅落后于Tanium和Snyk。据说那个时候公司的年度经营性收入已经有1亿美元。

  好景不长的是,刚融完13亿美元的6个月后,公司就宣布了裁员,当时解雇了20%的员工,对外表示是为了“加强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之后公司就陷入了人事动荡,高管不停地离职,2年之后,公司几乎成为一个空壳,员工人数比2022年6月的峰值下降了35%。

  Lacework现任的CEO曾在2022年底隐晦地对外表达过公司高管频频离职的困境:“现在是时候把公司统一到一个领导之下了。”这预示了昔日辉煌的独角兽注定跌落神坛的命运。

  从各种渠道所透露的讯息来看,Lacework的贱卖主要牵头者还是来自于其背后的投资人。比如Tech Crunch透露,包括Snowflake Ventures、GV、General Catalyst、Tiger Global等在内的投资人很主动地对外兜售Lacework,而Wiz也因此被纳入视野。

  如果这笔收购案最后能够达成,Wiz就能用区区2亿美元的价格,轻松获得600名客户和近1亿美元的年经常性收入,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技术+人才+客户的收购。对Wiz来说,这笔交易属实不亏。

  不到6个月收购3家公司

  显然,Wiz已经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佼佼者。在Lacework忙着裁员35%的时间段内,Wiz的员工人数增加了近两倍,达到1224人。

  与Lacework相比,Wiz是后来居上者,后者成立于2020年,迄今也不过是不到4年的成长史,但目前Wiz的估值已经高达100亿美元。

  2023年2月,在由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Greenoaks Capital Partners共同牵头的D轮融资中,Wiz筹集了3亿美元,包括星巴克老板Howard Schultz和法国商业巨头Bernard Arnault在内的天使投资者也参与了融资,该轮融资后公司的投后估值约为100亿美元。

  也是这轮融资,Wiz开始自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安全独角兽。

  与其他云安全平台一样,Wiz通过分析公共云服务(比如AWS、Azure、谷歌等)中托管的基础设施,寻找可能使黑客获得资产控制权和获取敏感客户数据的风险因素。财富100强中超过40%是Wiz的客户,包括宝马、美林、摩根士丹利、Salesforce、Slack、高露洁和黑石等知名公司。

  虽然成立时间并不太长,Wiz俨然是并购届的小能手。从2023年12月的首次收购计算,不到半年的时间,公司已经收购了3家公司。在其最近的新闻稿中,Wiz表达了想要对外融一轮大的意愿。

  据英国《金融时报》3月份的报道,Wiz正在与包括Thrive、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G Squared、红杉和Cyberstarts在内的几家投资者沟通,希望以超过10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约8亿美元。

  而融到的钱主要就是为了帮助收其他科技集团提供资金。

  2024年2月,Wiz对外宣布公司的ARR为3.5亿美元,财富100强中有40%以上是其客户。其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阿萨夫·拉帕波特(Assaf Rappaport)曾多次表示希望公司能在2025年IPO前实现10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这或许也是Wiz积极忙于收购同行的原因之一。

  其次还很重要的是,Wiz的对外发言人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解释过公司对外收购的原因,“我们认识到整合是安全行业的未来,因此正在积极与整个行业的公司进行讨论。”

  从前两次的收购案来看,业内对Wiz的实力都是看好的,两家被收购公司对能够加入Wiz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

  2023年12月,5000万美元收购了基于云的开发者协作平台以色列初创公司Raftt。Raftt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oy Iarchy就表示:“我们不能错过加入Wiz的机会。”

  2024年3月,第二家被收购公司Gem Security也是相似的态度,交易价格为3.5亿美元。根据公开资料,Gem自成立以来一直由创始人Zilberstein领导,他之前负责Sygnia的事件响应以及以色列军事情报局8200部队的研发。

  和Lacework经营不善不同的是,在这次收购案前的前6个月,Gem刚刚完成了由GGV Capital牵头的2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家公司只有75名员工。关于被收购,Zilberstein表示这是一次双赢的结果:“我认为Wiz之所以兴奋是因为他们经常看到我们,我们的投资者之所以感到兴奋——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资金——是因为我们能够非常、非常快地增长。”

  还有一个小八卦是,Wiz还是亿万富翁的聚集地,公司的4名创始人身价都超过了10亿美元。

  估值都在降

  Lacework被贱卖,折射的网络安全赛道不景气的现状。不光是Lacework,很多知名的安全初创公司都在面临估值被迫下调的困境。

  比如,总部位于纽约的安全服务边缘供应商Perimeter 81,在2022年估值还有10亿美元,一年后,公司便以4.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总部位于硅谷的平台安全供应商Check Point。

  还有总部位于波士顿的端点安全供应商Cybereason的降价幅度比Perimeter 81更大,其估值从2021年7月的30亿美元降至2023年4月的3亿美元,据说这里面属软银亏的最多。截至目前, Cybereason已经进行了3轮裁员,公司员工规模减少了40%,创始CEO都被解雇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最近,Tech Crunch爆料了总部位于圣何塞的API保护初创公司Noname Security也从2021年12月10亿美元的估值,到目前预计仅以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Akamai。

  初创公司估值下调、低价贱卖、投资机构通过并购退出,已然成为现下一级市场的常见现象。虽然Lacework是一家只能被投资机构“贱卖”的公司,但我想能够卖的出去,不论是对公司还是投资人来说,或许都已经是一种幸运。

责任编辑:韦子蓉

抖音追不上Sora

2024-04-22 16:15:51

  来源:字母榜

  在AI文生视频这条热门赛道,抖音旗下的剪映,正在被OpenAI的Sora越甩越远。

  近日,美国软件巨头Adobe宣布,将在知名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 Pro的新版本添加多款文生视频AI工具。近两个月震动全球科技圈的Sora,以及两款同类产品Gen-2和Pika,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加入“Adobe全家桶”。

  有了Sora等第三方AI工具的助力,新版Premiere Pro除了编辑处理预先拍摄的常规视频外,还能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即时生成AI视频,并将两者融为一体。

  Adobe放出了一条官方演示视频:一个男人走向窗前,观看整个城市的夜景。用户无需拍摄实景,只需输入一段文字,即可利用Sora生成一段城市雨夜的视频,并与前面的视频无缝衔接,效果几可乱真。

  Sora今年2月初次亮相,OpenAI放出几段演示视频,但并未公布产品进展和上线时间。如今,Sora被Adobe接纳,表明过去几个月又有不小进步,距离开放使用更近。

  另一边,背靠抖音的视频剪辑软件剪映,同样朝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方向前行。但截至目前,剪映尚未拿出令人惊艳的成绩。

  目前,剪映的AI玩法不少,包括一键成片、剪同款、AI克隆音色、数字人口播等,但并不具备根据文本直接生成视频的能力。它的海外版本Capcut在2月底推出文生视频功能,但效果距离Sora相去甚远。

  如今,Sora除了在技术和产品上领先剪映,还得到了Adobe的青睐。Adobe在全球拥有超3300万付费用户;Sora接入“Adobe全家桶”,有望获取订阅收入分成,从而初步构建商业模式。

  这也意味着,仍在打磨AIGC能力的剪映,追赶Sora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剪映被外界视为抖音搭上AIGC时代快车的关键筹码。得益于抖音的加持,剪映已成为用户量最大的手机视频剪辑软件之一,每天产出大量短视频;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UGC(用户生产内容)迈向AIGC,似乎水到渠成。

  今年2月7日,抖音功勋老将张楠辞去集团CEO职务,亲自带队剪映。她在官宣职务变动的内部信中称,AI图像生成对她产生很大的触动,潜力巨大,并决定“放下一切”,义无反顾地出发。

  剪映的发展根基不可谓不好,抖音的重视程度也很高。但两个多月过去,剪映依然没有太大动静,Sora反而继续高歌猛进。

  在AIGC时代,抖音及其背后的字节,似乎总是棋慢一着。

  字节八年前布局AI,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招募大批业内精英,但成果却停留在内容审核、自动翻译、搜索服务等。2022年下半年,ChatGPT引爆行业;字节随即增加大模型投入,一口气推出AI聊天机器人等十几款应用,却迟迟没有拿出震动行业的技术和产品。

  今年1月底的年度全员会上,字节CEO梁汝波感叹,字节“该有的大公司病全有了”。他特别点名AI业务,称:“公司层面的半年度技术回顾,直到2023年才开始讨论GPT,而业内做得比较好的大模型创业公司,都是在2018年至2021年创立的。”

  如今,在立身之本的视频内容领域,OpenAI着着抢先,剪映乃至整个字节又双叒慢了。

  1

  背靠抖音这颗大树,剪映原本有很大机会在AI文生视频领域的占得先机。

  剪映2019年上线,2021年推出PC端的专业版。它显著拉低了UGC视频的创作门槛,普通人只需准备好素材、点击几下,就能生成一段质量尚可的视频,并一键发布至抖音。

  此外,作为一款工具软件,剪映还带有一定的社区属性。除了官方提供的视频创作课堂外,用户还可以参考达人制作的视频模板进行创作,也就是“剪同款”。这有助于提高用户留存率和活跃度。

  依靠丰富的功能,以及与抖音深度绑定,剪映仅用了三年就获得超1亿月活跃用户,跃升至同类软件的第一名。

  剪映海外版CapCut的增长同样惊人。

  Capcut上线于2020年,与TikTok关联密切。移动应用分析平台点点数据显示,目前Capcut的月活跃用户超2亿。另据市场调研机构data.ai的数据,截至2023年8月,Capcut在iPhone和安卓端的用户超4.9亿,相当于TikTok全球用户量的1/4。

  除了用户规模庞大,剪映在AI领域的另一个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坐拥大量可用于AI大模型训练的视频数据。

  数据、算法和算力是AI大模型的三大基础要素,其中数据是根基。要想提升大模型的综合能力,就需要不断“投喂”多模态数据,主要是互联网文本、图像和视频。

  OpenAI、Adobe等公司都不直接掌握数据,必须从第三方付费获取,成本不菲。据媒体报道,OpenAI每年仅采购版权新闻文章授权的费用,就高达100万~500万美元;Adobe为了训练自家的文生视频大模型,以每分钟3美元的价格,向另一个大模型服务Midjourney购买视频片段。

  相比之下,剪映在国内绑定抖音、在海外背靠TikTok,每天有大量用户使用它剪辑和上传视频。这让剪映能够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接触到大量视频内容,为训练大模型、探索AI文生视频功能打下基础。

  但从2019年至今,剪映并未研发出强大的AIGC能力,反而早早启动了商业化。

  剪映很早就上线了VIP会员,用户每月支付二三十块钱,可以使用专属素材、精选模板等,AI玩法也被列为会员权益之一。根据官方介绍,AI玩法主要包括“无限创作”“无限运镜”和“瞬息宇宙”,基于现有视频素材进行AI美化编辑。

  不难看出,剪映的AI玩法距离Sora这样的文生视频相去甚远。此外,它的收费也并不低廉:会员每月可获得1200积分,而使用一次“无限运镜”就需要480积分。积分耗尽后,用户可以选择继续充值,兑换比例为1元:100积分。

  剪映诞生之初的定位是,尽可能拉低短视频创作门槛,促进抖音UGC生态的繁荣。过去五年,它的确完成了这一任务,大量抖音爆款视频背后,都有剪映提供技术和模板。特别是那些趣味特效视频、踩点视频,抖音红人发布之后,大量用户迅速群起效仿、共同推高热度;没有剪映的帮忙,恐怕不易做到这一点。

  但如今看来,抖音还是把剪映的天花板设定地太低了。它原本有机会成为Sora这样的划时代产品,却始终停留在视频剪辑软件的范畴。

  今年以来,剪映开始奋起直追,但先机已失、对手已至,追赶难度也迅速增大。剪映被Sora甩开,字节在AI领域仍然没能跳出“起大早、赶晚集”的怪圈。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梁汝波此前批评的“平庸的重力”。

  2

  过度重视对业务的帮助,过早追求商业化,是剪映乃至整个字节AI板块的难题。

  剪映除了开设付费会员、将AI玩法纳入权益包,还在APP内增加了不少广告位。例如,用户点击“剪同款”,映入眼帘的除了手机照片和视频素材,还有悬浮在素材上方、几乎毫无关联的横幅广告。

  作为一款用户破亿的工具软件,剪映的常规投入和资金压力并不会特别大。它之所以早早发展会员和广告,或许与字节的做事风格和评判标准有关。

  众所周知,字节是一家超快节奏、高度内卷的互联网巨头。如果个人、团队或业务无法迅速带来肉眼可见的产出,就有可能被调整,甚至彻底出局。即使是需要长期投入的AI,也无法跳出这一隐形的评判标杆。

  早在2016年,字节就设立了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引入多位学界和行业精英。彼时,OpenAI同样初出茅庐,正朝着通用人工智能的愿景前行,将自己视为非营利组织。

  相比之下,AI Lab虽然名为“实验室”,实际上仍然需要密切配合和服务业务。它的官网宣称,其研究重点是开发为字节内容平台服务的新技术;具体领域则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且和抖音各业务板块贴合紧密。

  随后几年,字节拿出了一系列AI工具,比如提供翻译服务的Byte Translator,AI写稿机器人Xiaomingbot,以及头条和抖音的搜索服务等。它们固然颇有价值,但算不上突破AI领域认知边界、定义AI发展范式的创新产品。

  直到2022年下半年,OpenAI多年磨一剑,ChatGPT席卷全球,生成式AI成为全球科技公司竞逐焦点,字节才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这一新浪潮中。

  已经淡出字节一线管理的张一鸣,对AI产生强烈兴趣,并鼓励团队大举投入。字节跳动无法错过AGI(通用人工智能),它是抖音和TikTok在全球发现新的增长机遇不可或缺的伙伴。

  创始人发话后,字节各业务部门闻风而动。从那时起,字节陆续上线十多款AI产品,如豆包、话炉、扣子、Gauth等,剪映、飞书等也增添了AI功能。

  但在这一轮大举投入中,字节以业务需求为原点、对标竞争对手的做事逻辑被延续下来。豆包等产品均为现有AI技术的场景化应用,而非对于AGI的原生探索。

  例如,去年3月,微软上线整合了GPT功能的365 Copilot,全球办公软件市场为之震动。一个月后,飞书宣布即将上线AI助手“My AI”,以对话形式提供多种功能,包括优化和续写文字内容、创建日程、自动汇总会议纪要、搜索公司内部知识库等。

  一年后,GPT已经在微软“全家桶”遍地开花,带动后者股价从250美元一路上涨至400美元以上。飞书却没能依靠My AI完成逆袭,反而在3月底宣布裁员。

  又比如,Sora今年2月16日发布演示视频,CapCut一周后就宣布推出这一功能,每人每天可免费生成5段视频。CapCut的技术力显然无法与OpenAI比肩,其文生视频功能也较为简陋;仓促上线、对标Sora,不免带有蹭热点、强行完成KPI的味道。

  从张一鸣点名AGI至今,字节AI又走过了一年,并未显著拉近与OpenAI的差距,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字节AI向实用主义的过度倾斜,不仅让它错失了以往的机遇,也有可能拖累追赶的步伐。

  3

  对于AI板块各自为战、围绕业务打转的局面及其危害,字节已经有所察觉。

  2023年11月,字节抽调多个部门的精兵强将,组建AI部门Flow。TikTok技术负责人朱文佳、字节产品与战略副总裁朱骏、字节技术副总裁洪定坤、飞书产品副总裁齐俊元均加入其中。人员的“高配”,显露了字节通过Flow统筹AI发展、消除重复建设的意图。

  目前,字节曝光度最高的AI产品——豆包、扣子、话炉等,均由Flow部门负责。剪映、飞书、大力教育等虽然也有AI业务,但声量已经逐渐被Flow盖过。

  另一方面,字节云雀大模型已经打磨近一年时间,多模态大模型BuboGPT也取得进展,为Flow批量产出AI应用奠定根基。假以时日,Flow有望扭转字节AI总是慢人一步的局面。

  不过,字节毕竟不是OpenAI,没有微软这样的超级金主。AGI固然重要,但对于现有业务的拉动尚不明显,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和打磨,才能释放商业价值;字节对AGI的投入不可能无止境,必须考虑中短期的投入产出比。

  短期来看,字节需要用钱、用人、用资源的地方很多,比如抖音货架电商、生活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真金白银。随之而来的现象是,尽管Flow挑起了大梁,但字节AI依然呈现兼顾业务需求的倾向。

  据Tech星球近日报道,抖音生活服务刚刚成立一支AI团队,希望利用AI技术创造增量业务价值,且已开启对相关AI产品的研发,包括搭建生活服务相关的内容创作平台等。

  抖音生活服务之所以拉起这样一支队伍,或许与竞争对手美团和饿了么的动作有关。

  美团近日开始小规模测试AI助手服务“问小袋”,可为用户推荐符合其需求的外卖商品,以及用餐建议。饿了么则在4月初面向零售行业商家发布“AI经营助手”,可为商家智能生成各类经营关键报表和关键数据。

  在此情况下,不让美团饿了么专美于前,或许是抖音生活服务入局AI的基本目标之一。

  内外因素影响下,字节没有条件像OpenAI那样厚积薄发。既要追赶AGI潮流,又要具备快速落地、服务业务的能力,是字节AI的双重目标。

  在张一鸣和梁汝波的督促下,外界无需质疑字节做AI的决心。但倘若再过去一年、两年,字节仍然跟不上OpenAI的节奏和水准,那么它或许应该考虑另一种选择:退回“卖水者”的角色,做AGI训练素材提供商。

  如前所述,数据是大模型的三大基础要素之一,而字节麾下的今日头条、抖音、TikTok等,已经积累了数以亿计的文本、图片和视频。字节可以用这些数据训练自家大模型,也可以考虑更进一步,在妥善解决安全和隐私问题的前提下,将其出售给OpenAI等第三方公司。

  充当AGI时代的“卖水者”,其实是字节擅长的流量生意的变体。字节如今的现金牛——广告和电商业务,都建立在流量变现的基础上;如果把AI公司转变为新客户,那么字节心心念念的第二增长曲线问题将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OpenAI既然能够与微软、Adobe合作,与字节合作也并非不可想象。毕竟,抖音和TikTok是Sora等AIGC服务最庞大的落地场景。倘若字节与OpenAI达成“竞合”关系,那么字节将跳出一步慢、步步慢的循环,在OpenAI的助力下搭上AI快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奈雪“阴霾”下的茶百道

2024-04-22 16:09:44

  出 品 | 异观财经

  作 者 | 夜叉白雪

  2024年,茶饮企业上演“新茶饮第二股”争夺赛,古茗、蜜雪冰城、茶百道、沪上阿姨4家茶饮企业港股IPO递表,同时茶颜悦色、霸王茶姬被传于年内递表港股IPO。

  越来越“卷”的茶饮赛道,茶饮行业逐渐成为红海。在资本市场的竞争是新茶饮行业激烈厮杀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行业在进行新一轮的洗牌和整合,各大品牌在品类、价格、门店规模等不同维度模糊了原本清晰的边界,进行“混战”。

  如今,“新茶饮第二股”将被茶百道收入囊中,成为继奈雪的茶之后,第二家完成上市的茶饮企业。“新茶饮第二股”光环加持下,茶百道能否摆脱奈雪的茶股价暴跌,市值严重缩水的阴霾?又将在资本市场走出一条怎样的“生命曲线”?

  奈雪市值严重缩水“阴霾”笼罩下的茶百道

  2021年6月30日,奈雪的茶以19.8港元/股的价格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然而“新茶饮第一股”的光环,并未让奈雪的茶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相反,上市首日奈雪的茶跌破发行价,当天报收17.12港元,较发行价跌13.54%,对于新茶饮企业,资本市场似乎不怎么买账。

  3月27日,奈雪的茶发布了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51.64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度的42.92亿元增长20.3%。经调整净利润/(亏损)从2022年的亏损4.61亿元转为2023年的净利润2090万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市场全年盈利。

  然而,资本市场对于这份首份盈利财报,如同上市首日一般,不被市场买账。盈利报告发布后,次日股价大跌12.79%,截至异观财经发稿前,奈雪的茶股价为2.3港元/股,较19.8港元的发行价,下跌88.4%,公司总市值仅为39.45亿港元,资本加持下新茶饮企业的“泡沫”已破,市场对于新茶饮企业的估值更加合理化,不再一味追求市场规模扩张,而是更加看重企业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更直白的说是看重企业赚钱能力。

  茶百道成为继奈雪的茶之后第二家上市的新茶饮公司,两者势必会被拿来比较,奈雪的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会被投资茶百道的投资者们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标的,奈雪的茶股价暴跌、市值严重缩水无形中成为笼罩茶百道的“阴霾”,给茶百道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和表现,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过去,茶饮市场头部玩家在价格带上是泾渭分明: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高端阵营——价格在20元以上、以古茗、茶百道等为代表的中端阵营——价格在10-20元、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低端阵营——价格在10元以下。

  不过,这两年形势发生了变化。2022年,喜茶连续两次调整价格,到2022年底,喜茶常规门店产品价格在15-19元的占比达到80%。而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对手乐乐茶、奈雪的茶也相继降价,乐乐茶宣布部分饮品价格控制在20元以下,最低8元就可以喝到一杯鲜萃茉莉绿;奈雪的茶推出9-19元“轻松系列”茶饮,并承诺每月都上新不超20元的茶饮产品。而公开信息显示,奈雪的茶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平均客单价分别为42.9元、43.1元和43元。

  如今的新茶饮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行业规模增速明显放缓。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我国现制茶饮店行业规模在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5.2%,2024年至2028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高端品牌的降价行为,也是对当今市场的无奈迁就。可预见的未来里,整个消费市场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会持续占据比较大的比例,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人们的消费意愿会明显降低,对性价比的追求占据上风。

  在越来越“卷”的新茶饮市场,用资本短期内迅速催化规模,再用低价、门店数量设立品牌护城河,这种可复制的规模玩法正在饮品连锁品牌的竞争中上演,只有那些有足够资金的品牌才能生存下来。

  这种狂飙突进的开店速度,其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饮品连锁品牌的入行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规模化是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品牌知名度等能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规模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小品牌发展将明显受阻,大鱼吃小鱼的行业整合将频繁发生。

  茶百道的基本面分析

  一、最近三年茶百道营收保持高速增长。

  与奈雪的茶主打直营店最大的不同在于,茶百道通过大量加盟店的模式,实现了收入高速增长。

  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茶百道的营收分别是36.44亿元、42.32亿元、57.04亿元。2022年和2023年,营收分别保持了16.1%和34.8%的同比增速。

  二、加盟模式让茶百道成为一家赚钱的茶饮企业。

  据招股书显示,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2021年至2023年茶百道的净利润分别为7.79亿元、9.65亿元和1.51亿元,经调整净利率分别为24.7%、22.8%和22%。

  从收入构成上看,茶百道收入分为向加盟商销售货品及设备、向加盟商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及加盟费、其他收入三部分。最近三年,茶百道约95%的收入来自向加盟商销售货品及设备。

  收入按分销渠道划分,2021年至2023年,茶百道超99%的营收由加盟店贡献。

  由此不难看出,茶百道凭借加盟模式成为一家赚钱的新茶饮企业。

  三、从现金流来看,茶百道也是一家赚钱的公司。

  最近三年,茶百道的现金流也非常充足。2021年至2023年,茶百道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正,投资活动现金流为负,详读招股书发现,茶百道投资活动现金流主要用户购买理财产品。如果一家公司在满足生产经营开支后,还有大额资金用户购买理财产品,说明这家公司主营业务造血能力相当不错。

  四、茶饮赛道渐红海,上市之后的茶百道面临增长风险。

  当前,茶饮品牌整体趋势是加盟为大。比起直营模式来,加盟模式有低成本、快速扩张的优势,但同时有着监督管理的高风险。保证每个门店的运营遵守统一标准对品牌总部来说,挑战很大。而加盟门店的负面评价影响的则是品牌自身的口碑,如果品牌总部在管理半径和组织能效上未得到强化,存在加盟反噬品牌的风险。

  餐饮行业一般认为 “二店率”能够衡量一个加盟品牌的运营、管理能力。因为加盟商只有赚钱了、相信这个品牌值得投入才愿意开第二家。对品牌商来说,加盟模式和直营模式的差异决定收入和利润来源的差异,采取加盟模式的茶饮连锁品牌若要做大做强,必须让加盟商赚到钱。

  目前的现状是,一、二线城市市场容量以及门店密度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没有太多扩容空间;而另一面,下沉市场的开发程度比较低,品牌忠诚度尚未形成,并且商业租金、管理成本、人员成本相对比较低,拥有低成本优势。因此,进入下沉市场,也是各家连锁品牌势在必行的事。奈雪的茶年报显示,在持续加密一线、新一线和重点二线城市茶饮店网络的同时,奈雪的茶也通过加盟门店专注开拓中、低线城市新市场,挖掘新需求。

  一方面,茶饮市场竞争白热化是加速行业“内卷”,茶百道营销开支大幅增加也会压缩利润增长空间。招股书显示,茶百道2022年和2023年分销及销售费用分别为6068万和1.31亿元,同比增长217.3%和115.9%。其中,宣传及推广费用分别为3787万元和8857万万元,同比增长192.5%和133.9%,占分销及消费费用总额的百分比分别为62.4%和67.6%。

  另外一方面,营成本不断增加,2023年,茶百道的销售成本为37.4亿元,较2022年增长34.8%。茶百道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售卖鲜果、乳制品和茶叶的货品售卖收入,受原材料CPI的整体上涨影响,茶百道货品毛利率的下降,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下跌。

  招股书显示,茶百道整体毛利率从2021年的35.7%,下滑至2023年的34.4%。其中货品毛利率从2021年的33.3%,下滑至2023年的31.7%。

  总的来说,茶饮品牌现在市场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头部效应强化。而头部品牌在快速扩张规模的过程中,其企业核心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包括创始人能否在快速规模膨胀中快速学习,提升自我,将影响这些头部品牌的未来竞争格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小红书远征迷局

2024-04-19 13:43:25

  文丨许俊浩

  来源 | 海克财经

  已被归入“慢公司”之列的小红书,近来在商业化层面明显快了起来。

  说它“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2013年开启创业,迄今已11年,尽管近年也曾传出即将上市的消息,但消息热了又凉,该维度一直并无下文;说它“快”,则在于,至少在可见的范围内,特别是2023年后,小红书在电商、广告、文旅、本地生活等多个维度着力迅猛,变现焦虑可窥一斑——小红书近日力推的一个名为“城市新名片”的项目也在其中,后者意在加强平台与地方政府及当地文旅企业的合作。

  这里面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电商。

  与国内其他各类电商平台有所不同,以董洁、章小蕙为代表的小红书电商直播,没有叫卖式推销,不声嘶力竭喊优惠,而是以精致优雅范儿的自强女性为人设,号称“慢直播”。

  数据监测机构新榜数据显示,2023年,有76个账号在小红书涨粉超百万,其中目前粉丝363万的董洁是2023年小红书平台粉丝增长量最高的个人账号,年涨粉264万;目前粉丝175万的章小蕙,尽管位次不在最前列,2023年涨粉也已超70万。

  部分动作已收到阶段性成果。据外媒FT报道,小红书2023年营收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7亿元)、净利润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较2022年营收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亏损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实现了显著增长基础上的历史性扭亏为盈,增长主要来自广告和新兴电商业务;与此同时,2023年小红书MAU即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3.12亿,较2022年增长了20%。

  持续拓宽加深的内容池子和持续走高的用户规模是小红书影响力日增之源,但横比业内强势友商如抖音,站在投资视角打量,小红书当前变现量级和盈利水准远不足够,与它的内容价值和用户黏性还相去甚远。换句话说,大量理应赚到的钱,小红书没能赚到,而没赚到的原因,显然并非不想赚,而是不得其门而入。

  上市与否当然不是判断一家公司价值高下的关键,在当前资本市场一言难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赚钱能力是否强劲则从来都极端重要。时下大势低迷,战略收缩和降本增效已是业内各方活下去的标配,赚钱问题的重要性因此进一步凸显。投资人迫切需要小红书给出一个更为肯定而响亮的答案。

  多点试水,节奏加快,小红书已走在这条路上。但不得不说,已晒出的变现方向,创新性不强,且多已强敌环伺;并无绝技傍身的小红书,基于内容和用户,顺势实现阶段性小成倒也不难,而要想打造超强动力引擎,进而推开独特而辽阔的发展蓝海,则现在还看不到可能性。

  01

  电商依旧摇摆

  由slogan的变化可大略得悉小红书过往11年的战略彷徨。

  小红书初版是2013年上线的PDF格式的海淘购物攻略,同年底正式推出了攻略笔记APP,slogan是“找到国外的好东西”,之后该slogan又变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词组——“全世界的好东西”,筛选和推荐商品的意味一脉相承,再清晰不过。接着在2014年,小红书推出了自营电商品牌“福利社”,主营海淘商品。

  随着内容的丰富和用户的增加,小红书社区属性的重心从“东西”转向了“生活”,slogan变成了“全世界的好生活”,后来又改成了“标记我的生活”。“标记”有鼓励用户分享的意思,只是某些分享有炫耀甚至造假之嫌,以至于有网友表达过如下嘲讽:2020年玛莎拉蒂一共在中国区售出了约4200辆车,当时小红书上晒玛莎拉蒂新车的人却超过了7000个。

  而今有大量用户在小红书上分享经验,几乎囊括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比如办理签证如何着装更易通过、哪些店铺对单人用餐更友好、厨房反味要怎样处理等。小红书的新slogan与之对应——“你的生活指南”。

  尽管小红书在社区内容上的“生活”属性颇为明确,但与社区密切相关的电商业务,定位一直摇摆模糊。

  早期重视海淘,小红书便如上推出了福利社,但后者始终与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国内头部平台差距巨大,无甚存在感可言,最终于2023年10月以关闭告终;2022年露营热兴起,小红书推出主营户外用品的自营电商品牌“小绿洲”,但后者与福利社走势大同小异,也于2023年10月关停;想在平台内完成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因而在是否开放淘宝等电商平台外链的策略上反复横跳;2023年加码直播电商,在关停自营货架电商的同时,又竖起了一面“买手电商”的大旗。

  需要说明的是,买手电商的分类方式与货架电商、直播电商不同。无论形式是直播,还是图文笔记、短视频,只要社区内博主为用户筛选商品,他们都被称为买手。买手这一概念原本来自时尚行业,讲究的是潮流与审美,欧美部分高等院校甚至会开设专门的服装买手专业。小红书对自身电商的如此定义,强调的是社区内的个性化审美与由来已久的种草基因。

  董洁即是典型案例之一。

  董洁的形象和直播风格,与小红书部分典型用户颇为契合,符合这些用户对生活品质和女性提升的需求。据官方数据,董洁在小红书的首场带货直播即2023年1月13日场,成交额即GMV达5000万元,直播间内售价约5000元的芭蕾舞鞋都能被抢购一空。

  通过董洁,小红书逐渐摸索出了助推女明星直播的样板。数据监测机构千瓜数据显示,2024年3月,小红书直播单场观看数月榜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吴昕、董洁、伊能静、章小蕙,对应数据分别为206万、175万、117万、108万。

  在小红书2023年8月举办的以“买手时代已来”为主题的电商会上,小红书COO柯南表示,买手、主理人等个体是最具活力的电商力量,能够通过丰富的个人特质,构建真实使用场景,实现用户专属需求与细分品类的高效对接。此外小红书副总裁许磊公开表示,2022年5月-2023年11月,小红书电商买手和主理人规模增长了27倍,动销商家数量增长了10倍,购买用户数增长了12倍。

  先且不说买手及主理人队伍能否快速和高质量壮大起来,单以头部选手能量高下论,如果我们稍加横比就不难发现,小红书顶流买手如董洁,和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头部主播之间,无论是粉丝量,还是单场带货GMV、月度带货GMV,都存在着近乎数量级的差距。

  拿栖身抖音的董宇辉来说,董宇辉效力的东方甄选,抖音账号粉丝现已超3060万;董宇辉个人账号粉丝现已超2490万;即便是2023年12月底才开通的“与辉同行”直播间,粉丝也已达1787万。而单场GMV维度,与辉同行直播间2024年1月9日晚的首场直播,GMV既已突破1.5亿元;2024年3月,与辉同行直播间更是创下了月度GMV超6亿元的战绩。

  而业内如李佳琦、疯狂小杨哥、辛有志等分立于淘宝直播、抖音、快手等不同平台的直播电商大V,能量之强悍更是不必赘述。这是粉丝数百万、单场带货数千万元的董洁等小红书超头无力抗衡的。

  买手招牌往往代表着小众和高端,就像章小蕙名下“玫瑰是玫瑰”店铺中售价1434元的梳子、售价775元的洗发水护发素套装。这就使小红书直播电商陷入了两难境地:卷低价,体量和供应链很难卷过其他更为成熟的电商平台;走高端,难合于当前国内消费降级大环境,且不易扩大规模。

  02

  广告难题待解

  小红书广告业务的推进,相比电商来说,来得要畅顺一些,但广告业务说到底是流量生意,不仅竞争激烈,而且门槛毕竟不高,更不要说它还面临着广告收入越猛,对用户体验冲击越大的挑战。重度仰赖广告业务的小红书,如何在该方向闯出新路,也应被投以高光。

  据广发证券2024年2月发布的一份研报,小红书2022年有80%的营收来自广告,其余则基本来自电商;2023年广告收入略微下降,但依然占到了总营收的70%-80%。

  从广告产品的核心商业模式来看,小红书的广告产品,大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针对品牌和商家的计价收费模式,比如开屏、火焰话题、惊喜盒子、信息流广告、搜索广告等;二是笔记推广,即花钱买流量,按照阅读、点赞、收藏等不同投放目标给出不同价格;三是合作抽佣,基于内容生态,撮合品牌或商家与博主,让博主发布种草笔记。

  计价收费和流量投放是互联网平台常规广告形式,与平台整体流量直接相关,MAU已超3亿的小红书在该业务的推进上相对顺遂并不出奇。有必要稍作展开的是合作抽佣——这适配小红书种草基因,又与平台内容生态密切关联。

  小红书的商业化提速在合作抽佣型广告类目里有着突出体现。

  此前押注自营电商,小红书的合作抽佣业务有所限制,与部分品牌只能进行品宣合作。小红书2020年开放过淘宝外链,2021年推出了“号店一体”,又切断了淘宝链接,2022年再度开放。

  更大变化始于2023年。小红书在2023年不仅打通了与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的链路,还提供了监测广告转化率等数据工具。2024年2月,小红书恢复了与淘宝合作的数据分析项目“小红星”。3月,小红书开放了对微信小程序的跳转,用户点击相应广告笔记的左下角购买按钮,能够直接跳转至微信小程序。也就是说,小红书选择了进一步开放,以扩大笔记带货、种草的范围,为广告业务提供更多增量。

  但这种扩大无法解决小红书内容生态本身带来的问题。

  低门槛的图文笔记造假如今已广为人知。2022年5月,B站UP主“滤镜粉碎机”曾发布视频,杜撰了一款并不存在的护发产品和相关产品图,仅花费5000元就让多位小红书博主发布了笔记进行推广。

  还有博主为了规避平台抽佣,会绕开平台,自行与品牌方交易。

  在小红书平台内有大量博主交流经验的笔记,他们将通过平台接单的广告称为“报备”,非平台途径的则称为“不报备”。许多博主表示,小红书的审核机制比其他平台更严,笔记只提及单一品牌或产品,以及在笔记内多次强调单一产品卖点,都容易被系统识别为广告;如果不报备,系统很可能会对相关笔记进行限流,严重者还会封号。

  在国内内容平台中,小红书粉丝量级50万以下的博主较多。调研机构QuestMobile数据显示,小红书粉丝量50万以下的博主数量目前占到了平台博主总数的73%,抖音、快手该维度数据则分别为29.6%和40.5%。

  为了占广告总收入10%的佣金成本,不少小博主都会选择尽可能不报备。粉丝量约4000的小红书博主方月(化名)对海克财经表示,她的单条广告收入不过200-400元,可就这点钱,平台还要抽走几十元,很不划算;她的经验是,1个月不报备最多不超过3次,这样不容易被系统注意,不会降低账号权重。

  从事化妆品行业的小红书博主乘乘(化名)则对海克财经说,她曾见过博主和品牌方联合进行“暗广”:博主发布笔记询问粉丝是否有某大牌化妆品的平替,品牌方假装素人在评论区回复需要推广的产品,再发动素人号批量肯定这一产品,最后由博主置顶和回复。乘乘说,普通用户几乎不会对这种推荐产生戒备心,平台也不容易将之判定为广告。

  对广告笔记严格管控,事实上不只是为了增加收入,也是为了保护内容生态。但就当前现状而言,小红书无疑道阻且长。而如果将视野放宽至全维度比较国内互联网广告行业,小红书难题则更多。

  03

  新增量在哪?

  小红书的内容丰富度还在持续拓展,但丰富度无法与变现直接划上等号。

  知乎或可拿来一比。作为一个曾经呼声甚高、月活过亿的问答社区,知乎迄今已尝试过包括知识付费、广告、电商、职业教育在内的多种变现路径,但严格说来,这些尝试都谈不上性感,有些则已然失败。财报显示,2021、2022、2023年,知乎累计亏损37亿元。有限的变现能力引发了市场的负面反馈,知乎美股股价从2023年12月到现在,一直在1美元以下徘徊,目前市值已仅剩4.2亿美元。

  同为内容社区的小红书,有着远胜知乎的用户黏着度,尤其有着令知乎艳羡的消费力极强的高品质女性用户做流量基本盘,且已突破性实现了首次年度盈利,应不至于成为知乎第二,但内容社区变现颇难,此前国内友商解法不多且成效不彰,小红书需要开出一条新路,否则归于平庸只是时间问题。

  据IT桔子等机构数据,小红书现已完成共计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腾讯、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元生资本等,累计融资总额超过了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

  小红书曾在2021年被传即将上市,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2021年11月拿到淡马锡和腾讯领投的那笔5亿美元融资时,据称小红书投后估值达到了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7亿元),而今估值据称已降至100亿-1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3亿-1157亿元)。

  反垄断已划出红线,被大厂收编已无可能,上市本属必选项,但资本市场今时不同往日,赴美赴港各有各难。无奈之下选择将该问题暂时悬置的,国内厂商里不唯小红书一家。因此管理层全力向内求,增收增利成为优先级最高的任务。于是,2023年以来,小红书一面加大对电商、广告的投入,一面从多个角度挖掘内容富矿,增加突破概率。

  涉足文旅即属此列。

  小红书曾从露营、民宿等平台内曝光量高的玩法入手。据海克财经了解,小红书2020年与订单来了、小猪短租等平台合作,开通了民宿预订功能;2021年还成立了露营公社,上线了露营地预订系统。然而,内容热度带来的网红期很快过去,这些产品现已无甚声响。目前小红书已开放携程、爱彼迎等平台外链,再做自营相关项目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内容加流量路线是另一尝试。小红书2023年12月发布了《小红书文旅种草指南》,2024年4月推出了前述“城市新名片”计划,这些都是希望利用流量优势,扩大社区影响力,进而提升流量在文旅行业变现能力。

  小红书还将触角伸向了本地生活领域的到店业务,发布了招募到店餐饮商家和服务商的“‘食’力发店计划”和培养本地美食探店博主的“探照灯计划”等。

  从用户使用体验来看,小红书的本地生活内容,现在还极少直接出现在信息流推送中。用户需要进入主页右上方的所在城市页面,才能够看到探索城市相应区域的入口。进入探索页面后,平台会在地图对应区域内展示附近景点、店铺等有相关笔记内容的地点,店铺页会显示店名、类型、均价、地址等信息,还会展示店铺官方账号、到店套餐和相关笔记内容。

  据海克财经观察,目前小红书平台上已上架团购到店套餐的店铺占比还不高。以北京朝阳望京区域为例,一屏地图初步展示的店铺约有10家,其中仅有1家韩式餐厅有官方账号和到店套餐,该账号粉丝数约1200,两个到店套餐价格分别为298元和368元,与该店铺在美团上的套餐价格一致。

  可以预见的是,在本地生活大玩家如美团面前,一致的价格必然无法为小红书的本地生活带来更强的竞争力,更不要说用户心智能否建立的问题。

  小红书本地生活功能的用户体验,更像大众点评,以地图和搜索为基础,相关笔记布局类似店铺评论。这与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有不小的差距——短视频平台会以目标点为中心,向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用户进行视频推流,用精准分发引起用户到店兴趣。短视频平台向本地生活灌注流量颇有成效,而小红书的引流效果尚不明朗。

  近年越发被国内互联网公司看好的出海业务,小红书也曾有所涉及,只是结果不如预期。小红书早在2021年就在海外推出了时尚社区Uniik、美妆社区habU、城市探索社区S’More等。这些社区大多照搬小红书界面,甚至还搬运和翻译了小红书里的热门内容。目前这些APP已大多下架。

  由内容和用户相互激发形成的独特社区氛围,是小红书历时11年初步构筑起来的一道颇为稳固的护城河。回看过往业内战火,在这一点上,即便大厂如腾讯、字节等也对小红书奈何不得,遑论取而代之。但作为一个融资多轮且已慢行多时的商业组织,小红书接下去持续盈利和为投资方创造最大限度回报是题中应有之义。现在看,动作快起来的小红书,要做的还极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互联网大厂变小了

2024-04-19 11:17:11

  奇偶派(jioupai)原创

  作者 |光

  大厂们,都在收缩。

  一方面,收缩业务边界。

  3月20日,永辉超市发布《关于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告显示,减持1%股份后,京东系公司将持股永辉不超过12.39%。虽然减持比例并不大,但却能侧面说明京东领导层对实体零售的意兴阑珊。

  京东不是第一个做出类似选择的大厂,此前,阿里直接被曝出将旗下实体零售盒马、银泰、大润发等相继出售,阿里集团董事长蔡崇信谈及此也毫不避讳,其表示,“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

  事实上,进入新年以来,大厂们都在争相做减法。“降本增效”、“去肥增瘦”等“互联网黑话”也不断刷屏。曾经的一个个商业帝国,都在致力于将自身做小,常见的做法也基本都是缩减非核心业务,聚焦到核心业务之上。

  另一方面,也在人员上进行精简和优化。各个公司财报中的员工数量,在这两年下滑的居多。

  大厂变小,正在成为一个趋势。为此,我们和大厂里现在以及曾经的一些员工聊了聊,来看看他们眼中的这场互联网大厂这两年的变化,以及大厂自身的转向与影响。

  1

  大厂人给自己找退路

  “最近大厂人真的是都在拼命找出路。”

  小王曾经是腾讯和阿里两家大厂的员工,去年夏天,她从9年的大厂经历中脱离,聊起如今的大厂形势时,小王一边感叹自己终于“找回生活”,一边又掩饰不住自己的无奈。

  “很多还在职的同事已经在各个招聘平台想着后路了,特别是看到前几天飞书一下子裁了那么多人以后”。

  图源:脉脉

  3月底,有消息爆料称飞书将裁员20%,以5000人为基底计算,这次裁员可能波及到了千人以上。

  在谈到这些大厂在职员工的现状时,小王说,现在很多朋友想去找个外企养老,想过那种每天晚上六七点上班的生活,“这次清明节我和那些同事聚餐,有的想创业,有的想做自媒体,但是又都不敢脱产做,年龄也尴尬,有时候想横下心,结果看看现在的就业市场,一下子就没心气了。”

  比起被裁员工,一些目前仍然在任的大厂员工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

  从外企到大厂,在聊起任职的经历时,阿旭却是有些后悔。“说实话,刚开始以为进了所谓的大厂,结果发现其实底子还是民营企业那套,流程混乱,相比起来,外企规则和流程要更清晰,任务分配和人力分配也更合理。”

  阿旭的一位朋友后来被调去盒马任职,而在这次市场传言中,被阿里出售的盒马正是阿里在新零售战略上发起调整的主力军。

  一方面,他过去的“想法”真的得到了实践,但同时也和小梁一样,他的朋友感受到了压力,“他跟我说在盒马上班最大的感受就是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以前部门最经典的派活流程就是在群里店长@副店长,副店长@主管,主管再去部门群里@师傅,师傅再传达给小二,一层一层的传话筒,效率极低。也难怪做不起来。”

  “他虽然是个所谓的管理层,但是也就是个小领导,人微言轻,看得到问题也没什么办法去解决。”

  不止盒马,对于阿里几乎肯定将重新调整新零售战略的做法,阿旭表达了赞同,“我是觉得,有的时候该割舍的确实应该割舍,站在集团的角度,现在再不拼,真的会被拼多多越甩越远的。”

  就在他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蔡崇信与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一次对话被推上热搜,其中,蔡崇信对阿里巴巴“落后”的反思,与阿旭的这番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交相辉映”了。

  2

  战略摇摆,应届生望而却步

  用“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来形容大厂如今的处境再合适不过了。

  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尽管大厂们也似乎动荡不安,但对于许多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挡不住他们想“赴厂进修”的热情。

  以字节为例,作为近年来风头最劲的大厂,字节近年来几乎无往不利,这也让一些毕业生几乎有些“趋之若鹜”。然而,在刚刚与字节签下三方合同后,伟文却收到了前辈的告诫,让他有些“晴天霹雳”。

  “我是去年秋招签的朝夕光年,结果一进来就赶上了大动荡,当时是觉得还不是很明朗,想着过一段时间再说”。

  据悉,朝夕光年是字节跳动游戏部门,在2019年1月成立,在发展初期花费了高价购买了大量子公司,比如2019年3月就以1.1亿元收购上海墨鹍(三七互娱子公司)。此番对游戏业务的裁撤,游戏业务的投入与回报长期不成正比,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以朝夕光年的标杆产品《晶核》《星球:重启》为例,七麦数据显示,《晶核》上线以来,排名、收入均呈现高开低走趋势,留不住用户,意味着字节为其付出的买量成本难以沉淀,反倒背负长期运营成本压力。

  图源:七麦数据

  梁汝波也认为,虽然游戏业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过去几年字节游戏追求“大而全”,项目不聚焦,资源分散,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更基础、更创新、更有想象力的项目。

  然而,在3月,字节又宣布不会完全放弃游戏市场,而是通过战略调整,将游戏业务回归到了孵化状态,同时也对游戏业务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给我搞怕了,我也不敢去字节了,感觉太动荡。”

  3

  低效无序,大厂更聚焦“主业+”

  和伟文一样,就在签约的前夕,他的室友被一个老员工给“劝退”了,“那个老员工跟我说,目前平台这边裁的人挺多的,像飞书、火山和游戏什么的都已经裁了一遍了。我们生活服务这一块就不太理想,现在生活服务这块已经成了网格员了,让我们故意负责各个街道。”

  在小红书上,有自称为字节跳动的员工表示,生活服务部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群龙无首,用员工的原话讲是“无头苍蝇一样,乱忙。”“每天来了就看见一堆人在大楼上下吹牛聊天。”

  有员工表示,我理解的生活服务其实不是什么核心的赚钱部门,更多是做用户规模和留存的部门,一个去年入职的姐姐说,她入职1年了没听到什么核心的策略,领导一直在强调目标是成功,至于具体是要用户规模还是盈利规模,还是支付规模还是核销规模,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

  据一位字节相关人士透露,事实上,字节的生服板块从朱时雨走后,业务长期摇摆不定,人心不齐,更夸张地说,“春节后近乎停摆”。而在变动开始后,大规模一刀切、大规模名单制沟通都透露出了对生服原管理团队的不信任。“从HR侧到业务LD侧,基本没啥沟通,空降商业化管理层,直接圈人圈名单,不管过往好坏和实际情况,挺武断的。”

  巧合的是,就在聊完的当天晚上,就有消息传出字节将裁撤整个酒旅事业部,完全回退到2022年的生活服务模式。而2023年的尝试,被浦燕子全盘否定。

  尽管此后该内容遭到抖音方面的否认,但字节在生活服务上的战略似乎确实正在极速调整。小红书上甚至有员工反映,“干了6年电影的同学去扫街搞餐饮了,干了8年的酒店同学去扫街搞商场了”。

  一个商户告诉我们,在美团,他只需要交上千年费,上好团购套餐,再搞搞好评就可以等着客人来了,而在抖音,他不仅需要上团购搞好评,还要自己做视频,还要找达人来做视频,就差自己开直播了,结果直播还要实名制,但是现在的员工根本不愿意把自己唯一的实名给公司用,最后结果量还不到美团一半多。

  4

  大厂瘦身

  一阵风,但是万能药吗?

  从前两年,各大大厂就已经放出了瘦身的风声。

  在2022年底腾讯内部的员工大会上,马化腾直言“一些业务该砍掉就砍掉”,于是,2023年2月,腾讯XR部门变更发展路径;3月,NFT交易软件幻核APP停摆;到下半年,9月的企鹅FM、10月的腾讯待办、12月,NOW直播相继停止运营,就连腾讯动漫也出售给阅文集团。

  腾讯的这一系列操作正是公司重新聚焦到社交的信号,其中,尤以社交电商最有代表性。眼看着抖音、快手们的内容电商势头越来越凶猛,同为短视频平台的视频号已经被甩下了几个身位,在这种情况下,马化腾想要砍掉繁杂业务聚焦热门赛道,这一点在2024年被贯彻了下来,年初,马化腾再次将视频号单独拎出,喊出“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的口号。

  阿里则是在去年开启的1+6+N后,陷入了长达一年的战略动荡期,在这期间,阿里甚至短暂地被拼多多拽下中国电商一哥的椅子,虽然此后反超回来,但三年前还8倍于拼多多的市值被追至差距微末,也难怪5月份阿里在放弃达摩院自动驾驶后,又在管理层换届后接连传出放弃盒马、银泰、饿了么的消息。

  BAT的另一位——百度则相对来说动作较小,但其在2023年也决定终止持续了三年的购买YY直播的交易。事实上,这一年的百度也因为文心一言而吸睛众多,人工智能正是百度的着重发力点。

  此外,网易在去年7月宣布停运旗下短视频平台知识公路,在该领域这个产品影响力薄弱。

  5

  写在最后

  阿里、字节,美团纷纷聚焦“主业+”。腾讯精简XR业务线,变更硬件发展路径。小红书关闭自营电商平台小绿洲。京东关闭印尼和泰国站。大厂在战略扩张与收缩的步伐选择,整体是一致的。

  站在公司的视角,裁撤非核心业务,聚焦核心业务本就是流量存量时代无可奈何的应时之选。

  但从管理的视角看,每个公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都会遇到组织制度僵化的问题,大厂更是如此。对于有的大厂而言,内部沟通效率低下造成的影响,比公司大战略偏移造成的影响恐怕不遑多让。

  对于有的大厂而言,不改进自身而只是持续不断战略摇摆,会让众多将公司视为“职场目的地”、“人生彼岸”职场er们,对其失去信心,也会给员工们更多的压力。最终,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一定有利。

  对于人来说,瘦身也需要讲究技巧。追大潮随大流,一味只要瘦身的结果,不讲方式方法,容易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负担。对于大厂们的管理改革亦如是,如果瘦身的路上,朝令夕改,无法慎重地做出有定力的策略和方案,那带来的副作用,也够一个个客户和打工人们喝一壶的了。

  就像蔡崇信说的,即使是大厂,真正的客户,也永远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网红”城市想要“长红”应该怎么办?

2024-04-18 08:19:14

  矫月

  近日,成都“迪士尼”在网上爆红,同时,由于游客纷纷在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七巷健身器材处打卡拍摄,一度导致现场限流。不过,这种基于网络热点的走红方式,或只是昙花一现,其热度随时间推移大概会逐渐降低。

  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旅游、天水麻辣烫、成都“迪士尼”等话题登上热搜,迅速增加的流量和关注度不仅让传统旅游城市哈尔滨、成都更加火爆,也让淄博和天水等城市快速成为了“网红”。

  但如何让这些“网红”城市抓住机遇,使激增的流量转化为线下的游客,甚至让“网红”城市的短暂火爆变为“长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措施值得借鉴。

  其一,地方政府给予当地旅游业政策支持。

  以哈尔滨为例,为了支持冰雪产业的发展,哈尔滨陆续出台了《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哈尔滨市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此外,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也推出了门票优惠政策,在推出优惠票的同时还有部分人群可以免费观光。数据显示,第24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数量达80余万人次,而截至今年2月份,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累计接待游客高达271万人次。

  其二,以特色文化引流,创新短视频内容,擦亮城市招牌。

  如今的“网红”城市大多因短视频而走红。因此,创新短视频内容,通过短视频展现城市文化特色,仍然是获得流量和关注度的好办法。但与此同时,城市也要将短视频中的“美好”变成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这才能让游客与城市产生“共情”,才能长久吸引游客。

  其三,提升服务质量,树立城市良好口碑。

  以淄博烧烤为例,自从去年“火出圈”后,淄博老街八大局市场客流量持续升高,在今年清明假期第一天,其日客流量就达到10万人次。而为了抓住“网红”契机,淄博市政府开启“宠粉”模式,不仅提前做好来淄往返游客的数量研判,防止出现游客滞留,还在火车站安排志愿者,为往返游客提供交通、住宿、烧烤、旅游线路等咨询推介服务。此外,在今年的清明节期间,淄博烧烤的价目表被大量转载,因爆火后不涨价而备受网友好评,而这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善良、朴实的口碑,将为淄博的“长红”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网红”城市要想“长红”,就必须抓住游客的心,而这需要沉下心来,真诚地供给优质内容、优化配套、提高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何松琳

大模型下众生相:焦虑者、使用者和弃用者

2024-04-17 13:22:49

大模型实际运用如何?

文 | 周享玥文 | 周享玥

编辑 | 赵艳秋

来源丨数智前线

2024年,公认的大模型应用元年,不管是B端还是C端,都呈现出加速快跑的姿势。最近,我们和六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大模型用户聊了聊,过去一年里,他们和大模型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一些故事?

这是他们的声音:

“我今年能考上研,全靠AI。”

“你指的大模型是什么?你给我描述一下。”

“领导现在天天催着用大模型。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完,谁给你研究大模型去。”

“最上头的时候我一天用6小时,玩儿够了就没怎么用了。”

“AI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60分,像我们这个得要求个600分就没辙。”

“人少了,活不少,用这种方式‘偷个懒’,提提效,足够了……”

虎哥,用AI备战考研,70后

52岁的肖朝虎,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在阔别学堂近30年后,在大模型的帮助下,用仅仅3个月、每天约四五小时的备考时间,在考研中一举拿下了398的笔试高分,完胜许多年轻考生。

而被问及备考秘籍时,肖朝虎脱口而出,“AI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要是没有AI,我自己背那么多东西,根本背不下来。”

肖朝虎原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关公司的高层,清瘦、干练,平日里喜欢年轻人喊他虎哥。虎哥的考研大业开始得突然且迅速。去年9月,受一位同龄朋友跨专业攻读书法研究生的启发,虎哥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他要考茶学研究生,以便接替父亲将老家贵州的茶园做好。

但虎哥的记忆力比不上年轻时候了,平时又要上班,而政治和两门农学专业课,需要记忆的东西不少,要全靠翻书和刷题,不知道得搞到猴年马月。于是,在按常规复习一个多月后,虎哥想到了AI,毕竟从事科技传播,很早就研究、使用了它。

2023年初,出于工作需要,他曾第一时间找到海外大模型的付费账号,各种试用、探索。

为了考研,去年11月,肖朝虎使用ChatGPT4.0,并开了个文心一言4.0的会员,平时两个大模型产品一起使用,能互相比对印证,保证AI回复的准确性。

但用大模型帮助学习,也并非一蹴而就,虎哥为此做了大量尝试。“比如,我让它做一个政治思维导图,它做出不来,但让它做个表格、总结助记词,就做得挺好。又比如,让它做选择题,它的准确性没那么高,但简单题、名词解释题就做得又快又好。”

多次试验后,肖朝虎总结出了几大提效最明显的用法:

通过向AI提问,并设定简答题限定在200字内,论述题限定在500字以内,他将两三百道10年真题库用几个周末的时间全部过了一遍,效率远高于自己翻书总结和百度搜索。

之后,他又要求AI将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提炼为3个助记词方案,形成自己独特的要点记忆方案,在最后两周,重点记忆。

另外,他还用AI来帮助自己更科学地制定课程计划。通过将参考书的内容章节扫描进去,AI能快速总结出要点,还能给他列提纲、做表格,告诉他分时段复习内容。

当然,AI也有其局限,每次回答的结果并非完全一样,也有可能会出错,需要他去进行甄别。

但总体算下来,大模型的使用,让他在备考的最后一个多月里,多了一份高效学习指南,“效率是用普通方法复习的一个多月里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4月1日,研究生复试成绩公布,肖朝虎总成绩排名第三。“如果没有AI,我想要今年考上,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AI的影响,并不止于考研,也逐渐渗透到虎哥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习惯问一问AI,甚至前一段时间我算一个数字加法,都让它算了,我懒得去打开计算器。”虎哥说。

即使最近,因老家贵州正安迎来采茶季,虎哥回家变身为茶农,AI也并未远离——前一阵,AI写歌大火,他也紧跟着用AI创作了两首歌,并配上最新拍摄的采茶视频,用来宣传老家的茶叶。

陆明,某知名律所律师,70后

“你指的大模型是什么?它的功能大概有哪些?你给我描述一下。”4月初,当数智前线第一次和陆明谈及大模型这个已在科技圈盛行一年多的概念时,这位在行业深耕了20多年的资深律师,表现得有些茫然。

但很快,在厘清大模型的概念和功能后,陆明确认,自去年七八月份,一家长期为他们团队提供数据库、检索软件、办公自动化等法律科技类产品的公司,向他们推广一款整合了最新AI能力的新产品后,他们就已经在一些日常工作中用上大模型的能力。只不过,此前他们一直将其笼统地称为“AI的能力”。

众所周知,律师行业向来资料内容繁杂,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检索法律、整理文档、撰写文书。为此,近年来,部分律师已经开始主动寻求一些AI手段提效。“比如我们团队有一位80后律师,就自己去学了python语言。”陆明告诉数智前线,这些年轻律师虽然用AI普遍比他们要早,但自从去年用上融合了大模型能力的AI工具后,“就不用再学了,直接拿过来用就好。”

而在他看来,大模型带来的诸多能力提升中,最好用的是案例检索功能。

“以前一个案子要检索到5~6个相关性很高的案例,需要我们先在裁判文书网上设定关键词,再从搜出来的四五百个案例中,一个个筛选,基本上要花一天时间。但现在用大模型检索完后,我们再从它给出的10~20个案例中精筛一遍,基本上10分钟就搞定了。”陆明说,这一功能目前在其团队中已被常规性使用。

相比之下,法律条文分析和书写诉状方面的功能成熟度则远远不够,陆明认为,AI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还很难达到能用的标准。

“比如我们尝试过让它书写一个工程案子的诉状,但它只是很简单地写了一个记叙文——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但隐藏在这些事实当中、和法律法规能够紧密相连的一些要素,它完全没去整理。这样子的判决书写出来,法官就一头雾水。”陆明说,这也是他们认为AI无法替代的行业壁垒所在。

“我们作为律师,特别是诉讼律师,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把当事人的诉求,转化成法官最后能够写到判决书上的内容。”陆明说,“AI能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检索和分析,但更进一步地和人的沟通,对人的理解,然后把这些沟通和理解,加工再转化给另外一个人,这个中间只能是人能做,我们认为这是目前AI替代不了的。”

不过,即便如此,陆明也表示,过去团队一旦有人离职,一定需要再招人,但现在有了AI,可能不需要再招新人。

“这些AI工具,便宜的一年就几千块钱使用费,贵的也就1万多,但光是案例检索这块儿带来的提升,至少代替一个人没有问题。这个人的其他事情,其他人分一分也做掉了。”陆明说。

林辉,大厂程序员,80后

80后程序员林辉发现,来自公司层面对大模型使用的推力正在加大。

林辉在国内一家大厂做程序员。去年,大模型刚在国内火起来时,他曾和许多同行一样,兴致勃勃地进行各种测试、找bug,但这些都属于个人尝鲜。

而自今年开始,尤其是2月份,Sora给大模型市场再添一把火后,公司内部明确提出了两大要求:其一,要他们找出场景来,适配大模型;其二,则是要将市面上的大模型了解清楚,并用起来。

“现在领导天天催着用大模型。但对于程序员来说,业务的需求都压得很满,像我经常晚上九、十点才下班,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完,谁给你研究大模型去。”林辉说。

但他同时也坦言,目前的工作中,的确已经用到了部分大模型的能力。

比如,对应用做一些小的优化时,他们原先会通过百度等搜索工具了解业界的做法,或请一些公司来交流学习,而现在也可以直接询问大模型,再由程序员判断是否参考。

大模型也可以在一些小工具的代码上提供帮助。“比如写一个能判断今天是周几的程序,原来这些代码都要我们自己写,但现在可以直接以对话的形式告诉AI,它很快就能给你写好。”林辉说。

“但这两个功能,对我们来说影响还算不上很大。”林辉告诉数智前线,从研发的角度来说,假如一天要干8小时的活,可能写代码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而这一小时里,写这些工具类的代码,可能只会用到10分钟,仅占2%左右。

相比之下,对程序员来说,能带来更大效率提升的场景,是在开发一个完完全全的新功能,比如一个全新App,又或是老App里的新模块。通过大模型代码助手,迅速实现基础框架的搭建。“原先可能需要一周,现在可能一个小时就搭好了。”

“像我们公司,很多系统都已经成型了,大家基本都是在一个现有框架内工作,这种新需求的机会很少,而且大模型目前也还很难理解比较成熟的系统里,那些弯弯绕的各种特殊需求。”林辉说。而一旦AI写的代码有问题,排查问题反而可能花上更多时间。

另外,哪些东西能传给大模型,哪些不能,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界限。林辉表示,公司未来可能会对这块做些安全规避。目前于他而言,还是更偏向于更小心谨慎地使用,反正现在工作中有什么问题,自己还是原先的路径依赖。

在他看来,大模型正逐步变成比搜索次一级的工具,未来可能会变成一个基础服务,嵌在基本生活里边去。“但关于网上AI要替代程序员的说法,我们觉得这个东西说白了,目前就是程序员的一个工具,正常用就行了。”

那么,未来孩子们还有必要学编程吗?林辉认为,少儿编程本身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思维模式,“只不过原来只有5个学生喜欢学编程,但20个人去学。大模型出来了,把一部分人为了挣钱打基础的梦给粉碎了,可能还是原先的5个人去学。”

张晨,健身教练,80后

80后健身教练张晨,一度对大模型十分着迷。

2023年4月,恰逢大模型破圈,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时候,张晨偶然间刷到了一条关于ChatGPT的动态,并在第一次尝试后,迅速成为了一名大模型狂热用户。

“当时第一感觉是非常惊艳,很好玩,也很兴奋。”张晨说。她曾试过用大模型帮朋友完成一项期末作业英语版本翻译,效果很好,“省大劲了”。但更多时候还是把它看作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你有没有粉过的纸片人?你可以让AI角色扮演它,跟你互动,还可以在上面磕CP,让它编各种各样的故事。”

最上头的时候,张晨甚至每天6小时花在了和大模型聊天上,以至于朋友不得不在那个月里,两次找她谈话,讨论其日常生活的缺席。

而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那段时间,张晨每月都会花上150元充plus会员,一旦触及GPT 4每3小时25条的使用次数限制,就切换使用GPT 3.5。偶尔也会切到另一个大模型产品Claude试玩,“这个没有使用限制,还免费,但使用体验没有GPT好。”

不过,这种狂热态度,并没能持续很久,在连续高强度地玩了两个月后,张晨的兴趣逐渐褪去,再加上其日常工作还很难通过大模型助力,她已经很少再主动去使用大模型。

实际上,早在去年下半年,张晨所在的某知名健身连锁品牌,就已在内部推出大模型来帮教练生成训练内容,并从今年开始,强制要求教练将每位会员的重点观察指标录入App,由大模型自动输出训练计划,教练可以在任何环节做调整。但迄今为止,张晨仍然没有在实际授课中,使用过这类锻炼计划。

“因为太烂了。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做出大模型,是帮40分从业者更轻松的做到60-70分,我觉得80分以上的教练就不会用了,除非特别偷懒或者课多忙不过来的。”张晨解释说。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大模型渗入普通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已是大势所趋。“要不要用AI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新的公共建设,就像水电气网,你不需要选择,它会送到你面前。”

张晨举例称,比如微信读书,以前导入一本英语书,不认识的单词要长按查词,现在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全书翻译。又如百度网盘,现在可以音频自动生成字幕文本,英语视频自动显示双语字幕,还可以自动生成视频大纲。

“一切App都会用新技术重做一遍,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都已经在用了。”张晨说。

李易,房地产行业,90后

“现在我们在社交端小作文,几乎都是用AI生产。”在房地产行业的李易告诉数智前线,他们日常工作中的文案,已经大面积用上大模型的能力,也用来替代许多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的工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放了生产力。“原来可能你两小时才能干完的工作,现在它一两分钟就搞定了,虽然AI生成出来的文案很多目前还不能直接用,但会给你一些启发,经过二次加工后,可能半小时左右,很容易就把这个事情搞定了,其实是在节约你的时间。”

地产行业向来是个很卷的行业,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整体行业形势偏冷的情况下,能够降本增效的工具自然更加受到重视。

作为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人,李易在大模型的使用上一直很积极。2023年初,ChatGPT刚爆火时,他就出于好奇开始各种尝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文心一言等国内大模型的逐渐普及,他又进一步将大模型的能力用到了工作上。

与此同时,眼看团队里“人员减少,活却不少”的情况愈发突出,李易也开始要求团队使用大模型来提效。

除了在工作需要时用来提效,李易也在持续寻找各种好用的大模型,甚至还在手机上建了一个放置各种AI大模型工具的专属文件夹。他的一些团队成员也被要求,输出一些大模型使用体验,如关于kimi写论文的体验。

这个过程中,李易经常使用的大模型也有所变化。“我现在用Kimi可能多一点,其次是Gemini。”

他告诉数智前线,Kimi的优点在于更贴近国内用户,比如在语言表达、语感、文章分段上,只要不是很复杂的文本,对工作进行简单提效是没问题。但缺点在于,没有PC版,“在PC上,文件一拖就行了,但手机上去找Word文件存在什么位置是很难的。”

李易也尝试过用大模型生成图片或AI音乐。不过,他发现,虽然目前很多大模型的文生图功能,出来的效果不错,但都还不能指定太细节化的东西。“比如让它生成一个带我们公司logo的图片,有人在小区里遛狗,它能够生成住宅,遛狗也没问题,但它没法体现是我们的小区。”尤其在生成某些带多个人物的图像时,有时能接近真人,但有时会出现人脸错位和拼凑的情况。

不过,也并不是每个场景加入大模型的能力,都能带来体验提升。李易发现,在某些场景,加入了大模型的能力后,使用体验可能反而不如以前。“我以前很喜欢用百度的简单搜索,能迅速精准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但现在加入了大模型的能力后,它假设你问的每个问题,大模型都要给你回答一下,但我其实就想看一下百度百科的情况,导致现在我要往下滑划好几屏后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反而不如原来的效率高。”

陈冉,互联网大厂员工,80后

80后陈冉,是国内某互联网大厂的资深员工。去年,大模型的浪潮席卷国内科技圈时,这家大厂也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陈冉也因此成为了最早能接触到国内外大模型的一拨人。

去年下半年,秉着“自己的狗粮自己先吃”的原则,几乎所有大模型厂商,都将大模型的能力率先引入到公司内部办公流程,并推动内部先用起来。陈冉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并试用了许多功能,如会议纪要、根据演讲PPT逐字生成文稿等。

"但即便大模型的能力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办公的各个环节,每个人实际对它能有明确感受和体验的场景,还是偏少的。”这与不同用户的行业高需场景有关,也与不同行业的要求高低有关。

比如,陈冉回忆,目前她最高频使用的功能,是在一个很小的场景——会议日程设置。由于业务需要,她经常要跨部门沟通,以前,她要拉10个人开会,需要先建一个会议日程,再将这些人一个个添加到列表里后,才能看到系统提示,哪些时间段某个人是有其他日程冲突的,并据此进一步调整。但现在,则可以直接问一下小助手,这几个人明天共同可用的时间段是哪些,以避免经常打扰对方。

“现在大家开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卷,如果你经常需要拉通别人或跨部门沟通,这会是一个辅助你说话办事的神器,别看它特别微小,但对我来说,十分实用。”陈冉表示,她几乎每一两天就会用到这个功能一次。

相比之下,大模型的文案生成能力,对她来说,目前反而还不是那么实用。“我们后来发现,AI写出来的东西,外行看很详尽,逻辑也很严谨,但内行来看,它说的都是片儿汤文。”

“我现在发现,AI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60分,如果对它的要求就是60分,那出来的效果也能让人满意。”陈冉说,比如,她的一位朋友,因平常经手的文案一般都是些流程性的资料,“现在全部用文心一言,有时候需要稍微调一调,有时候甚至都不用调,一生成,就能用”。

一些用户甚至已经开始为大模型驱动的AI产品付费。陈冉的另外一位朋友目前在一家公文写作AI工具的公司工作。这款产品可以面向广大基层公务员提供公文写作模板,目前已有不少人付费购买。

“可以说,大模型的发展已经很一日行千里了,很多事情一年前我想到不敢想。”陈冉感叹。

而在今年初,Sora出来后,陈冉对大模型又有了新的期待——文生视频类的工具能更多、更好用、更低成本一点。现在,各家企业都喜欢做视频,产品视频、伙伴教程......对大家的要求,正在从快速写稿,转到快速做视频。高效地做视频,成了她的刚需,她在等待这样的神器出现。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投中网立场。

责任编辑:韦子蓉

第一批小米车主,靠租车日赚3000

2024-04-15 09:02:39

  来源:锌财经

  作者|赵晋杰

  雷军摸着特斯拉和保时捷过河,买小米SU7的车主,正在摸着雷军变现。

  距离4月3日小米SU7正式开启交付一周后,首批拿到车的车主们,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搞起了变现,对外出租成为变现主要方式之一。

  “当前小米SU7行情价是2000元-3000元一天。”在北京从事新能源车租赁和二手买卖的刘磊表示。

  与之对比,被雷军拿来对标的保时捷Taycan,当前一天的租车价格在1500元-2500元之间,特斯拉Model 3租一天价格大致在300元。

  小米SU7,成了物以稀为贵的最新象征。交付量少、交付周期长等因素,则在短时间内加剧着小米SU7的稀缺性。

  截至4月3日,小米SU7大定破10万台,用户锁单量超4万台。首批开始交付的5000台小米SU7创始版,一周过去,尚未完成全部交付任务。小米对此回应称,“创始版车辆近期将完成全部生产及质检流程,正陆续发往29城,交付到用户手中。”

  非小米SU7创始版用户,则需要付出更多耐心。根据官方披露,小米SU7标准版及Max版将在4月底启动交付,最晚的Pro版交付要等到5月底。但从用户反馈的提车周期来看,目前小米SU7 Max版本预计交付时间最晚已经达到29周至32周,这意味着用户拿到车可能得到12月份了,比官方给出的交付时间晚了7个月左右。

  暂时提不到现车,想率先预约试驾感受一番,眼下也并非易事。

  清明节前,小米汽车门店预计试驾人数单店大约90-120人/天,官方给出的预约等待周期为3-5天。

  甚至因为试驾人数过多,网上曝出小米SU7车辆座椅出现鼓包、包浆污损等现象。回应中,小米汽车称不少门店单日近10000人次来访。“我们无法确认,在如此高强度、高频次的试乘过程中,是否有硬物对座椅皮质刮擦或是不当处理导致表面破损。另一方面,每台试驾车的乘坐人次、强度,也远超正常使用场景。”

  经实测,当前通过小米汽车官网和小米汽车APP渠道预约试驾,无法接到销售电话。想要尽快体验试驾,用户需要亲自前往小米汽车线下门店,跟销售当面沟通时间,快的话当天便可安排,慢的话则需要等待一天。

  小米汽车王府井门店销售王兴宇向字母榜解释称,线上暂时无法安排试驾是因为“人太多,没时间联系。”在该名销售出示的手机后台系统中,等待联系中的预约试驾线索近600条,“打电话就没法兼顾店内(看车用户的咨询)……每天店内工作会持续到晚上10点,届时再给用户打电话也不方便了。”

  周而复始之下,15天前的预约试驾电话,王兴宇到现在还没来得及打。

  供不应求的试驾需求,让不少人看到了从小米SU7中套利的可能性,刘磊便是其中之一。

  尽管没能成为雷军亲自开车门的16位交付车主之一,刘磊也赶在4月3日交付首日提了辆小米SU7 Max创始版海湾蓝色。提到车的第一时间,刘磊便发了条朋友圈:“欢迎媒体老师、网红大V等勾搭合作。”

  在截至4月9日前的提车首周,刘磊对外标价3000元一天。4月9日过后,刘磊打算将价格下调到2400元左右。“(出租价格)基本一周一个样,价格随着提车人数变多而下降。”对于不急于体验的用户,刘磊会建议他们尽量往后改期。

  确定租车意向之后,刘磊会与目标用户线下碰面,签署正式租车合同,收取押金等,走完日常租车的所有流程。

  等待出租潮过后,这台小米SU7的终极命运则是被刘磊以准新车标准,卖给有意向的客户。买新车——赚一波租金——达成二手交易——再买新车,这便是刘磊的一套闭环商业模式。

  不过,小米SU7与刘磊之前买的其他新能源品牌汽车稍稍不同的是,在全民关注之下,小米SU7有着更大的盈利空间:在赚差价越来越难的新能源车市,一台未使用的全新小米SU7,则可以加价5000对外出售。

  除了刘磊这样的专业人士之外,一些原本买来打算自己开的小米SU7车主,也不想错过这波出租变现的好机会。

  经营自媒体的彭军在4月6日提车后,选择将自己的小米SU7创始标准版寄放在刘磊处对外出租。以每天3000元租车价格计算,彭军对外出租一天的收入,就基本覆盖了月供。

  以小米目前提供的首付比例最低15%、贷款期限最长60期为例,彭军的小米SU7标准版首付最低只需3.24万元,月供不足3500元。

  想尽快蹭上小米SU7流量的自媒体、网红等人群,成为首批小米SU7车主的主要出租对象。除此之外,官方门店试驾机会供给少,试驾时间短、试驾功能少等因素,也是促使这些人群选择租车体验的原因所在。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门店预留给每位试驾用户的体验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且用户无法在试驾过程中体验智能驾驶功能。“真正开放体验还需一段时日。”小米汽车销售表示。

  但一些更为谨慎的车主,则选择了避开试驾体验环节,只接受用户的试乘需求,“我没法出试驾协议,怕出了事不好划定责任。”同样经营汽车租赁生意的李明说道。

  李明不面向个人开放租车业务,另一重考量则是尽可能将利益最大化。不同于刘磊的整天出租模式,李明按小时收费,一小时500元。最近一周赶上订单爆火,李明每天平均收益都超过了3000元。

  薅小米SU7羊毛的方式,不只有对外出租一条路。

  开直播赚流量也是其中之一。首批提车的抖音博主丸丸,在一场向路人展示小米汽车的直播中,吸引到近30万人观看,送礼人数超过百人,她甚至为这条视频配上了“第一批买到小米SU7的已经回本了!”的夸张标题。

  作为雷军亲自开车门的16位车主之一的抖音博主王化萌,更是靠着多条与小米SU7相关的视频内容,在不到一周时间内,涨粉超10万,其视频评论区不乏“我就是看到雷军才关注她的”等留言。

  除了为自己直播间引流之外,小米SU7还成为一些个人和机构卖车用户的引流工具。

  经营二手车生意的周元,在二手交易平台发布了多篇内容相似的帖子:开头先介绍待卖车型,中间加一句小米SU7相关信息,如“智能方面这款车表现也不错,小米SU7雷总说的那些东西,其中一些这款车早几天就配上了”“卖车原因:想买小米SU7,你能理解一个米粉的心情么”等等,然后再继续介绍待卖车型的其他配置。

  引流效果立竿见影。周元告诉字母榜,没有加入小米SU7元素之前,帖子浏览量破百都不容易;小米SU7元素加持下,帖子浏览量突破500已是常事。

  更有一部分人开始用玩梗的方式,为自己的账号引流。输入“小米SU7 定金”关键词,不少帖子打出百分百帮退定金的幌子,点进去一看,大致内容都是“本人虽不是执业律师,但在法律方面小有所成,仅需支付6000元协助费,立马用尽一切手段拿回您的定金,3个工作日内就可以收到退款。”

  需要说明的是,小米SU7定金只有5000元。

  根据此前小米公布的退单情况,截至3月29日,小米客服体系接到关于退单及改配需求,总计469例。

  一部分用户选择以4000元乃至2000元转让订单,力求尽可能回血减亏。但更机敏的人,早已经在“薄利多销”策略指引下,抢先回了些本。

  在小米因定金维权冲上热搜之后,不论买没买小米SU7,网友都想进到这些维权里满足自己在线吃瓜的八卦之心。看到需求的群主之一王非,在3月29日发了条“20元拉人进小米锁单无法退款群”的帖子,前前后后拉了近百人进群,“不过不都是20元的价钱,大多都是10元、5元的,累计差不多收了1000多。”王非说道。

  小米之前,上一个引发全民薅羊毛的新能源车企,大概还要数特斯拉。

  随着电动汽车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进入2022年3月,特斯拉在一周内对两款国产车型Model 3和Mode Y的售价进行了三次调整,涨价幅度为1.5万-3万元。其中,国产Model Y高性能版车型上涨了3万元。

  除了涨价之外,当时订单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的特斯拉,交付周期动辄10周以上。两相叠加,订单买卖一时间成了热门生意,转手便能净赚上万块。

  私人交易愈演愈烈,为了打击黄牛订单,同年3月,特斯拉出台了一份限制消费者转卖车辆的《不转卖承诺函》。针对一次或多次累计下单购买多台特斯拉车辆的消费者,特斯拉要求其承诺提车后365天之内不将任何车辆向任何第三方过户转让或实际转让,一旦违反承诺,则须在7日内按每台违约车辆的开票价格20%的金额支付违约金,否则特斯拉有权限制违约车辆的绑定账户变更以及超级充电等服务。

  国内新能源竞争带来的多元化产品选择,和特斯拉交付周期的大幅缩短(现在提车周期2-6周),使得罩在特斯拉头顶的套利空间日益狭窄,并最终变得无利可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网易再牵暴雪的手,实际想搂微软的腰

2024-04-15 09:02:33

是复婚,也是新婚是复婚,也是新婚

  不论是网易和暴雪复婚的声明,还是见证重归于好的合影中,都有一个第三方:微软。

  在微软的斡旋和推动下,网易在这次复合中拿到了更多的运营权和后续改编暴雪IP的空间。

  与暴雪和好,带给网易的直接收益有限,而借微软游戏的海外渠道布局全球化,是更大的利之所在。

  作者丨闫学功

  来源丨雪豹财经社

  “网易和暴雪复婚”的消息多次登上热搜,数百万魔兽玩家看见了归家的确路。在资本撕扯中破碎了442天的艾泽拉斯大陆,又随着资本联姻重新复原。

  4月10日,网易和暴雪中国、微软游戏发布公告称,双方将继续合作,《魔兽世界》《炉石传说》等游戏也将于今夏重回中国大陆市场。

  消息传出后,网易股价两日累涨近5%。截至发稿,《魔兽世界》“回家”的门口已排起近40万玩家的长队(注:预约玩家人数)。

  破镜重圆,暴雪的动机不难理解:微软斥巨资收购暴雪后,试图以手游化来获取暴雪最大的未来价值,考虑手游自研能力、运营基础及版号等因素,“前任”网易都是不二人选。

  反观网易,重新接纳暴雪的动力却不够强烈。

  图当下之利?据摩根士丹利推算,暴雪“全家桶”重返中国将给网易带来每年30亿元的营收,在网易过千亿的整体营收中占比不足3%。

  网易游戏库枯竭了吗?暴雪系IP固然经典,但对于手握《蛋仔派对》《逆水寒》《永劫无间》等热门吸金游戏的网易来说,也只是锦上添花。

  去年一月,网易怒斥暴雪种种举措“蛮横、不得体、不符合商业逻辑、离婚不离身”,断然拒绝暴雪延期游戏服务六个月的要求。

  彼时分手之际,狠话说尽,网易为什么要同意与前任复合?

  不容忽视的“第三者”

  无论是“复婚”的声明,还是见证“破镜重圆”的CEO合影,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显眼包”:微软。

  联合公告的主体就是暴雪、微软游戏和网易三方。公告中,除了暴雪新总裁约翰娜·法里斯(Johanna Faries)和丁磊的声音,还有微软游戏CEO菲尔·斯宾塞(Phil Spencer)的发言。丁磊在公告中的发言并未提及暴雪二字,而是通篇以“我们”为主语。

  斯宾塞除了对网易和暴雪再度合作表示祝贺外,还特地说明要探索为Xbox带来新游戏。一个值得注意的微妙细节是,“微软游戏尝试将新的网易游戏带到Xbox及其他平台”的表态,在公告中被置于三位CEO的发言之前。

  左起依次为:丁磊、法里斯和斯宾塞  

  图源:暴雪中国微博

  微软游戏高管的身影,出现在了官宣“复婚”的合照中。近期网上流传的丁磊与法里斯吃饭的照片中,也有微软游戏高管的身影。

  多家媒体报道称,这张照片拍摄于3月,彼时丁磊正在旧金山参加GDC(游戏开发者大会)大会,他此行目的之一就是和微软及暴雪的高层见面,推动《魔兽世界》等游戏的国服开服进展。

  丁磊与暴雪新CEO会面的照片流传于网络 

  图源:差评君微博

  事实上,网易与微软一直渊源颇深。

  早在7年前,网易就是微软旗下爆款游戏《我的世界》的中国独家代理商,双方合作融洽,原定于2022年到期的合同,目前已被续签至2026年。

  网易与暴雪的复合,也离不开微软游戏从中斡旋。

  网易和暴雪分手之初,网易就曾与正在收购暴雪的微软接洽。微软收购暴雪之后,丁磊公开表示,愿意跟微软、动视暴雪在其他业务方面“展开更多紧密合作”。

  据36氪报道,网易和暴雪关系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去年10月。微软成功收购暴雪后,便立马将重启暴雪国服上升为优先级最高的议程。在微软介入下,双方在今年2月签订了重新合作的协议。

  横在网易和暴雪中间的微软,不仅是两者复婚的见证人,更是网易的新婚对象。完成收购、赶走前CEO的暴雪,也成了网易和微软更深合作的桥梁。

  网易与微软游戏因《我的世界》结缘

  图源:我的世界官网

  微软牵线,暴雪低头

  从一年前在财报电话会上对暴雪的指摘,到和法里斯、斯宾塞合影中露出标志性笑容,丁磊的态度180度大转弯。

  与如今和好后云淡风轻的“画风”截然不同,400多天前,网易曾与暴雪势如水火。

  去年初,网易在官方公众号发布一则简短声明,拒绝暴雪顺延服务六个月的要求,并对暴雪发出了一连串负面评价:“蛮横的、不得体的且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在网易看来,暴雪单方面不续约的行为,是“予取予求、骑驴找马、离婚不离身”。

  在网易园区内,《魔兽世界》中的著名武器血吼在一片叫好中直播被砸,它曾象征着网易和暴雪15年的密切合作。网易园区内的咖啡厅里,一款新饮品走红于网络——暴雪绿茶,售价13元。双方一度对薄公堂。

  网易直播拆除血吼雕塑,换上了《永劫无间》的斩马刀

  图源:永劫无间微博

  但如今,网易园区内即将被重建的血吼,背后是一场网易占上风的复婚。

  在以往与暴雪的合作中,网易与暴雪成立合资公司来运营和营销暴雪系游戏,在分成和话语权上都处于弱势。复婚后,网易拥有更大的运营权。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网易将运营和营销的权力下放至网易旗下的网易互娱和雷火工作室,从合资公司模式转向单纯的代理分成模式。

  网易话语权从弱势到强势的转变,背后或有微软主导下暴雪的让步。

  此外,暴雪系的IP手游化的想象力不容小觑,而网易已尝到过甜头。网易与暴雪合作的《暗黑破坏神:不朽》上线不足一年,便在全球狂揽5亿美元,是暴雪仅次于《炉石传说》的第二大手游营收主力。

  此前,网易与暴雪共同研发3年之久的《魔兽世界》手游因分手而被迫叫停,而微软当初收购暴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手游。斯宾塞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微软收购暴雪首先看中的是它在手游上的能力,其次是PC。

  《魔兽世界》经典角色巫妖王

  图源:《魔兽世界:巫妖王之怒》宣传片

  在这次复合中,网易既得了面子,也赢了里子。但光靠这些,就足以打动丁磊吗?

  对手握众多大IP摇钱树的网易来说,暴雪系IP带来的收益只是锦上添花。据Sensor Tower统计,2023年,网易仅《逆水寒》流水就超过百亿。即便暴雪全家桶回归,网易也很难凭借它们改变国内游戏市场的格局。

  网易明面上与暴雪重提合作,实则意在微软遍及全球的强大渠道。

  搂住微软,意在全球

  在国内游戏市场,腾讯和网易两超格局已保持多年。随着国内流量见顶,游戏大厂纷纷将破局的希望放在了出海上。

  丁磊在2022年表示,希望公司海外市场占比能达到40%~50%。马化腾则在今年年会上表示,“游戏出海是腾讯国际化的最大希望”。

  米哈游正是靠着全球化,在巨头牢牢把持的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米哈游联合创始人刘伟曾在2023年表示,海外市场收入已占到米哈游总体收入的50%。

  米哈游旗舰游戏《原神》的第二大市场是日本,收入占比约23%。促成这一成绩的,除了产品本身的质地,渠道的力量不可小觑。

  与国内不同,海外的游戏载体主力仍然是主机。《原神》发布之初就登陆了PS4平台,而后又登陆PS5平台,常年成为最受日本PS玩家欢迎的游戏;在欧美市场,《原神》也经常名列PS游戏的Top10。

  米哈游的成功,留下了一条可供复制的全球化之路:押注渠道。

  网易旗下《永劫无间》在2022年6月登陆Xbox平台

  图源:《永劫无间》宣传片

  手握三大游戏主机之一Xbox的微软,对梦想全球化的网易来说,意味着一个通向世界的巨大窗口。

  按照斯宾塞的一直以来的构想,微软游戏将在PC、手游和主机之间打通。他在给员工的最新一则备忘录中写道:“未来每一块屏幕都是Xbox。”目前XGP(Xbox Game Pass)订阅用户为3400万,斯宾塞的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1亿。

  他更大的愿望,是做属于微软自己的游戏类应用商店,这对网易来说有更大的吸引力。目前,谷歌和苹果占据了手游市场的最大渠道,据Sensor Tower数据,2023年海外手游玩家在这两个平台总支出超过4429亿元,贡献了全球手游收入的80%。

  在未来更大的利益驱动下,网易与暴雪重新签署的“复婚协议书”,其实是为了拿到微软游戏未来远航世界的船票。在公告中,微软游戏已明确表态:要将更多的网易游戏带到Xbox上。

  网易园区内新的血吼正在被重建。而在《魔兽世界》中,血吼也是数易其主:在第一代主人手持血吼与敌人同归于尽后,继任的领导人出于更大的利益考量,将血吼交还给原主人的儿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妙可蓝多坑惨了大股东

2024-04-12 12:31:14

  在2021年5月底冲上84.5元每股的最高点后,“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就在走下坡路,截至4月11日收盘每股只有13.3元,不到三年时间总市值蒸发365亿元至68.3亿元,大股东蒙牛账面浮亏至少20亿。这与其惨淡的业绩不无关系,继2022年净利润下滑后,2023年妙可蓝多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两位数。

  作者 |李   丹

  来源 | 市界

  “奶酪棒现在很卷,品牌太多了,价格战也打得厉害。”做奶酪经销生意的冯霆,试图劝退每一个跃跃欲试的人。“疯狂期早就过了,现在没啥利润,有时候还会赔钱。”

  冯霆口中的奶酪棒,是一种棒棒糖状,由干酪、水、脱脂乳粉等制成的零食,主要面向儿童。靠改编《两只老虎》,强势霸屏电梯广告的妙可蓝多,由乳企老兵自立门户创立的妙飞、奶酪博士、酪神世家,争夺的都是这块蛋糕。

  “2019年、2020年那会儿,整个行业很疯狂。现在不行了。”冯霆向「市界」坦言。浦银国际也在研报中指出,过去十年,奶酪棒给行业带来的增长红利“很可能已经接近尾声”。

  鉴于此,当“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不久前交出蒙牛入股后的最差成绩单时,不少人也认为“这在意料之中”。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妙可蓝多营收同比下降16.16%至40.49亿元,比2021年还要少四个多亿;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降幅更大,分别为53.9%和89.63%,降至6344万元和717万元。

  这是妙可蓝多自2016年借壳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的双降。分板块来看,公司三大业务——奶酪、贸易、液态奶,营收分别比2022年减少7.32亿元、0.33亿元和0.15亿元。其中,奶酪是营收下滑的大头。

  对于转型后的“最差业绩”,妙可蓝多并未做过多解释,只是寥寥数语,归因于“受市场变化影响”“原材料市场行情变化”“汇率波动”。

  但拆解财报数据,还是能看到行业降速、同行大战对妙可蓝多的具象“打击”。

  一直以来,妙可蓝多都是奶酪赛道的积极“扩容者”和最大受益人。从2016年转型,到2022年巅峰期,奶酪业务给妙可蓝多带去的营收,从1.38亿元增至38.69亿元,6年翻了28倍。在奶酪业务的带动下,公司总营收也从3.97亿元增至48.30亿元。

  更喜人的是毛利率数据。常年在液态奶红海厮杀的玩家们,巨头如伊利、蒙牛,2022年毛利率不过35%上下;区域乳企如三元、光明,液态奶毛利率则鲜少上30%。锚定奶酪赛道的妙可蓝多,不过五六年时间,2021年毛利率就攀升到了38.14%。

  但与此同时,隐忧也开始显露。

  营收巅峰的2022年,妙可蓝多归母净利润罕见下滑,公司毛利率也从高位滑落,降至34.09%。这和行业发展趋势相吻合。同年,奶酪行业在经历多年的双位数高增长之后,突然降速。

  2022年,妙可蓝多共计卖出6.98万吨奶酪,较2021年增加27.95%,但奶酪业务营收只同比增加了16.01%,已经显示出了增长的疲态。

  “奶酪棒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只要市场有钱赚,供给会立马跟上。一旦需求增长跟不上供给增长,紧接着就是价格战,以价换量。”乳业从业者方霖向「市界」坦言。

  时间进入到2023年,有从业者在乳业资本论坛上透露,一些奶酪企业开始“灰心丧气”,有直接放弃区域市场的,也有干脆放弃奶酪品类的。而那些没卖完的奶酪棒,或被甩卖,价格低至不到1元/根,或流入临期渠道,成为导流产品。

  妙可蓝多同样未能幸免。同年,其不仅营收、净利双双下滑,毛利率更是降至29.14%,为近5年来新低。换算下来,2023年,妙可蓝多每卖1吨奶酪,比2022年少赚900多元,赚钱能力甚至不如2020年。雪上加霜的是,这年妙可蓝多奶酪比上一年少卖了1.2万吨,只卖了5.76万吨。

  甭管吃没吃过奶酪棒,不少人肯定对“妙可蓝多”四个字不陌生。

  这是创始人柴琇大手笔砸钱营销的结果。从2018年“品牌建设元年”算起,过去6年,妙可蓝多花在广告促销上的费用,累计31.49亿元。

  这些钱,一部分被用在和热门IP“汪汪队立大功”联名、签约孙俪上。前者为的是激发小朋友的购买欲,后者为的是让妈妈们放心。剩余的不少被用于投央视、分众广告,为的是在“奶酪棒”和“妙可蓝多”之间建立等号。

  重金之下,妙可蓝多只花了三年时间(2018年到2021年),就把市场份额从3.9%提升至27.7%,市占率跃居第一。不仅做大了奶酪棒赛道,也让整个赛道“空前繁荣”。

  作为将妙可蓝多一手带大的舵手,柴琇从不掩饰对第一的向往。一来,“行业第一”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乃至定价权;二来,“第一”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

  为了寻找机会,柴琇先后做过食品经销、房地产、液态奶,直到锚定奶酪这条路,并收获了“奶酪女王”的称号。纵观全球,从奶粉、液态奶到乳酪,这是被反复验证过的,行业必经的三个发展阶段。

  “妙可蓝多的前身叫广泽乳业,是吉林当地的一个乳企,没法和伊利、蒙牛抗衡。硬刚肯定不行,柴琇就想走差异化,做奶酪,她也坚信未来奶酪会在中国取得很好的发展。”有业内人士向「市界」回忆。

  紧接着,柴琇先是找准切口,瞄准儿童。“80后、90后对奶酪有认知,不少也已经成了孩子的妈妈。”在柴琇看来,这部分人群更倾向于为奶酪,和其代表的“健康”买单。为了避免和国际品牌正面刚,妙可蓝多又绕开传统大卖场渠道,把“炮火”对准了电梯媒体和社交媒体。

  “国内巨头如伊利、蒙牛,习惯把资源聚焦在宽大的赛道上,对奶酪这种还在成长中的、前途不明的业务,持观望态度。以百吉福为代表的外资品牌,以为把住了大卖场,偶尔做些电视广告就行了。”品牌定位专家张知愚,将妙可蓝多的崛起归因于“巨头们有认知边界”。

  乳业分析师宋亮则对「市界」表示,从本质上看,妙可蓝多是聚焦做再制奶酪的零食产品,然后通过资本运作,大量投资,对行业形成了一个爆发式的推动。

  奶酪棒的门槛并不高,小红书上就有不少自制教程,产能更不是问题,但毛利率却高出液态奶一截。有妙可蓝多的成功案例在前,新玩家们争相涌入。传统乳企伊利、三元、光明,新品牌妙飞、奶酪博士,都意图分一杯羹。

  “中国人的蛋白摄入,主要以豆制品为主。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连锁快餐进入中国,开始有乳企做奶酪,但主要是to B。再之后,随着西餐、烘焙、果茶行业的发展,奶酪在中国进一步渗透,但也没到必需品的程度。”宋亮告诉「市界」。

  让一众企业趋之若鹜,如今又相继失速的奶酪棒,也是如此。“奶酪棒,也就是儿童再制奶酪,是含奶酪的零食,既不是必需品,也不是消费频次高的产品,替代性强。4岁以后的儿童,吃东西有自我意识了,不是妈妈给什么就吃什么。”宋亮告诉「市界」。

  消费者白珊也对「市界」表示,前些年因为拔完智齿,吃不下太多东西,她买过一袋妙可蓝多,“主要是为了补充蛋白质”。之后白珊恢复,就没怎么买过奶酪棒了,“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光靠一根奶酪棒不太够”。

  对此,柴琇也公开反思,除了竞争内卷、消费疲软这些外部因素外,从行业自身来看,也受到儿童零食成长周期的限制,需要通过产品创新、迭代来突围。

  这厢,柴琇和妙可蓝多还在反思和纠偏,那厮,大股东蒙牛有点坐不住了。

  “蒙牛内部在想办法,全力以赴救妙可蓝多。”一位接近蒙牛的人士向「市界」透露。

  Choice 数据显示,继蒙牛2024年3月再度增持妙可蓝多之后,其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36.51%,为第一大股东;创始人柴琇的持股比例为14.81%,是公司第二大股东。

  蒙牛和妙可蓝多牵手的故事,始于2020年。在此之前,蒙牛于2018年设立奶酪事业部,由妙可蓝多代工。而据界面新闻报道,早在2017年,蒙牛就有收购意向,和妙可蓝多进行过多轮谈判,但一直没谈拢。

  2020年,妙可蓝多现金流状况不佳,叠加柴琇家族资金链紧张,终于给了蒙牛机会。当年1月,蒙牛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出资2.87亿元,受让妙可蓝多5%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同时以4.58亿元的价格,增资妙可蓝多的子公司吉林科技,持股42.88%。

  “妙可蓝多当时出现了财务问题,不光找了蒙牛,也找了伊利,但伊利的意思就是自己干。”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市界」,蒙牛在过去这些年,非常善于资本运作,收购妙可蓝多,原因也简单,“为了保证业绩增长,最快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收购细分领域的老大,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等”。

  张知愚也表示,蒙牛之所以收购,而不是动用资源和渠道优势,复刻一个妙可蓝多,原因在于,认知很难被复刻,“蒙牛真正收购的,是妙可蓝多在顾客认知里的位置”。

  蒙牛的确给妙可蓝多带去不少“新机”。最起码的,妙可蓝多成本有所控制,现金流有所恢复,账面也变好看了。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在妙可蓝多进入蒙牛的大宗采购体系之后,光是采购日常生产、设备清洗的清洗剂,一年就能省100来万。

  但反过来,妙可蓝多屡屡走低的股价,被不少投资人戏谑,让蒙牛成了“最粗的那根韭菜”。

  粗略计算,仅仅是2020年1月、2021年7月和2022年10月三次,蒙牛就分别以14元/股、29.71元/股和30.92元/股的价格,分别买入妙可蓝多2.05亿股、1.01亿股和2580.9万股。而截至4月11日收盘,妙可蓝多股价为13.3元/股,较2021年5月84.5元的最高点缩水84%,总市值蒸发365亿元至68.3亿元。

  算下来,仅仅是这三笔增持,蒙牛合计浮亏就超过了20亿元。

  以至于,蒙牛之后的不少动作,比如延迟1年将奶酪业务注入妙可蓝多,又比如以回购的方式退出妙可蓝多子公司,都被不少投资者解读为“蒙牛在迟疑”。

  除了出钱,蒙牛还能怎么救妙可蓝多?

  “似乎除了并购,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有业内人告诉「市界」,但也坦言只限于第三方猜测,毕竟“所谓救,一是要恢复妙可蓝多的市值,二是要保证其体量和稳定性。”

  而在等待被救的同时,妙可蓝多也在积极自救。

  “家庭餐桌奶酪方面,公司在进一步丰富奶酪片的品种”“餐饮工业方面,已经与萨利亚、鲍师傅、乐乐茶、外婆家等企业形成良好合作,之后将持续推动由产品销售商向专业乳品服务商的转型升级”......妙可蓝多不久前在业绩会上表示。

  这算是妙可蓝多对于奶酪棒赛道内卷、增速放缓的回应。

  “妙可蓝多之前有两个动作很关键。第一个是解决了常温化的问题,让产品从一二线走向三四线市场;第二是推出了成人奶酪,把受众群体从儿童拓展至成人。”宋亮告诉「市界」,妙可蓝多当前的自救主线也很清晰,先是往成人奶酪方向转,然后是慢慢跟中国的餐食充分结合。只有把体量做大,才能有增长。

  “在中国的消费市场,奶酪这个品类依然有前景。但大家对于奶酪的需求也好,消费习惯、消费频次也好,都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都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来推动。”宋亮坦言。

  (冯霆、方霖、白珊为化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80亿,顶尖院士夫妇即将拿下一个IPO

2024-04-12 11:31:48

  一年入账近18亿元。

  又一个院士IPO要来了。

  继2023年8月首次递表失效后,近日“树兰医疗”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此前,施一公院士创办的诺诚健华、潘建伟院士创办的国盾量子已登陆科创板;陆道培院士创立的陆道培医疗集团,也在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作为民办医疗,树兰医疗的最强光环来自于两位创始人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夫妇。郑树森是肝胆外科和肝移植方面的专家,而李兰娟则为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两人皆是各自领域皆的顶尖人才。“树兰”正是由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而来。

  在顶级医疗专家的带领下,截至2023年3月底,树兰医疗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开展肝、肾、心、肺四大器官移植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此外,树兰医疗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明星独角兽。GIC Private Limited、毅达资本、启明创投、红杉中国、国寿股权等投资者纷纷入股。在5轮融资中,树兰医疗累计拿到近9亿元,估值也来到80亿元。按此估值计,树兰医疗上市后,李兰娟家族的身家或达40亿元。

  顶级院士夫妇创业

  杭州将拿下一个IPO

  2013年,树兰医疗成立于杭州,李兰娟出任董事长。官网对李兰娟的介绍为“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现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在新冠疫情期间,李兰娟作为院士也在抗疫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李兰娟已于2020年宣布退休。

  而在树兰医疗担任非执行董事6年的郑树森,也已于2023年7月辞去董事一职。郑树森则在肝移植领域更为著名。树兰医疗招股书称,“学术委员会的成员郑树森博士建立了「肝癌肝移植的杭州标准」并有效扩大肝移植受者的资格标准,在其领导下,我们率先在肝移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在二位顶级院士的加持下,树兰(杭州)医院肝胆胰外科是全国相关专科中少数配备人工肝脏支持系统的科室之一,其中的人工肝脏支持系统由李兰娟独立发明,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

  “院士办医”往往是家族接力的模式。二老相继退休后,董事长由二人的长子郑杰接棒。郑杰的弟弟郑俊同为公司控股股东。尽管两位院士已经退休,但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依然对树兰医疗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身处医学世家,但郑杰并没有继承李兰娟和郑树森的衣钵,而是踏上了从商的道路。据悉,郑杰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在清华大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公开资料显示,郑杰有多年TMT、数字医疗、社会资本办医等创业及投资经验,事业侧重在医疗的数字化和投资。这样的履历背景也赋予了树兰医疗前行的方向和传统医疗有着重要的区别。

  长久以来,个人无法获得完整的医疗健康数据,散在“孤岛”中的数据无法有效地服务于个人的健康管理,医疗健康数据的碎片化也成为全球问题。

  为此,郑杰受美国“蓝钮计划”的启发,即抵制数据的碎片化,促进数据的共享,推动个人获得完整的生命数据,于2013年发起了一个推动医疗、健康产业信息开放共享的民间非盈利性组织,名称叫OMAHA,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医疗健康领域数据共享这一共性难题,满足业界对数据结构化、标准化的迫切需求。

  此外,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树兰医疗也将投资作为一个抓手。

  资料显示,树兰俊杰资本于2015年成立,由树兰医疗早期投资人和创始团队共同发起组建,在全球范围内以临床资源服务于医学科技产业转化。目前,该投资机构由郑杰全资控股。

  据了解,该基金聚焦精准诊断、创新疗法、科研服务三大临床应用场景,专注于医学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高增长潜力的早期项目投资,已投资包括南栗科技、安谛康生物、芝兰健康等在内的35家初创企业。

  而在2016年4月,树兰医疗还与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营业部,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展开合作,共同出资组建规模为50亿元的医疗产业基金。

  树兰医疗显然在走一条不循规蹈矩的道路。在郑杰的带领下,树兰医疗正朝着“科技与医疗”的方向前行,并通过投资手段不断拓展行业生态。

  估值达到80亿元

  已有投资人将6亿落袋为安

  在两位院士的加持下,树兰医疗的融资之路走得也顺利。

  2014年12月,树兰医疗监事会主席陆震拿出0.25亿元支持公司发展。一年半后,该公司又获得个人投资者葛飞宇的0.25亿元投资。

  2016年,这家公司完成1.5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天津新远景、胤元投资。差不多时间,树兰医疗完成2.15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远创投资、毅达资本、启明创投、瑞健资本等。

  “树兰医疗的创始人是一对院士夫妻,虽然高龄但仍然奋战在医疗前线。”谈及投资初衷,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曾表示,民营办医是一个上升的市场,而树兰医疗聚合了国内最高端的医疗资源,口碑效应非常明显。

  在早前的采访中,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认为树兰医疗正在建立新的模式,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最主流的医生团队。而在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看来,树兰医疗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尝试如何建医院,而且通过引进新的科技,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科学办医概念。

  到了2020年8月,国寿股权、人保资本、红杉中国、GIC Private Limited、远海明晟、普华资本、德同资本、启明融信、等投资者进场,树兰医疗也顺利拿到2.8亿元,而这也是启明创投第二次投资该公司。

  7个月后,这家公司完成2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金镒资本,以及上市公司瑞港建设创始人崔琦。此时,树兰医疗共完成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到近9亿元,估值达到80亿元,成为一家明星独角兽。

  不过2020年前后,树兰医疗已完成一波股东的减持、退出。其中最大一笔来自天津新远景,2020年4月,天津新远景退出树兰医疗股东行列,其将所持全部股份以37.66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分别转让予Cliff Investment、启明融信、德心投资,套现6.03亿元。

  同年8月,宁波海俊转让部分股权予国寿大健康基金、红杉瀚辰、程华民,合计套现2.16亿元。同月,聚网投资、毓雅投资、健康医疗投资分别以同样的价格减持套现1.73亿元、8334.64万元、3368.331万元。

  目前,树兰投资持股46.91%,树兰投资由郑杰和郑俊分别持有60%和40%股份。此外,新加坡GIC通过Cliff Investment持股13.93%;中国人寿通过国寿大健康基金持股4.75%;毅达基金通过江苏毅达、人才基金分别持股2.87%、0.53%;启明融信持股2.21%;红杉瀚辰持股2.19%。

  靠杭州医院撑起一片天

  一年入账近18亿元

  目前,树兰医疗是一家集健康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医学教育为一体的科技型社会办医疗集团,其业务可分为三个部分:健康医疗服务、医院管理服务、平台服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树兰医疗已拥有及运营三家社会办综合医疗机构,并已向中国17家合作医院提供医院管理服务。

  2020年至2023年,树兰医疗的营收分别为人民币16.18亿元、15.48亿元和17.78亿元和18.84万元。

  其中,企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开业最久的树兰(杭州)医院。2020至2023年,树兰(杭州)医院分别实现收入为11.97亿元、10.57亿元、10.61亿元、11.26亿元。

  新冠疫情三年中,核酸检测服务收入也提高了树兰医疗的收入。

  2021年至2023年,树兰医疗检验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41亿元、2.38亿元及2.03亿元。其中,自营医院就核酸检测收取的服务费分别约为人民币1010万元、920万元和70万元。

  利润方面,2020年树兰医疗的净利润尚有6411.2万元,但随后三年,录得年内亏损为人民币-8228.9万元、-1.11亿元和-1725.2万元。

  树兰医疗称,亏损原因主要是由于医院网络扩张以成立和建设安吉、衢州两地分院。由于医院行业属于重资产,树兰医疗称,两者均处于爬坡期,前期成本庞大但收益有限。

  根据招股书,树兰(安吉)医院于2021年5月开始运营,投资回报期需要15至17年。树兰(衢州)医院一期建设工程已于2022年开始营运,预期投资回报期需要7至10年。

  虽然树兰医疗年内亏损由2022年的-1.11亿元减少至2023年的-1725.2万元,但这也主要归因于政府补助。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树兰医院分別确认政府补助1011.8万元、1043.5万元和9362.0万元。

  招股书称,由于可能无法成功确定或执行扩张计划,日后的增长及财务表现可能仍然取决于发展树兰(杭州)医院的能力。但数据显示,受新冠影响,2023年,树兰(杭州)医院的营业收入仍未恢复到2020年同期水平。因此目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树兰医疗盈利仍需承压。

  用树兰医疗的话来说,公司的成长可描述为“干细胞分裂模式”,即:前五年先只打造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再以此为基础孵化出第二家和第三家,用大数据、标准化的方式深耕省内服务,统筹协调多家直属医院的管理、人才体系,形成学科跨院区服务模式。

责任编辑:韦子蓉

在直播间卖云,云厂商终于“疯了”

2024-04-12 09:11:20

  图片|电影《疯狂的石头》截图

  ©自象限原创

  作者丨程心

  云厂商们,在直播间打起来了!

  继阿里云在罗永浩直播间亮相、京东云硬刚友商之后,腾讯云也开始在“直播间”送起了福利。

  4月8日,腾讯云发布新一代AIGC存储产品的直播中,除了对新产品的讲解,同时送出了云存储的优惠活动。只是与阿里云和京东云直播间的“直接降价”不同,腾讯云采用的是“秒杀”,“送券包”等活动形式。

  ▲图源:腾讯云官方截图

  云厂商陆续登录直播间仿佛成为了一种新潮流,2C的激情和2B的沉稳在极致的时间内完成碰撞,直播间也成为了云厂商价格战的新战场。

  而将直播间卖云顶上焦点的,是京东云和阿里云的正面碰撞。

  3月的最后一天,在交个朋友四周年淘宝直播间,罗永浩久违现身,首次在直播间卖起了阿里云。而几乎同一时间,京东云在自家直播间开播强行低价,表示“硬刚友商”,阿里云交个朋友,京东云交个真朋友。

  ▲图源阿里云和京东云官方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产品,不同的价格,阿里云和京东云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抄底价格战”。

  只不过这次的主战场,来到了直播间,也就来到了更广阔的台前。

  直播间卖云,叫好不叫座

  整体来看,无论是达人直播还是品牌自播,在直播间卖云,效果实在不太如人意。

  虽然有罗永浩初代网红+相声演员的幽默加成,但总是“缺少灵魂”。

  在直播的半小时里,大部分的时间罗永浩都在对着提词机念稿,语言的幽默无法对冲云产品本身的枯燥和难以理解,临近结束的时候不停有粉丝在评论区反馈:“听不懂在讲什么”,罗永浩也贴心的说“听不懂没关系,再忍忍马上结束了”。

  直播数据显示,当晚交个朋友直播间该时间段吸引超230万开发者和企业人士观看,但下单数量刚刚过千,也就是说,2300个人中只有1人购买,购买转化率低至0.043%。

  按成交率来看,不知道是不是破了老罗的历史新低。

  另一边的京东云则采用了品牌自播的方式,也已经连续在京东直播间开播两次,虽然第二次明显有“碰瓷”嫌疑,但整体效果却并没有比第一次好太多。

  整体看来,直播间卖云热闹归热闹,对于成交而言,显然叫好不叫座。

  表面上看,这是因为云计算和直播间的基因不合。

  尽管老罗已经尽可能的讲解了云计算是如“水电煤”一般的资源,但这终归离普通人太远,听不懂大量晦涩的名词和口播,在这个大众环境中,云计算看不见摸不着,比卫星和空中巴士还让人难以理解。

  而究其根本,原因却在于2B大部分成交都是以销售驱动的。售卖需要相当长的售前服务咨询、上门演示、免费试用。2022年,国内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在内的云大厂,都进行了一轮甚至多轮的组织架构变动,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便是:技术派让位销售派,一号位的决策权给到了销售手中。比如华为云张平安、阿里云蔡英华(已离职)、腾讯云李强等等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播间的瞬时交易并不足以完成如此长链条的销售任务,尽管阿里云在罗永浩直播间上线了“1元售前咨询服务”,但线上咨询依旧不能满足前期的购买需求,甚至连销售线索的收集也无法完成。

  “去年《幻兽帕鲁》游戏特别火的时候,不少人跟我一样买了游戏云服务器,但是用了几个月就没有再续费了,毕竟没有长期的需求,只能算边缘客户。”一位开发者向「自象限」反馈到。

  不过,据「自象限」了解到,罗永浩在直播间带货阿里云并不是收取坑位费+抽成的方式,而是以广告的性质收费,大概15分钟300万元左右。简而言之,带货是次要的,以卖产品的方式打广告才是最重要的。

  在直播间之前,云厂商的战场在“机场大屏”。北京首都机场T3,常年放着火山引擎、飞书、百度云的大牌,杭州是阿里云、蚂蚁OB的老家,深圳则是华为云和腾讯云的主战场。

  曾经一位做老牌存储硬件的销售对「自象限」讲道:“机场大牌虽然贵,但是保险,领导肯为此买单,每年都报不会出错,至于效果嘛,领导觉得好就好。”

  以前,机场大牌几乎是首选地,不过最近,随着中国基座大模型进入了商业化混战的状态,一部分大牌资源被智谱、百川和手机厂商分割掉。云厂商需要找寻新的“广告位”,在多番尝试下,直播间成为了新的栖息地。

  据「自象限」了解,机场大牌的价格在100w-200w之间,而头部KOL15分钟300w的价格,无疑增加了的云厂商的广告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一个“死结”。

  一边要低价市场竞争压缩利润空间,另一边则为了拓宽新的广告形式而抬高广告成本,赚的少花的多,这样的模式可持续多久,依然要打一个问号。

  低价,是不是卖云解药?

  抛开成本问题,摆在云厂商面前更现实的问题是,低价真的能推动企业上云么?

  从2023年6月,阿里云主导了几次云计算行业大规模的降价之后,也算是真正的打响了行业价格战,这一瞬间改变了整个行业竞争的格局。如果说去年是行业趋势,今年就已经是市场竞争。

  最擅长打价格战的阿里云和京东云身先士卒,在云计算领域用上了沉淀多年的电商内功,不仅开启了多种免费试用、节日营销更为低客单价区间量身打造产品,如经济型e实例即是专门针对独立开发者定制。

  「自象限」整理了阿里云和京东云直播间的SKU和价格对比,其中经济型e实例阿里云官方价格99元/年,老罗直播间平价,而京东云稍作优化后给出了更低的89元/年。在其余相同产品上,京东云的刻意比价更加明显,但由于京东云并没有网盘产品,阿里云盘企业版无法对标,便推出了企业上云大礼包。

  基本上,京东云就是和阿里云进行抄底比价,从Sku的设计和价格区间也能看到目标也非常明确,瞄准了小微企业和个人开发者。

  “企业上云是一个链式反应,需要先从一款产品作为切入点,之前百度云主推的一个小产品就是帮企业注册域名,通过这个场景慢慢渗透。”上述开发者认为,直播间的产品只是在抛砖引玉,背后的云服务体系很庞大,一旦IT扎根在某一个云上,后期很难迁移。

  从云厂商自身的角度来看,据IDC数据显示,国内大量自建的IDC平均资源使用率居然不到5%,但海外像亚马逊云、谷歌等云厂商使用效率可以最高达40%左右。也就是说,这些IDC资源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低价卖出去,摊薄边际成本,有销量就有的赚。

  老罗在直播间也讲到,中国公有云的渗透率还不够高:“美国的云计算渗透率已经达到了60%,比国内发展更早,规模也更大,而中国的云计算渗透率才28%。”

  仔细分析中美云计算渗透率的差距,中国云计算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而崛起,首批客户和核心KA客户都集中在互联网公司和上下游,对非互联网行业、中小客户、长尾用户(个人开发者)的渗透率远远不够,但头部客户与中小客户的比例几乎符合“二八效应”,海量的中小微是云厂商待发掘的客户群体。

  针对中小客户和个人开发者,低价确实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武器,有很多开发者反馈到出于对成本的控制,经常“薅厂商羊毛”,把免费试用都试一遍,一年多也能撑下来,再抢秒杀,很多人都是哪家便宜用哪个。

  以前这部分的主要守擂者是腾讯云,在此之前,腾讯云主要以“性价比”为核心市场策略抢夺客户,去年多位代理商向「自象限」反馈,如果公司规模不大,优先推荐购买腾讯云,但在99元/年和89元/年的价格面前,此前的价格优势被瞬间移平。

  阿里云和华为云的降价,很大程度上挤压了腾讯云的生存空间,相反,百度云并没有走低价的策略而是的开辟出了智能云的新赛道,反而降价对其影响并不大。

  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多的云厂商开始通过新颖的传播方式进行宣传,也侧面说明了“老三招”开始失效了,中国上云长路漫漫,新一阶段的比拼也才刚刚开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张勇在阿里的第二次谢幕

2024-04-11 10:45:54

  阿里如何变,阿里如何改,自然就要从推翻过去开始,而张勇时代所留下的那些问题,自然就成为了被率先开刀的对象。

  作者丨牧歌

  来源丨螺旋实验室

  从阿里卸任半年之后,张勇昔日的各项政策正在被全盘推翻。

  阿里现任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近日在接受媒体时采访时表示,“当我们审视内部并反思过去几年的情况时,我们发现自己落后了,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客户是谁。对于使用我们的应用程序购物的用户,我们没有给他们最好的体验。”

  虽然言语中并未直接点名张勇,但也不难看出蔡崇信对于张勇时代的阿里并不满意。

  蔡崇信和张勇都是CFO出身,按照接班顺序,张勇还是蔡崇信的前任。但是在阿里内部,蔡崇信明显资历更老,威望也更高,而他的表态,似乎也能够代表当前阿里内部的风向。

  蔡崇信在采访时还表示,阿里近三年士气低落,但是如果能清楚地向员工传达方向是什么,那么他们仍旧会焕发活力。

  蔡崇信的采访同时也得到了马云的认可,4月10日,马云在阿里内部发表千字长贴,称“感谢Joe(蔡崇信)的勇气和担当”,同时还表示:“有错误不可怕,没有人不犯错,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

  在吴泳铭履新阿里CEO之后,重新回归电商主业,并聚焦于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了阿里巴巴工作的重点。而与此对应的,则是张勇之前规划的多项旧政也就此被按下了终止键。

  1

  蔡崇信、马云接连发声

  蔡崇信和马云的接连发声,核心主旨都围绕着两大方向,一是承认过去几年阿里确实存在方向性的错误,第二则是继续鼓励员工,以唤醒阿里目前低迷的士气。

  在张勇卸任半年之后,阿里过去几年的低谷期终于在内部被公开讨论,而且还是马云和蔡崇信这两大灵魂人物定的调子,纵观国内的互联网行业,这也算是比较深刻的自省案例了。

  除了业务上的衰退,蔡崇信和马云都不约而提到了阿里在内部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蔡崇信将这种问题归咎于大公司病和人性使然,马云则认为阿里要从一个决策缓慢的组织重新回归到效率至上、市场至上。

  如果说阿里过去几年在市场竞争上的失势,有一部分原因还可以推脱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但是对于自身在组织管理上的低效,则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以张勇为代表的高级管理者们。

  去年9月,张勇宣布辞去阿里云董事长和CEO的职务,以近乎于“裸退”的方式告别阿里,仅仅带走了一个“功勋阿里人”的荣誉称号和10亿美元的科技基金投资。

  在蔡崇信“送别”张勇的内部信中,主要肯定了张勇过去十几年在阿里的几大功绩,包括创造了双11购物节、带领天猫快速发展、实现阿里的无线化转型以及帮助阿里成功进军全球。

  但是对于张勇担任阿里董事会主席的这四年间,给予其的评价则仅仅是“带领阿里稳住大盘,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诚然,没能在全面执掌阿里之后继续缔造新的王朝神话,张勇的表现显然没有达到马云和蔡崇信的预期。

  尤其在过去几年时间里,还放任拼多多快速崛起,在市值上甚至还完成了对于阿里的反超,电商业务也几乎呈现出分庭抗礼的态势。

  而在阿里内部,近几年无论是网络风评还是员工士气都下滑明显,“阿里黑话”甚至一度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名梗,同时公司股价的缩水和业务的退坡,让员工无论是在收入还是成就上都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

  这种情况下,张勇的“下课”已经成了必然。

  2

  阿里擦去张勇印记

  如果说去年张勇卸下阿里一切职务,标志着其个人阿里时代的结束,那么过去大半年的阿里内部改革,则更加彻底抹去了张勇在阿里的大部分印记。

  首先就是在组织架构方面,吴泳铭在接任阿里CEO之后,力推领导队伍的年轻化,大批85后的阿里中生代开始担任一把手职务。

  去年12月,吴泳铭兼任淘天集团CEO之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管理团队,其一口气提拔了6名年轻管理者分别带领淘天集团各关键业务,并直接向吴泳铭汇报。

  在淘天集团内部,吴泳铭更是提出要求,要“正视现状,重新创业”。

  与此同时,不少经历了马云和张勇时代的阿里老人,也主动交出了手中的权杖。

  今年3月,加入阿里十年的俞永福卸任饿了么、高德两大业务的管理职务,转型为投资人继续为阿里提供支持。随后不久,一手打造出盒马鲜生的侯毅也宣布退休并卸任盒马CEO职务,未来将以盒马首席荣誉顾问的身份为公司提供指导。

  人员的密集调整之下,张勇在任CEO末期力推的分拆上市计划也遭到了全盘废止。

  去年3月,张勇发布内部信宣布,阿里将启动构建“1+6+N”的组织结构,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对各自经营结果负总责。

  这项重大改革最为吸引眼球的地方,就在于未来阿里旗下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这一改革计划出炉后,由张勇亲自挂帅的阿里云智能集团率先宣布启动分拆上市,并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

  张勇认为,上市不仅是上市本身,也是独立面对市场的更高要求。

  张勇希望阿里未来能够出来若干个上市公司,而若干家上市公司下面经过几年又能够再生儿育女,分出来更多上市公司。这样,阿里的业务才算走向繁荣,才能解决一代又一代的员工“为谁而战”的问题。

  但仅仅过了一年,阿里旗下各业务集团的分拆上市计划便被先后叫停。去年11月,阿里在发布季度财报时表示,鉴于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不再推进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与此同时,盒马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也已暂停。

  今年3月,阿里又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加强与阿里电商业务协同,以及继续支持菜鸟扩大全球物流网络投入,决定撤回菜鸟的上市申请。

  3

  阿里急需找回士气

  站在商业视角,蔡崇信和马云在近期的发声,更多的是纠偏,而并非是对于阿里张勇时代的批判。

  毕竟对于眼下的阿里来说,主旋律是重新聚焦电商主业,马云提出要“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再过多纠结于过去已经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但如果从人情世故的角度出发,想要重新唤醒阿里员工的士气和胜负欲,又不得不找出那么几个背锅侠。

  正如蔡崇信所说,阿里在过去三年里士气低落。而这种情绪上的压抑可能来自于多个方面,从价值回报角度出发,大厂员工过去一直追求的财富自由梦,随着蚂蚁上市被叫停,阿里股价大幅腰斩,已经被无情击碎。

  今年3月,因为不满阿里承诺的期权长期未兑现,部分阿里员工聚集在西溪园区门口现场维权,在现场,甚至有员工喊出了“讨薪”的口号。

  在社会认同层面,过去几年随着互联网行业普遍遭遇寒冬,阿里出身的员工也渐渐褪去光环,加上“阿里黑话”、“职场PUA”、“加班文化”等负面新闻的渲染,也更使得员工的心态容易出现波动。

  士气这种东西,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于一个想要“重新创业”的公司来说,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

  对于马云和蔡崇信来说,从湖畔花园一路走到今天,他们势必会更加了解员工士气对于业务上的帮助会有多大。

  去年11月,马云罕见地现身内网,安慰因目睹拼多多市值飙升而“此刻难眠”的阿里员工,并用一句“阿里会变,阿里会改”安抚了众多阿里人失落的情绪。

  阿里如何变,阿里如何改,自然就要从推翻过去开始,而张勇时代所留下的那些问题,自然就成为了被率先开刀的对象。

  但坦白而言,这些问题绝不是张勇治下的新病,而是阿里过去二十多年一直未曾重视的积弊。在过去几年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这些积弊最终集中爆发,成为了扎入脚掌心的一颗刺,让大象难以转身的一根针。

  作为执掌阿里这艘大船四年之久的舵手,张勇也确实应该为此负责,但在更为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张勇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比实际更多。

  随着蔡崇信和吴泳铭正在一点点剥下张勇时代的阿里印记,这位阿里历史上第一位“功勋阿里人”到底功过几何,相信阿里人自己会有个公允的评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阿里巴巴的关键时刻

2024-04-11 10:27:29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灵灵

  正在反思的阿里巴巴

  一年前,马云在阿里内网写道:“阿里会改,阿里会变。”时隔一年,4月10日,马云在内网发布《致改革 致创新》一文,对阿里做出的改变给予了肯定和鼓舞。他说,“过去一年,蔡崇信和吴泳铭用令人钦佩的勇气和智慧,带领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着眼于未来的变革”;“这一年,在内外众多怀疑、各种压力中,我看到了一个坚强勇敢的阿里团队在诞生。”

  他表示,“我相信,三年后的电商肯定不是今天最热门的电商……重要的不是今天要赶上谁,而是想一想明天的电商应该如何提升消费体验。”

  同时,他也坦诚,过去25年阿里经历了无数次犯错。“坦然面对问题,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要负责任地寻找未来之路。”

  在这之前,4月3日,在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发布的访谈视频中,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对阿里巴巴过去几年的策略做出反思:“过去几年里,当我们做内部审视和自我反思时,我们知道阿里落后了,因为我们忘记了真正的客户是谁。我们的客户是使用APP进行购物的人,而我们没有给他们最好的体验。”

  “集体”反思的背后,是阿里巴巴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越走越远。今年2月发布的财报显示,去年Q4淘天集团1290.7亿元的营收占阿里当期收入一半左右,是第二名国际商业收入规模的4.5倍,但收入同比增速仅有2%,位列集团最末。

  对于蔡崇信、马云相继而来的“反思”,淘宝上的一个大卖家“雕爷”在其微信公众号提到,“我想说:所有矛盾甩锅给逍遥子这事吧,不体面,可以先停一停了。当务之急是:淘宝的‘生态位’正在史无前例被挤压,仅仅反思是没用的,破局才是正道。”

  不少卖家直观地感受到,当下的淘宝“乱糟糟”。

  “现在感觉淘天内部一切都乱糟糟的,按理说,每年年初,各个品牌商都要和天猫签‘年框’,这既是天猫绑定各个品牌的一个手段,也是收入的一个大来源,可问题是,现在可都四月份啦,对接我们的小二一直换来换去,就没人搭理我们签年框这事,我们拎着猪头找不到庙门。”雕爷表示。

  有类似看法的商家并不少,有商家表示,“淘系下的各个平台都在乱搞政策,不稳定,莫名其妙。”

  眼下,面对变化急剧的阿里,也有人提出质疑:“这样激烈频繁的上层人事调动,外加没头苍蝇般政策调整,阿里的身子能扛得住吗?”

  被淘宝忽视的用户体验

  过去几年,阿里巴巴究竟怎样忽视了用户体验呢?我们试图弄明白这个问题。

  从消费者层面的反映来看,淘宝的确“重商家而轻消费者”。“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直是阿里巴巴的重要使命,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始终没有改变过。这也意味着,B端商家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服务客户。这些年,阿里巴巴推出的许多业务,阿里云、钉钉等产品,也是瞄准B端的产品。

  这就导致,许多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是,淘宝更加维护商家,退货、退款麻烦。

  在蔡崇信的访谈引发关注后,自媒体博主“调皮电商”表示,“蔡崇信终于承认阿里忽视了用户体验。”他分享了一个案例:前两年在淘宝买了一个沙发,商家“偷工减料”但不承认,向平台申诉后淘宝客服直接强硬拒绝。

  在阿里大搞消费升级的这几年,则在消费者和中小卖家端均不讨好。

  2008年,阿里的现金流开始指数级增长。服务品牌商家、并在品牌商家身上挣广告费的天猫,也是在这一年诞生的。毫无疑问,阿里通过服务品牌商家获得了高速增长,但同时也迎来了反噬。

  在当时的平台政策和算法下,大量中小卖家得不到足够的流量扶持,怨声载道,并选择了出走。

  与此同时,用户被推荐的商品也越来越贵。原本为了更加实惠的大促,也因越来越复杂的玩法和规则,影响了消费体验。

  平替经济盛行下,拼多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一段空白,接走了不少原来淘宝的商家和用户。

  回归淘宝,回归电商

  吴泳铭在担任阿里集团CEO之后,直接将阿里庞大的业务体系一分为二,部分业务被定义为核心业务,其余业务为非核心业务,对核心业务保持高强度的资源和研发投入,而对非核心业务则通过尽快盈利或其他多种资本化方式实现价值。

  从种种举措来看,阿里正在全力打造资源,发力淘天核心电商的发展。

  3月26日,阿里发布公告,决定撤回菜鸟上市申请,并要约收购菜鸟少数股东的股权和员工已归属的股权,本次收购涉及金额达到37.5亿美元。

  对于阿里撤回菜鸟港股IPO申请的决定,蔡崇信提到,在当前环境下,应当专注于推动集团内不同业务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此举最能反映公司各个业务的真正价值。

  可见,从阿里稳固电商地位的角度出发,需要物流业务深度配合未来一年的电商之战,为集团的战略聚焦服务,这是菜鸟暂停上市的一大原因。

  其次,1688全面加速入淘。

  目前1688已经在淘天开设了四家官方店铺,分别为“1688严选店”(淘宝店)、“1688官方工厂店”(天猫店)、“1688企业自采店”(天猫店)、“1688工业行家选”(天猫店)。未来这些1688系的店铺,将会整合成一个类似天猫超市的频道,为淘宝用户推出严选厂货。

  此外,淘宝在发力内容电商。

  3月28日,淘宝宣布,今年将对内容电商新增百亿现金、千亿流量。淘宝将内容电商视为红利,并定下了用户规模同比翻番的目标。

  天猫宣布,快消行业提供店播免佣激励,各个发展阶段的商家均可参与;天猫服饰行业追加投入10亿级平台资源,孵化优质内容直播间、垂类达人等,提升品牌内容渗透率。

  今年2月,淘天还成立了直播电商公司,要为有意入淘开播的明星、KOL等提供全托管运营服务。

  重振淘天不易,但对于阿里而言,也只有这条路可以冲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氢能迎来政策红利期?百亿估值重塑能源IPO,33个月亏损16.6亿

2024-04-11 09:24:09

  作者:苏杭

  出品:洞察IPO

  3月,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这是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被明确提及。

  紧接着3月22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深入探索火电掺烧氢、氨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等。

  各地也因地制宜,山东省率先提出对该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试行2年。

  此前,河北、内蒙古等多地也明确发文提出,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和制氢加氢站,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大幅降低制氢项目进入门槛。

  应用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国内氢能源车招标项目累计招标量约2744辆,已超2023年全年2040辆燃料电池车的总采购量。

  氢能产业似乎已经走到爆发前夜。

  然而4月1日,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又一家氢燃料电池公司折戟IPO,产业市场与资本市场呈现“冷热不均”的局面。

  近日,同样曾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的氢燃料电池厂商,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能源”),在撤回申请两年半后向港交所发起冲击,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

  01

  股东兼为大客户,应收账款高企

  重塑能源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装备及相关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并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

  产品主要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氢循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制氢设备,包括质子交换膜(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PEM纯水电解槽、PEM制氢膜电极、制氢电源和碱性电解槽先进电极等。

  目前,重塑能源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已成功部署在宇通客车一汽解放等品牌商用车上,截至2023年9月末,已为全国超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动力。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1-9月(“报告期”),重塑能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24亿元、6.05亿元及2.1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54亿元、-5.46亿元及-4.60亿元。

  目前,重塑能源主要收入来源为销售氢燃料电池及零部件,报告期内收入占比均超九成。

图片来源:重塑能源招股书图片来源:重塑能源招股书

  2008年北京奥运会,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开进鸟巢,国内首座车用加氢站也在此时建成,拉开了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从0到1”的发展序幕。

  2022年北京冬奥会,氢能车更是大展拳脚,投入使用的氢燃料电池车达816辆,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的84.9%。

  氢燃料电池技术日新月异,不变的是使用主力仍是大巴车、卡车等商用车。

  目前,重塑能源的客户也以商用车制造商为主,包括飞驰汽车,以及公司股东宇通客车、一汽解放等。

  报告期各期,公司前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分别为3.93亿元、4.34亿元及1.74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75.0%、71.7%及79.4%。

  截至2021年末、2022年末及2023年9月末,重塑能源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扣除减值)分别为11.93亿元、15.20亿元及16.01亿元,分别占截至同日公司资产的47.8%、36.7%及42.4%。

  重塑能源对应收账款总额及占比增加的解释是,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补贴政策影响。商用车制造商通常在获得政府补贴之前,扣除销售时的适用补贴后,向客户销售及收取款项。制造商自出售车辆到获得全额合资格补贴的时间通常为两年以上,导致行业普遍存在资金限制,加之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商用车制造商拥有较强议价能力,最终导致贸易应收款项结算时间较长。

  因此,重塑能源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报告期内分别高达909天、1029天及2363天,也就是约6.47年。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绝对值也超过净亏损金额,报告期内分别为-7.68亿元、-7.28亿元及-6.25亿元。

  02

  估值超百亿,产能利用率仅30%

  尽管始终未摆脱亏损,也没能挡住投资机构的热情。

  2016年7月至2022年12月,重塑能源共完成8轮投资,总融资金额达39.39亿元,最后一轮融资过后,重塑能源估值约108.6亿元。

  参投机构包括中石化资本、宇通客车、国家制造业基金、一汽解放、红杉资本、丰田等。

  之所以给出重塑能源如此高的估价,看中的是氢能源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以及国家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信心。

  招股书显示,全球氢能消费市场规模(按产值计)由2018年的1134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1345亿美元,预计将于2027年达到1863亿美元。

  而按消费额计,中国氢能消费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2443亿元增至2022年的3329亿元,并预计将于2027年达到6130亿元。

  具体来看,制氢方面,截至2023年底,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厂商总产能(名义产能,含规划2023年底建成产能)达到38GW,同比2022年新增23GW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根据主流厂商规划,到2025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总产能有望超过65GW。

  近日中石化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获批,据测算,招标项目配备电解槽规模合计约1GW。单个项目的审批规模超过2023年招标规模的50%。

  中信证券预计,2024年国内绿氢电解槽装机规模有望超4GW,同比有望翻倍。

  重塑能源也“预留”了充足的产能,报告期内,其氢燃料电池系统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7.2%、26.5%及21.7%,燃料电池电堆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9.6%、26.2%及31.9%,其余产品各期产能利用率均未超过90%。

图片来源:重塑能源招股书图片来源:重塑能源招股书

  甚至在运营方面,2023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先后开展了“渝黔氢能绿色物流线”运输项目、成德眉资首条氢能“零碳”道路运输线路、“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等干线物流场景的搭建。

  更重要的是,氢燃料目前有由传统化石燃料燃烧制氢(灰氢)及天然气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氢(蓝氢),向使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再生能源制氢(绿氢)转变的趋势,绿氢的大范围使用意味着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化石能源限制,达成“电-氢-电”循环,且符合未来低碳化、无碳化趋势。

  03

  氢能源的商业化限制

  但同样需要看到的是,氢能源仍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商业化方面。

  目前,氢能源的发展以示范城市群,包括上海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广东城市群、河南城市群及河北城市群等为主,重塑能源向示范城市群的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9.0%、72.1%及83.8%。

  但示范城市群的氢价居高不下,如上海等地区,当地加氢站高纯度氢气的价格每公斤大约50元到70元。

  重塑能源已进军的非示范城市的低价氢市场,如山西省,当地加氢站高纯度氢气的价格也达到每公斤约25元至40元。

  曾有氢能源分析师表示,以百公里成本计算,氢气的价格需要在25元/公斤以下,氢能车和燃油车相比才能有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衣宝廉则认为加氢站氢价降至每公斤30元以下,就可以和燃油车竞争。

  上游的加氢站同样不好过。根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截至2023年底,2023年国内新建成加氢站68座,累计建成加氢站416座。其中与加油站等合建站的占比达77%,在盈利困难的情况下,加氢站不得不选择“以‘油’养氢”。

  无论如何,目前氢能源车仍处在无法回本的时期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氢能行业的发展还面临氢气制取和储运的安全性、氢气成本的波动性、市场接受度等问题的挑战。

  因此,在当前阶段判断氢能是否即将迎来爆发或许仍为时尚早,但随着国产替代推动成本降低,技术水平提升增强氢能使用的安全性及便捷性,氢能产业发展仍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韦子蓉

独角兽在“二线”城市的格局变了:南京超过成都,合肥增加最多

2024-04-11 09:23:29

  界面新闻记者 | 唐俊

  4月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且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继续上涨。

  根据该榜单,目前全球共有1453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其中美国有703家位居第一,中国以340家位居第二,印度67家保持第三,英国53家排名第四。

  过去一年,美国出现了70家新独角兽,中国出现56家新独角兽,平均每周新增一家。全球前十大独角兽企业中,中国有4家,分别是字节跳动、蚂蚁集团、Shein、微众银行,其中字节跳动更是位列全球独角兽榜单第一位。

  从城市来看,旧金山拥有190家独角兽企业位列全球第一,纽约以133家位居全球第二,北京78家全球第三,上海65家全球第四,深圳34家全球第六,广州和杭州均是24家,并列全球第九。

  聚集到中国城市,除了上述提到的北上深广杭,苏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青岛等城市独角兽数量也较多。但各个城市独角兽数量有增有减,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一定变化。

  过去一年,北京和上海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减少一家,深圳、武汉、青岛增加一家,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均增加两家、

  二线城市中仅有成都的独角兽数量在减少,这也导致成都的全国排名下降,由2023年的第六名下降至第八名。南京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排名上升超过了成都。

  胡润研究院提供给界面新闻的详细名单显示,成都有两家独角兽企业的身影消失,并新增了一家企业。新增的企业为茶百道,其他八家原有的独角兽企业为医联、新潮传媒、准时达、威斯克生物、鲜生活冷链、书亦烧仙草、Fiture(软件服务)、驹马物流。

  退出榜单的为从事新零售的1919,以及从事生物科技的科伦博泰。科伦博泰(6990.HK)于2023年7月在港股上市,不再满足独角兽企业非上市公司的条件,由此不再计入。科伦博泰目前的市值为319.81亿港元。

  1919是一家酒类经销商,曾在新三板挂牌,连续多年亏损,2023年6月终止股票挂牌。1919最近的日子不好过,天眼查显示,自2023年12月以来,1919已有2亿多股的股权处于质押状态,还有股东的股权被冻结;2024年1月,因买卖合同纠纷未按执行给付,成都中院针对该公司董事长杨陵江发布了限制消费令。

  南京的10家独角兽企业是T3出行、新康众、芯驰科技、蓬勃生物、开沃汽车、福佑卡车、世和基因、好享家、鼎泰集团、芯华章,其中新增的2家为开沃汽车和鼎泰集团。

  开沃汽车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由创维集团的创始人黄宏生收购重组南京金龙客车而来,新能源商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均有生产销售。鼎泰集团是一家医药公司,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谷,是南京最近几年重点培育的企业之一。

  被誉为“风投之城”的合肥在2023年收获颇丰,新增了3家独角兽企业,也是全国增量最多的城市。合肥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6家,进入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TOP10城市榜单。这些企业大多具有较高科技属性,显示出合肥在科创领域的潜力。

  合肥新增的三家企业,长鑫新桥主要从事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DRAM)业务,清电光伏是一家光伏发电服务提供商,视涯技术是半导体OLEDoS显示器,应用于VR/AR等领域。原来的三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是从事量子计算的本源量子、开发新材料的先导薄膜,以及快餐连锁店老乡鸡。

  没有进入TOP10榜单的城市,并不意味着培育独角兽企业的能力不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莞。东莞虽然只有两家独角兽企业(OPPO和vivo),但是这两家企业规模都排进了中国独角兽企业前十。

  在Oppo和Vivo的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又以智能移动终端为主导。东莞的智能移动终端集群企业数量超3万家,是全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产地。

  分行业看,在新能源相关独角兽中,中国占全球一半以上,包括杭州的正泰安能、上海的智己汽车、厦门的海辰储能、常州的天合富家等。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占据了全球相关独角兽的80%以上,包括北京的地平线机器人、深圳的嘉立创、合肥的长鑫新桥等。

  全球航天领域的独角兽有1/3来自中国,包括北京的星河动力、长春的长光卫星、武汉的航天科工火箭等。食品饮料领域,除了刚上榜的成都茶百道,总部位于郑州的蜜雪冰城价值已达670亿元,总部位于深圳的喜茶价值达355亿元。

  此外,界面新闻发现新增的独角兽企业有不少来自三四线城市,包括淄博的东岳氢能、肇庆的金晟新能、张家口的京西智行、云浮的微容科技、淮南的花生好车等。

责任编辑:韦子蓉

藏在AI背后的“吃电狂魔”

2024-04-11 09:08:52

  人工智能时代的能耗黑洞

  据估算,到2027年,人工智能行业每年将消耗85~134太瓦时的电力,相当于瑞典或荷兰一年的总用电量。

  马斯克判断,电力缺口最早可能会在2025年发生,“明年你会看到,我们没有足够电力来运行所有的芯片”。

  黄仁勋也担忧电能供给,但给出了一个更乐观的展望:过去10年,计算和人工智能提高了100万倍,而它消耗的成本、空间或能源并未增长100万倍。

  作者丨魏琳华

  来源丨雪豹财经社

  3月底,美国密歇根湖畔的一座已经关闭的核电站Holtec Palisades,获得来自美国能源部的15亿美元贷款担保,进入重启阶段。如果顺利通过监管环节,它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座重启的核电站。

  美国能源部之所以重启核电发力,是出于对电能需求失衡的担忧。在制造业、电动汽车等行业的耗电需求上升之际,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美国电力危机的到来。

  “人工智能本身不是问题,因为它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美国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在接受Axiro采访时表示,但是,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却成了实实在在的新问题。

  小小应用,吃电狂魔

  人工智能应用究竟有多耗电?

  荷兰科学家亚历克斯·德弗里斯在他的论文中,为对话机器人ChatGPT算了这样一笔账:

  每当ChatGPT试图响应一次问题,它需要消耗2.9瓦时的电量。这是什么概念?响应10次的电量,可以支撑一个功率15W的LED灯泡工作2小时;响应100次,可以给智能手机充大约13次电。

  一天内,ChatGPT平均需要处理约2亿个来自用户的对话请求,这意味着它单日消耗的电量就要超过564兆瓦时(1兆瓦时=1000千瓦时,564兆瓦时相当于56.4万度电)。以美国每个家庭每日平均耗电量换算,ChatGPT每天需要消耗掉1.7万个美国家庭一天的用电量。

  由于模型参数、能耗处理等因素差异,不同AI模型的耗电量无法被准确估算。于是,亚里克斯以英伟达推出的A100服务器作为测算对象,对整个人工智能行业可能产生的耗电量进行估算。

  基于他的假设,到2027年,英伟达可能推出150万台A100服务器,其中95%将被应用于AI行业。每一台DGX A100型号的服务器内置8张A100芯片,以1140万张A100芯片的耗电量进行估算,2027年,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每年的耗电量将高达85~134太瓦时(1太瓦时=1×10⁶千瓦时)。

  也就是说,到2027年,AI耗电量或将接近人口超过1000万的瑞典或1700万人口的荷兰一年的总用电量,相当于当前全球用电量的0.5%。

  按照这个估算值,AI的耗电量或将比肩比特币挖矿。据剑桥大学计算,比特币挖矿一年耗电量大约是165.99太瓦时,接近人口一亿的埃及一年的用电量。

  比特币挖矿如此耗电,是由它的工作方式决定。在比特币之父中本聪的设计中,比特币系统通过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的方式,让矿工们竞相计算出一个足够困难的哈希值(由数字+字母构成的字符串)来创建新的区块并获取奖励。这种竞争性的计算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计算能力。

  AI之所以如此能吃电,是因为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均需消耗大量电力。

  大模型质量的关键在于数据、算力和顶尖人才,而高算力的背后,是靠着数万张芯片昼夜不停的运转支撑。

  相比于平常安装在笔记本电脑上的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被证明是更适合AI训练的硬件。如果把CPU看做一个处理单任务的元件,那么GPU的优势就是同时处理多个并发任务。虽然GPU起初并非为了处理AI需求而生,但同时处理多任务的特质,让它成为进入AI大模型训练场的门票。

  和CPU相比,GPU可以处理多个并行任务

  图源:英伟达官网

  快的代价是更高的能量损耗。据估算,一张GPU比CPU的能耗高出10~15倍。在大模型训练过程中,需要多张GPU接连不断运转。大模型参数量和数据量越大,训练耗费的电量也越大。

  以GPT-3的训练为例,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1750亿参数的GPT-3在训练阶段的耗电量高达1287兆瓦时。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劼打了个比方,相当于开车从地球到月球往返一次。

  在完成训练后,AI在推理方面的耗电量又远超过训练耗费的电量。

  每响应一个请求,大模型需要完成推理过程,找到最接近问题的解答。按照上述数据推算,GPT-3在训练阶段消耗的电量,甚至无法支撑ChatGPT运行3天。

  在多模态大模型发展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在AI响应需求的推理过程中,耗电量还将进一步提升。据人工智能公司Hugging Face的研究,不仅多模态大模型耗电量远超过一般模型,涉及图像处理的模型也比纯文本处理更耗电。

  具体到不同任务,文本分类、标记和问答等简单任务相对低耗,千次推理仅需0.002~0.007千瓦时。而在响应多模态任务时,一次文本到图像生成耗能最高需要用到2.9千瓦时,相当于ChatGPT响应100次的耗电量。

  巨头的AI梦,把电力缺口撕得更大

  从训练15亿参数的GPT-2到训练1750亿参数的GPT-3,Open AI从十亿参数到千亿参数的跨越,仅用了一年时间。

  大模型狂飙之际,越来越多的大型科技公司开始把AI和公司主营业务的融合提上日程。

  谷歌试图在搜索中结合AI功能,但它的能耗十分惊人。去年2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长John Hennessy表示,在搜索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成本将是普通搜索的10倍。

  前述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认为,每次AI搜索的耗电量大约为8.9瓦时,对比谷歌单次搜索0.3瓦时的耗电量,加入AI的单次耗电量几乎是一般搜索耗电量的30倍。

  和Open AI合作密切的微软,也计划把AI大力“塞进”它的几个主要产品线,如Office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Bing搜索引擎、Azure云服务等。

  为了提供更充足的算力,以支撑AI大模型的训练和使用,作为底座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建造已被科技企业们纳入下一步规划。

  2023年,谷歌斥资超25亿美元,分别在俄亥俄州、爱荷华州、亚利桑那州梅萨建造数据中心。看好AI发展的亚马逊计划在未来15年中投入1500亿美元兴建数据中心。

  当膨胀的电量需求无法被一一满足,美国部分城市的电力拉响了告急的警报。

  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数据中心。截至2022年,美国有超2300个数据中心,占全球数据中心的1/3。

  其中,包括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在内的云计算巨头在美国本土的数据中心布局尤为庞大。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统计,在超大规模运营商当中,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合计占据所有主要数据中心的一半以上。微软在美国拥有24个可用区,一个可用区配备3个或以上数据中心。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未来几年,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将快速增长。IEA警告,2022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已占美国总电力的4%以上,到2026年,其用电量占比将提升至6%,此后几年还将持续扩大。

  但是,与快速增长的人工智能电力需求相悖的是,美国的发电量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的迹象。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23年,美国全口径净发电量为41781.71亿千瓦时,比上一年下降1.2%。实际上,近十年来,美国的全年净发电量一直在40000亿千瓦时的边缘徘徊。 

  1950-2023年美国净发电量变化(单位:十亿千瓦时)

  图源:Statista

  造成美国缺电的元凶之一是其脆弱的电网输送设施。美国的变压器、输电线路等电网基础设施建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电路老化问题明显。白宫在2022年的一份文件中指出,许多变压器和输电线路正接近或已超过其设计寿命,全国70%的输电线路已经使用了25年以上。

  在老化的电网基础设施之下,美国从其他地区输电和接入可清洁能源扩充电网储备能量的想法均无法实现。美国能源部(DOE)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德克萨斯州、阿拉斯加州等多个地区,美国建成的输电系统已面临满负荷的情况。

  为了加强美国各州电网的弹性和可靠性,去年,美国能源部宣布,将对44个州的58个项目投资34.6亿美元。

  电力危机已近在眼前。在不久的将来,它还可能成为制约AI发展的关键因素。

  2024年2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Open AI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提到了AI带来的电力危机。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消耗的电力将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我们尚未充分认识到AI的能源需求。如果没有重大突破,我们就无法实现(通往AGI)这一目标。”

  在博世互联网论坛上,特斯拉CEO马斯克同样强调了人工智能面临的发展困境。“接下来短缺的将是电力。”他判断,电力缺口最早可能会在2025年发生。“明年你会看到,我们没有足够的电力来运行所有的芯片。”

  钳制与出路

  不堪重负的电网已经开始限制科技企业的业务拓展。

  在社交媒体X上,开源社区OpenPipe创始人Kyle Corbitt分享了他和微软工程师的对话,他们提到了Open AI在训练GPT-6期间,GPU在不同州之间面临的传输困境。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州投放超过10万个H100芯片,同时还不破坏电网。”一张H100的最大功耗为700瓦,根据微软工程师的测算,以年利用率61%来算,10万张H100的耗电量将高达42兆瓦时。

  为了满足飙升的电力需求,首先被牺牲的是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据《华盛顿邮报》,美国多地电力需求增长超出预期。以佐治亚州为例,预计未来十年的新增用电量将是最近的17倍。位于美国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威斯康星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燃煤电厂已经决定延迟退休时间。

  面对吃电大户挖矿机,不同国家推出了程度不同的监管政策。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加密货币挖矿的年用电量或占美国用电量的0.6%至2.3%。为此,美国考虑对加密货币挖矿业务征收高达30%的数字资产采矿能源消费税。加拿大已有三个省份宣布加密货币挖矿禁令。

  AI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由于每家AI企业的能源损耗情况难以被统一量化估计。海外监管机构开始推动立法,要求人工智能开发企业披露能源的使用情况,以合理估算AI带来的能耗影响。

  今年3月,欧盟27个成员国批准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中,要求“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报告其能源消耗和资源使用情况。

  科技企业的掌舵者几年前就押注新型能源公司,期待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支撑庞大的电力需求。

  2021年,Open AI首席执行官阿尔特曼向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on Energy投入3.75亿美元。2023年5月,微软与这家公司签署购电协议,预定从2028年开始向其购买50兆瓦电力。坏消息是,它甚至不足以支撑GPT-3训练耗费电量的1/25。

  通过技术优化性能,也能显著降低能耗。

  在今年的GTC发布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带来了一款新的GPU产品Blackwell。通过使用新的架构,它的能耗降低了70%以上:训练一个1.8万亿参数的GPT模型,传统方法可能需要8000个GPU、15兆瓦,历时90天。而Blackwell只需2000个GPU,功耗4兆瓦。

  相比马斯克和阿尔特曼的警世之言,黄仁勋也同样担忧电能的供给,但他给出了一个更加乐观的展望:“过去十年,我们将计算和人工智能提高了100万倍……而它所消耗的成本、空间或能源,并未增长100万倍。”

  英伟达在2024GTC大会上发布的BlackWell

  图源:英伟达官网

  写在最后

  一个多世纪之前,能源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燃烧麦草的火力过渡到煤炭、石油,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对新能源的挖掘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每一个煤筐里都装着动力与文明。”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曾如是感慨。

  一种能源的稀缺,往往成为挖掘新一种能源的动力。在《黑石头的爱与恨:煤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巴巴拉·弗里兹讲述了发生在16世纪英国的“木材危机”。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附近郡县的森林渐渐被砍伐殆尽,人们不得不从越来越远的地方运来木材.……单是伦敦的酿酒者,每年就要烧掉两万货车的木头。”当木头价格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的速度,成为稀缺资源后,英国国内的用煤量剧增。

  能源的开采和使用,成为决定工业发展的关键之手。充足的煤炭支撑英国发展纺织业、钢铁业,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而石油的开采则带动汽车、飞机等行业的兴旺。

  在化石能源枯竭的危机下,对新能源的利用,不仅能缓解迫近人工智能行业的能源危机,也承载着人类科技继续前行的“动力与文明”。

  参考资料

  [1] Granholm eyes talks with Big Tech on AI power needs.Axios

  [2] Amid explosive demand, America is running out of power.The Washington Post

  [3] Nvidia CEO Jensen Huang at World Government Summit.

  [4] The AI Act Explorer.

  [5]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Satoshi Nakamoto

  [6] A.I. Could Soon Need as Much Electricity as an Entire Country.The New York Times

  [7] Cambridge Blockchain Network Sustainability Index: CBECI.CCAF

  [8] The Biden-⁠Harris Administration Advances Transmission Buildout to Deliver Affordable, Clean Electricity.The White House

  [9] Microsoft, Amazon and Google Account for Over Half of Today’s 600 Hyperscale Data Centers.Synergy Research Group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700元的黄金,谁拿谁烫手

2024-04-10 17:40:22

  金价站上700元之后,虽然仍有人在不断加码买入,但风险不断累积之下,一些黄金加工厂也不敢大量囤货了。另外,鉴于黄金投资的超长周期性,专家建议目前入手的黄金投资者需要将黄金当做收藏品来投资。

  作者 |陈   畅

  来源 | 市界

  本以为春节期间600多元的黄金首饰价格已经是巅峰,谁知道进入3、4月份,随着国际金价持续冲高,国内黄金零售市场价格继续疯狂。

  4月8日,周大福官网金价突破720元,足金(饰品、工艺品类)零售价格报728元/克,投资黄金略低,报646元/克。另据金投网显示,老凤祥、周六福、周生生、潮宏基足金价格也都超过711元。

  ▲(周大福官网显示的4月8日即时金价)

  而在一个月前,上述品牌的足金价格在650元左右,再往前倒推,一年前,这个数字为580元左右。也即一个月内上涨近70元/克,月涨幅超10%,一年上涨近140元/克,年涨幅超24%。

  4月7日,「市界」来到北京西城区的菜百总部,一楼的足金饰品区显示,包含加工费在内的足金饰品,单价为715元/克,不含加工费则为688元/克。

  更夸张的是一口价金饰,目测约5克左右的足金链牌,售价4579元,单价超900元;还有天鹅造型的金镶钻项链,目测仅约2~3克,售价4120元,合算下来,每克超千元。难怪网友感慨,“真的很想问那些囤金大户,和当年买房的是不是一拨人?”

  店内一对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的年轻情侣,则把3万多元的镯子收据递给柜员,“还是有些贵了。如果不是为了结婚,我宁愿把这3万多元现金打给你。”男方嘟囔着,显然这句话引起女方的不满,“要是早点下手,也不至于涨这么多,非拖到快办婚礼,你怎么知道以后不会再涨呢?”

  社交媒体上,“金价飙升有顾客越涨越买”“女子卖60多万股票买金条”“超市上架金条遭疯抢”等话题不断冲上热搜。

  囤金大户伊女士自称“买金的速度赶不上金价上涨的速度。”她从2020年开始入了黄金首饰的坑,从此每年看到好看的款式必入,在她的“金库”里,有2020年买的葫芦吊坠和蝙蝠戒指、2021年买的烧蓝戒指,克单价分别为516元、552元、479元。2023年她稍微控制了一下,紧接着2024年一发不可收拾,分别入手了三圈手串、青铜纹手镯、麦穗戒指、金刚杵手镯等,克单价从679元到766元不等。

  “大部分是最近买的,太上头了!金价越涨越想激情下单!”伊女士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告诉「市界」,“我买金就是图个喜欢,戴着开心,其次是图它的保值。所以即使金价涨了也没考虑过要变现。”不过她自己也意识到,“越涨越买就是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很多消费者总是觉得要趁着涨价前再买点……”

  正是像伊女士这样的消费者,撑起了中国黄金饰品的庞大消费量。世界黄金协会日前发布的《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国内金饰消费金额达2820亿元,创历史新高,并预测2024年黄金消费需求将保持强劲态势。主打年轻人产品的潮宏基,2023年业绩预告称全年实现净利润3.2亿元至4亿元,同比增长60.7%至100.88%。

  “金价该不会破千吧……”拥有五年攒金经验的买金人小王向「市界」感慨,“我挺后悔过年的时候没去以旧换新的,当时想等金价降一降,没想到跟房价一样,一等再等然后就换不起了。虽然是3g的小金件,但现在要比之前多补几百块。”

  小王见证了近几年金价的一路上涨,据她描述,之前她只认9999足金,认为18k镀金的首饰不值,比较好的设计师品牌18k镀金首饰,价格和足金差不多,现在和涨个不停的足金比起来,镀金看着也物美价廉了。这使得手里资金有限的她,开始“降级”买起镀金首饰。

  前不久,市面上掀起银行买金热。如今,银行的金条和金饰价格也涨了。此前的2月28日,「市界」查询工行的“如意金条”5克价格为2475.4元、招商银行的30克古法手镯售价为16782.9元。4月8日,两个产品分别涨到2851元和19085.4元。

  黄金吸引的不只是个人投资者。作为重要的储备资产之一,它正获多国央行青睐。4月7日,中国央行数据显示,中国3月末黄金储备7274万盎司,2月末为7258万盎司,为连续第17个月增持黄金储备。

  市场分析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地缘政治冲突及全球央行持续需求等因素共同促使金价上涨。美国经济数据显示增长放缓,增强了市场对美联储将降息的预期,为金价提供支撑。

  金价大涨,传递到投资者一端的动作各有不同,有人观望,有人大手笔进场,有人迅速套现。

  「市界」通过线下走访,以及与多位黄金投资者交流时,观察到一个明显变化,像前述伊女士那样,出于喜爱目的而购买黄金首饰的人在变少。毕竟对于带工艺的黄金首饰来说,加工费也在变贵。

  在菜百,215.58克的古法手镯,标价688元/克,除了要付14.8万的基础费用外,还要额外付加工费25870元。销售人员介绍,由于该首饰的制作工艺复杂,所以手工费较高。 

  该销售人员还称,“包含加工费在内,700多元的价格确实不算低了,店内顾客较春节前变稀少也正常。部分消费者每天会来门店看一下黄金价格,希望等待金价回调再买。”

  ▲(北京菜百总部,购买黄金首饰的人较春节前有所减少。图源/市界)

  小王住在北京青年路大悦城附近,大悦城地下和2楼加起来大概有十几家金店,那里年轻人的购买力一直很强,消费趋势也很具代表性。据她感受,清明节假期人就很少,节后也是一样冷清,“之前潮宏基至少是围着七八个人的,节后去看也就一两个人了。”

  有珠宝店老板向「市界」分析,“刚过完春节,大家该购置的都购置完了。而且马上到五一,还有后面的十一黄金周,各大品牌为了抢占市场,会推出重大促销。多数人的心理是先观望观望再说。”

  不过,投资金条是个特例。一位供职于河北张家口银行的员工,这两天一直在朋友圈发贴,推销自家银行的金条,“刚到的货,从10克到1000克不同重量的都有。样式很漂亮!而且我们银行金条是负责回收的,直接寄回来就行,回收价是在当日大盘价的基础上减两元。”

  她兴奋地向「市界」介绍,“4月3日当天,竟然有其他分行的同事卖出了2000克金条!优惠后总金额为110多万元。为此银行内部还专门发了喜报。”她被现在大家投资金条的热情震惊到了,“连我自己也小投了一把。”

  在北京也是一样,「市界」在菜百半小时的逗留时间中看到,四层的投资金条区域,不断有人询问买卖情况并下单。一位负责本地奢侈品回收的个体商户称,最近几乎每天都有人打听回收价格,3月至今已经完成11单黄金回收,以金条为主,也有首饰,成单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二十几万。

  ▲(北京菜百总部的投资金条区域。图源/市界)

  针对金条比首饰受欢迎的现象,鲸平台智库专家、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称,投资黄金除了要考虑纯度、重量因素外,还有品牌溢价和工艺成本,后两者会产生投资损耗。从投资性价比上看,更多人为追求资本增值的效果,而更青睐于投资金条、金砖、黄金ETF。“这反映出大家对黄金投资的认知在不断提升。”

  把目光转移到卖方市场,金价高企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选择在自认为高点的状态下,抛售手中黄金。

  一位网友表示,自己于2017年结婚,婆家和娘家共同为自己置办了几斤金子,金价不到300元,后续400元多的时候卖了900克,大赚了一把。同时自留了一部分,打算以后涨了再卖,跌了再买。

  然而,并不是所有套现的人都是欢喜的。有人在去年夏天把500多克黄金首饰一股脑全卖了,那时价格只有450元/克,至今仍在后悔莫及。还有人在今年2月底,以480元/克的价格卖了100克,“当时的想法是降到300元块买回来,谁知道过了一个月时间就涨到了540多元,早卖一个月,痛失6000元。”

  放到大手笔的金条投资上,这种糟糕的心情被放大。据《南风窗》报道,3月初,有人在杭州一家黄金回收公司出售了6kg金条,变现289万元,当时回收价格约为482元/克,而仅仅一周后,黄金回收价格就达到了505元/克。该公司负责人称“替客户感到后悔”——暴涨的金价让该客户在7天时间内少赚了足足14万。

  金价凌厉的上涨行情还会持续吗?

  虽然没有人可以给出准确的预测,但多数机构和专家认为,当前黄金市场的走势仍处上扬趋势。

  中信建投期货贵金属首席研究员王彦青表示,长期来看,美国货币政策由紧转松是大势所趋,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各国央行正在持续增持黄金,黄金后市仍将易涨难跌。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称,在多国央行购金需求支撑下,未来一段时期国际金价出现持续大幅回落的概率很小。

  国开证券在报告中写道,信用无限扩张是支撑黄金价格走高的底层因素,只要这一因素在中长期不会消失,黄金价格就会走高。2024-2025年, 在商品需求稳中偏强的基调下,全球主要国家利率下调或是大概率事件,黄金压制因素将被解除,或将推动金价继续上涨。上述因素是推动金价走高的“常规” 因素,是市场预期之内的因素,市场预期之外的因素,如地缘政治风险,或将引爆投资者避险情绪,大幅拉升金价。

  该机构对于黄金价格的判断是短期追涨有风险,但推动金价中长期上涨因素仍在,若发生预期之外的风险事件,则会推动金价大幅上涨,建议密切关注形势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专家看来,黄金涨势越猛,投资者反倒越应保持理性、谨慎投资。一般来看,黄金占家庭资产的1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如果比较看好这一投资品种,也可以提升至15%~20%,专家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合理配置。

  郭施亮从长期持有的角度向「市界」做了详细阐述。据他回顾,在过去50年时间里,黄金价格经历了三轮比较特殊的牛市。第一轮是1971年到1980年,第二轮是2001年到2011年,第三轮是2015年底直到现在。

  “但是在三轮牛市期间,黄金经历了漫长的调整期,比如1980年见顶之后,黄金价格呈现出震荡回落走势。而1980年至2001年,是长达20年的时间调整,时间成本相当高,而第二轮至第三轮之间的黄金熊市虽然只走了4年多时间,但是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也未必可以承受得起。”

  “不可否认的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黄金是对抗通胀最好的投资品种。”郭施亮称,但投资者需要考虑到时间成本以及黄金不生息的特征。黄金不同于股票投资,哪怕在高位买入,每年获得的股息收入会不断的降低持股成本。时间越长,持股成本会越低。但黄金在持有期间并没有股息,也没有利息,只能依靠价格上涨而获取利润,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些衍生产品进行风险对冲来获得一些对冲利润。

  所以说,一旦投资者在高位买入黄金,却没有足够的耐心,以及没有把黄金作为一种收藏品进行投资的,“那你很难熬过一个调整周期。”郭施亮最后表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渣男一走,网易暴雪又好上了

2024-04-10 16:14:16

  在一个“傻瓜”CEO主导下,暴雪与网易“任性”分手一年,等待它的却是裁员、难寻接盘侠等更为多舛的命运。而随着搅黄合作的恶人下线,暴雪和网易终于复合。

  作者 |吴天

  来源 | 市界

  一个流传了数月的“秘密”终于尘埃落定,《魔兽世界》国服玩家们的“电子骨灰盒”要重启了。一年零两个月前,被“渣男”暴雪深深伤害的百万魔兽玩家,将在今年夏天重新登上艾泽拉斯的土地。

  4月10日早间,暴雪娱乐、微软游戏、网易共同官宣,暴雪旗下游戏将于今年夏季开始陆续重返中国大陆市场。同时,微软游戏宣布与网易达成了一项协议,会尝试将新的网易游戏带到Xbox及其他平台。

  消息一公布,立即引爆了社交媒体,“暴雪官宣回归”“网易暴雪复婚”“暴雪国服玩家数据完整保留”“炉石传说回来了”等十个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一年多前,双方的“分手”戏码闹得沸沸扬扬。而随着2023年10月微软完成了对动视暴雪的收购,12月,被公认搅黄了暴雪和网易15年合作的“恶人”,暴雪前CEO考迪克离任,业内关于暴雪与网易的复合“绯闻”便不绝于耳。

  虽然据业界报道,微软在这一年中曾与腾讯、阿里、字节等买家多方接洽,但兜兜转转了一圈,仍然只有网易才是暴雪的“真命天子”。

  如今,这场众望所归的复合,也迎来了喜闻乐见的圆满结局。4月9日,网易在美股市场上涨3.76%。4月10日开盘,网易港股继续上涨。

  如今距离暴雪离开国内市场,已过去一年有余。

  2022年11月17日,不少《魔兽世界》的国内玩家们,被母公司动视暴雪的一则“停服”声明泼了一盆冷水。动视暴雪称,由于未能与网易公司续签授权协议,公司将从2023年1月23日起暂停在中国的大多数暴雪游戏服务,其中包括《魔兽世界》《炉石传说》《守望先锋》《星际争霸》系列、《暗黑破坏神III》和《风暴英雄》。

  随后,网易方面表示,公司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和动视暴雪公司谈判,希望推进续约。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仍然无法就一些合作的关键性条款与动视暴雪达成一致。

  就在暴雪发布声明的当日,网易开盘下跌1.93%,盘中持续走低,跌幅一度超过14%。

  但在暴雪与网易“任性”分手的一年时间里,等待它的却是一场更大的收购案后的裁员风暴。

  2023年10月13日,微软在与反垄断机构进行了历时21个月的博弈后,终于用687亿美元的天价,将动视暴雪收入囊中。但今年1月25日,在正式完成收购不到四个月后,微软便宣布对游戏部门裁员1900人,约占游戏部门总人数的8%,涉及员工主要分布在动视暴雪、ZeniMax和Xbox团队。

  暴雪也发现,在离开了旧爱网易后,找到新的接盘侠并不容易。

  “没人能接住暴雪全家桶”,彼时,多位游戏人士对「市界」表示,“要在国内找到一个大手笔的接盘侠,几乎不可能”。暴雪要找到新的代理商,意味着对方要为至少8款游戏重新申请版号,但进口版号审批流程长,获批数量少,对国内厂商来说吃力不讨好。

  据媒体报道,过去一年里暴雪曾与腾讯、阿里、字节等多家游戏厂商洽谈“国服回归”合作,都没有下文。

  而在经历了接连被收购、裁员、撤换CEO后,暴雪更加意识到,中国这块肥沃的市场难以舍弃。《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关口,同比增长13.95%。游戏用户规模达6.68亿人,为历史新高点。

  在暴雪后院起火的同时,网易这一年则是“以逸待劳”。

  实际上在网易2021年的财报中,包括暴雪在内的代理游戏收入便只占网易营收的9.5%。2023年,与暴雪分手的一年里,丁磊更是过了一个“肥年”。网易的游戏收入稳步提升,股价更实现了最高接近一倍的攀升。

  在利益驱动下,当初主导了决裂的暴雪,如今成了姿态更低的一方。

  ▲(网易CEO丁磊、暴雪CEO约翰娜·法里斯(Johanna Faries)和微软游戏业务负责人菲尔·斯宾塞(Phil Spencer))

  2024年春节,暴雪新总裁约翰娜·法里斯(Johanna Faries)上任同天,暴雪和虎牙合作推出了新栏目——“暴雪2024春节联欢活动”,还在标题里明确写道:“感谢坚守—期待回归”。

  而在此前2023暴雪嘉年华上,彼时暴雪娱乐总裁迈克·伊巴拉(Mike Ybarra)也明确表示,中国有数百万玩家热爱暴雪游戏,“暴雪的所有人都希望确保他们能够玩我们的游戏。我们是一家全球性公司。我希望我们遍布全球每个国家,包括中国。”

  回到这场历时一年、沸沸扬扬的“分手戏码”的开端,网易游戏全球投资及合作总裁朱原在领英上发帖称为玩家感到痛心,直指这是“一个傻瓜造成的伤害”。

  朱原所指的“傻瓜”,是造成了网易与暴雪矛盾源头的时任暴雪CEO鲍比·考迪克(Bobby Kotick)。他曾在业内被称为“魔鬼CEO”,在任期间把暴雪老人都逐个逼走,重制版游戏不给高预算,不赚钱的项目全部砍掉,动视初创期的“创作者文化”也在其带领下变成了一切向“钱”看。2021年之后,公司内部涉及性丑闻的“兄弟会文化”更是让暴雪在业内名声一落千丈。

  据外媒报道,在暴雪和网易的分手公案中,在考迪克的唆使下,暴雪曾提出要求网易一次性支付5亿美元的天价续约条件,不仅营收和净利润分成要较2019-2022年的合约期进一步提高50%以上,且暴雪的游戏定价也要采取全球同步策略(此前国服定价较全球其他地区普遍低约20%)。

  此外,考迪克还要求网易按照《暗黑破坏神:不朽》模式,研发暴雪的其他IP手游进行全球发行,但网易只享有中国区市场营收分成。同时,暴雪要求网易缴纳巨额保证金或预付费用来担保第2条的完成,否则将被“处罚”。

  暴雪的“不平等”条约背后,或许与其急迫地想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有关。2022年财年以来,暴雪的营收和净利润一路下滑,直到第三季度得以勉强缓解,但仍大不如同期。从近年来的表现来看,动视暴雪的营收也处在持续下滑的困境中。

  双方彼此指责之时,网易显然是“委屈”和“心有不甘”的一方。

  不仅在《永劫无间》官号上,网易开直播拆除暴雪魔兽血吼战斧的雕塑,“他留下的手办,我们不要了”,把玩家的愤怒和悲凉的情绪拉满。网易咖啡还适时推出了售价13元(谐音:要散)的限量版饮料“暴雪绿茶”,宣传海报上意味深长地写上:“喝完这杯,就散了吧。”

  在营销上尽显不甘之时,网易也在尽力做出挽救:推出了专门为魔兽玩家们打造《逆水寒》“网易魔兽老兵主题服”,以承载一部分被迫流失的魔兽玩家;“复活”已停运的集换式卡牌游戏《秘境对决》,将其作为《炉石传说》的平替。

  而随着“微软收购动视暴雪案”正式结束,考迪克于2024年正式离开这家自己工作了32年的公司。“恶人”离任后,一些暴雪“回归”中国市场的迹象也开始逐渐冒尖。

  去年12月,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篇投资分析报告便预测:暴雪娱乐有望重返中国市场,可能会对中国著名在线游戏公司网易公司产生轻微的积极影响。同期,包括火焰鼠、驴哥等一系列暴雪游戏(魔兽世界、炉石传说)的主播,也陆续在直播间里透露暴雪即将回归中国市场。

  2023年年底,市场数次传出暴雪和网易即将重修旧好的消息,“网易暴雪复合”多次冲上热搜后,网易美股和港股股价也应声上涨。

  从今年初开始,在微软的介入下,业内报道暴雪网易的谈判推进得更为顺利。

  在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微软首次把动视-暴雪的业绩计入了Xbox 业务部门,使得该部门的营收数字大幅增长61%,一跃成为微软的第三大业务部门,成功超越了公司的起家业务。这一历史性的跨越使得Xbox业务部门仅次于企业云(239.5 亿美元)和 Office(134.7 亿美元)。

  而由暴雪授权、网易研发的《暗黑破坏神:不朽》,还有暴雪自研的《魔兽大作战》都证明了暴雪IP手游化在全球市场的疯狂揽金能力。现在,暴雪游戏IP的主导权落入了微软手中,动视暴雪也交由微软游戏业务CEO菲尔·斯宾塞来负责监管。

  斯宾塞表示,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最大原因,便是因为确定了其是手游领域的最大玩家。如果微软不能成功进军手游市场,公司在游戏市场上的重要性将会下降。

  微软剑指手游,而网易与微软此前便曾因代理《我的世界》国服保持着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全球范围内,网易在手游领域的收入仅次于腾讯。而与网易继续合作,也是微软继续推进暴雪IP手游改造的最佳选择。

  不过,眼下分手一年,由于技术问题以及暴雪裁员后的承接能力震荡,暴雪玩家恐怕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愉快地重返艾泽拉斯。

  而对网易来说,暴雪中国的所有游戏加起来,可能都比不上网易《蛋仔派对》等单款头部产品的盘子大,它也许并不急需暴雪回归来支撑其产品线。不过,暴雪的回归,对网易的品牌形象有不小的加持作用——当然,也包括对网易股价和市值的积极影响——“复婚”声明一出,网易股价应声上涨。

  随着两家官宣,暴雪网易的旗下游戏也光速“和好”。

  网易宣布将重铸此前砸掉的“血吼”雕塑,并表示:“网易与暴雪的艺术家们将通力合作,设计并铸造全新的血吼雕塑。我们将收集玩家们的心意与回忆,并把他融入设计,刻入新生的血吼。我们将让新生的血吼成为玩家、网易与暴雪的全新信物。本次掉落,永不磨损。”

  网易旗下的《永劫无间》也趁机示好,微博转发并表示:“先前多有得罪,血吼的钱我们出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今年,VC都在写“保证书”

2024-04-10 14:51:23

  每经记者 李蕾    每经编辑 叶峰    

  《每日经济新闻》获悉,从去年跟被投企业死磕回购,到今年年初等call款,再到现在频频被LP要求写“保证书”,VC的日子不太好过。

  近日有多家机构向每经记者聊起,他们的LP,尤其是国资背景的LP纷纷开始要求GP提供“保证书”。“虽然面上看起来不是,但实质就和保证书一样。往年我们也得跟LP讲清楚今年退出多少、怎么做、计划如何,但今年是要白纸黑字写出来并且盖章,这就很不一样了。”

  每经记者了解到,要写这种所谓“保证书”的基金往往都是退出期基金,投资期的基金则不用,“写了也不一定能实现,而且投资本来就不能保证收益”。也有资深基金律师向我们表示这不是新鲜事:“其实就是类似商业计划书,LP做这个事情一是向再上面的政府有个进展交代,二是在督促基金管理人积极行动起来。”

  而这些变化背后,反映的其实还是一级市场资金构成以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23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超1.8万亿,其中人民币基金募资规模达1.7万亿,国资背景的LP是出资主力。对于这类有着强烈收益保底诉求的LP来说,“退出难”所带来的压力显然还在持续传导中,有些国资LP甚至还开始了追责。

  今年,VC纷纷写起“保证书”

  在沪上某VC供职的张军(化名)最近有点头疼。作为IR,他平时与LP打交道的频率是全公司最高的,但近来一些国资背景的LP却向他提出了新要求。

  “今年退出多少、怎么做、计划如何,都得写上,还得盖章。正常来说,往年我们也会给LP讲今年的规划,列出投资计划和退出目标等等,但今年不太一样的是不仅要白纸黑字写下来,还得盖公章。”

  无独有偶,来自北京一家科技VC的小陈今年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政府引导基金的LP们年后要求该机构旗下退出期的基金详细列出今年的退出计划,包括哪些项目准备退出、什么时候退、目标退多少钱等等,并且都要盖章。

  “虽然面上不是保证书,但意义上就是保证书。前几年我们都写过,今年其实写的退出目标和往年也差不多,非要让算的话,也能算出来退哪几个、加起来能达到目标,但就是要求必须得盖章。”

  对此,张军直言,自己所在机构的风控部门本来是不同意盖章的,“不敢给这种承诺”,但业务对接人又面临LP的巨大压力,最终还是得盖。“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写了也不一定能实现,而且投资本来就不能保证收益。”

  上海汉盛律所合伙人李娜对每经记者指出,这种情况“并不是新鲜事”。她表示,投资机构向政府母基金申请设立子基金时,申请文件中就包括类似文件,基金合伙协议中也写明了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计划、退出计划等等,这本身也是基金管理人对政府引导基金做出的承诺。

  “现在很多基金到期退不出去,出现‘烂尾’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作为政府引导基金来说,要GP出具这种盖章的文件,也没有写明违约责任,那么一方面可以理解为LP用行政手段或作为特殊LP角色在积极督促基金管理人赶紧想办法退出、实施主动管理,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一个方式,向再上面的政府有个进展交代。”

  “退出难”背景下,国资LP开始追责

  从去年跟被投企业死磕回购,到今年年初等call款,再到现在频频被LP要求写“保证书”,这两年VC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分为两个维度来看。

  一方面,是一级市场资金构成以及风险偏好的变化。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对2023年LP市场的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规模超1.8万亿,其中人民币基金的募资规模达1.7万亿元。其中,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引导基金等政府资金LP的合计披露出资金额接近6200亿元、出资次数达3700余笔,是绝对的出资主力。

  今年年初,LP投顾发布的《2023LP画像白皮书》也显示,2023年以来新备案基金数量和规模同比下降,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作为最活跃的LP,认缴出资规模高达七成以上。

  LP国资化加剧早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类LP往往有着强烈收益保底诉求,更容易出现风险厌恶行为。

  另一方面,则是“退出难”的愈演愈烈。

  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私募股权行业整体已经达到了14.3万亿的存续规模,基金数量超过5.4万只,当前处于退出期的超过一半。但在去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案例总量同比下滑超过50%,尤其IPO的收紧对VC等机构影响巨大。

  此前曾有知名投资人公开表示,虽然IPO阵地目前作为主要退出渠道是有比较大的困难,但实际上通过老股转让等操作,只要项目还是在成长曲线上,还不至于对基金收益形成毁灭性的打击。但即便如此,2023年无论IPO还是并购,各类退出交易的数量与金额也都呈下滑趋势,形势并不乐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开始传出国资LP开始追责,严查股权投资、资金管理、金融业务等违规问题的消息。让GP为退出作承诺、盖章也算不上意外之举。

  “这种按理说不应该盖章的,可能之前开空头支票太多,LP已经不信了。站在行业的角度,最难得的是关于容错机制的探索;而对GP来说,更重要的还是花好LP的每一分钱,毕竟对国资LP来说,投错项目的后果可能比非国资要严重许多。”一位VC合伙人如是说。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责任编辑:韦子蓉

官宣复婚!暴雪:网易我可想死你了

2024-04-10 09:43:25

  作者|闫烨

  网易暴雪终于还是复合了。

  上午9点,网易与暴雪同时发布公文称,暴雪游戏将要在2024年夏季回归中国大陆市场,同时微软游戏将要与网易深化合作,结成战略伙伴。其中,包括《魔兽世界》、《炉石传说》,以及其他基于《魔兽争霸》、《守望先锋》、《暗黑破坏神》和《星际争霸》等国服届时都将回归。

  同时,微软和网易还达成了约定,尝试将新的网易游戏带到Xbox及其他平台。

  时隔一年,曾经打得不可开交的双方还是走上了重归于好的道路。不过,这一次,与其说是暴雪,不如说网易真正看上的是微软。

  更早有反馈的则是资本市场。

  雪球网显示,自昨日网易暴雪复合的消息传出之后,网易的股价便一路飘红。截至昨日收盘,网易股价为157.3港元每股,上涨幅度约为3.97%,并且开盘继续飘红。

  有媒体也报道,丁磊与暴雪新任CEO Johanna Faries近日进行了会面。

  显然,双方已经忘了那杯曾经出现在网易大楼咖啡厅内的“暴雪绿茶”以及大楼门口直播被拆除的战斧。

  不过,对于玩家来说,这样的再聚首并非是一片欢腾的景象,甚至在一些玩家心中,都并未激起太多波澜。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认为“暴雪似乎把国服当成自己家客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会再玩”,有人笑称“可能会偶尔回魔兽看看,但不好意思,一年时间足够我有新欢了”,还有人戏谑道“有了亚服谁还玩国服啊”、“闹得这么僵都能重新在一起,我和她有没有可能”。

  不过,官宣复合还不够,玩家期待的是确切的开服日期,以及关于自己账号的诸多问题。

  一位玩了十年魔兽的玩家告诉AI蓝媒汇,国服回归早在年初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在他们眼中,只有玩家们重新成为“枯法者”、摸摸自己原先的游戏装备,才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事。

  当然,如果网易暴雪真的“如约”将玩家数据库删除,那就会是另一个故事了。

  网易再娶暴雪

  多次“狼来了”

  事实上,过去一年,暴雪曾与国内多个游戏厂商传出过绯闻,包括腾讯、完美世界、九城等多个大厂都曾是绯闻的另一方,就连上海东方明珠塔都被传成为暴雪的“囊中之物”。

  但,结果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狼来了”。

  而早就看淡了的暴雪玩家则将这样的现象称为“月经帖”,国服回归在他们看来既是一种规律的周期行为,更是对信任的不断消耗。

  不过,这也意味着,暴雪回归在玩家心中确有期待。

  直到去年年底,这样的期待才近乎落定。

  当时,有玩家扒出网易在去年年底撤回了对暴雪6条起诉中的5条,网易大神APP中重新将现有版本魔兽世界的内容进行了更新,还搭建了新版本的聊天室;并且,“暴雪游戏服务中心”公众号的IP地址显示在广东,正是负责开发《暗黑破坏神:不朽》的网易雷火工作室的地点。

  与此同时,玩家们还发现雷火工作室在去年年底开启了招聘,岗位正是MMO游戏用户运营-流失召回数据分析岗。

  得到这些消息之后,网易大神APP上暴雪游戏相关的聊天室陆续起死回生。很多“游戏难民”火速将自己奋战了一年的亚服账号卖掉,搓手等待国服开服的那一天。

  不过,这一等,又是四个月。

  在这期间,一些玩家再次失去耐性。要么转战其他游戏,要么放弃幻想决定在亚服安营扎寨,更何况,用很多玩家自己的话说“暴雪游戏充其量是种情怀,也不是必须的东西”。

  显然,如果网易与暴雪再暧昧拉扯,玩家大规模出走且决心不回头,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

  表外是暴雪

  表里是微软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对暴雪和网易这双方来说,复合都是一件低成本、高效率的买卖。

  又或者说,是微软与网易之间的对话。

  过去一年,暴雪被微软收购。从前者在过去一年公布的财务数据上看,暴雪Q1财报中披露,全球活跃用户从4500万下滑至2700万,营收也从前一个季度的7.94亿美元直接下滑至4.43亿美元,两项数据几乎双双折半。同时,在2023年1月退出中国市场后,这一季度动视暴雪在亚洲地区的收入为3.06亿元,对比2022年第四季度的3.81亿美元,环比下降24.5%。

  尽管暴雪通过在Q2发售的《暗黑破坏神4》实现了净营收10亿美元的突破,但众所周知,《暗黑破坏神4》更多意义上算是吃情怀饭的典型,存在增长天花板。

  谁都知道,这与退出中国市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暴雪的控制权从考迪克移交给微软,后者势必不会放弃国服这片肥沃的土壤。

  而微软的选择,自然就是本就有过合作的网易。

  一方面,微软和网易曾在《我的世界》中有过合作,双方并不陌生,网易的服务器、玩家数据等也都有现成的可用;另一方面,国内厂商有实力和需求接手的PC端游戏的实在不多,网易算是其中一个。

  过去一年,网易凭借着《蛋仔派对》等游戏的成功在财报数据上给出了不错的成绩,还悄咪咪地坐上了国内市值第四的位置。

  但丁磊想要的远不止这些。

  对于3A大作以及PC端游戏,丁磊其实一直有所期待。不管是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建立3A游戏工作室,还是已经推出的《逆水寒》和《永劫无间》这两个近3A的游戏,网易都希望自己能够在3A游戏制作上迈出重要的一步。而与微软之间的合作,不仅能更大程度上实现丁磊的梦想,还能够让网易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声量。

  另一方面,腾讯在2023年1月上线的《塔瑞斯世界》正在海外疯狂营业,这部游戏也被看做是《魔兽世界》的代餐,而同样出自腾讯的《金铲铲之战》也在近一两年内被玩家们视作是《炉石传说》的手游平替版。

  一旦用户心智形成,原本属于网易的“暴雪系”游戏归属腾讯,这自然是网易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现在谈论双方合作能为各自真正带来什么都为时尚早。正如玩家所说,这场互为回头草的复合香不香,都需要等到双方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进展时,等到国服开服的那天才能知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黄金再次背叛美元,但它从不错判时代

2024-04-09 15:18:21

  来源:远川投资评论

  当消费股基金经理还在面对亘古的「年轻人喝不喝白酒」之问时,金店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00后顾客。

  作为过去一年为数不多还在大举扩张线下门店的生意,金店的生意的确不错。在德勤2023年奢侈品公司报告里,周大福以超越爱马仕和劳力士的销售额,稳居全球前十。而在另一份《2023中国金饰零售市场洞察》的报告里,18至34岁的年轻人则接棒2013年黄金热潮里的「中国大妈」,成为金饰消费的主力军。

  作为一种「顺价格周期」的消费,金饰的需求常常与国际金价的上涨同步。但当国际金价屡创新高,带动国内足金价格3月至今几乎一天一个跳涨,从每克630元逐步逼近每克730元的时候,消费者们逐渐转向观望。

  真正的黄金大作手仍然在稳定输出。

  4月7日公布的央行数据显示,尽管近期国际金价快速走高,中国央行的增持节奏保持基本稳定,3月末黄金储备7274万盎司,较2月末增加了16万盎司。这是自2022年10月以来,人民银行连续第17个月增持黄金储备,创下增持持续时间之最。

  然而,随着上周五美国非农数据大超预期,市场对年内降息路径产生怀疑与分歧之后,围绕国际金价的短期博弈正在剧烈升温。

  那么,这场从2022年10月开始走向高潮,但早在2018年就埋下伏笔的黄金大周期,究竟走到了哪里?

  背叛利率的锚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美元黄金脱钩以来,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继1971-1980、2002-2011后的第三轮黄金牛市。但是细节层面,这次黄金热又有其特殊之处,它事实上是两个小周期的合二为一。

  第一阶段,2018年四季度至2020年8月,美联储从正常降息到剧烈放水,驱动了这一轮黄金牛市的起步。

  2018年四季度开始,在市场对美联储加息进程已近尾声的猜测中,伦敦金价格开始表现。2019年3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暗示年内不会加息,到7月,美联储进行了十年来的首次降息操作,并在随后的9月、10月进行了年内第二、第三次降息。期间,黄金价格从1270美元/盎司快速上行至1530美元/盎司。

  12月,美联储表示2020年利率将保持按兵不动,会在1.75%水平维持一段时间,这让黄金价格失去继续上涨的动力。然而,仅仅2个月后,新冠大流行的肆虐蔓延,不仅让美联储维持利率的计划落空,甚至画出了21世纪以来最陡峭的利率下降曲线。

  为应对大流行对经济造成的冲击,2020年3月的头两个礼拜,美联储大幅降息150个基点,从1.75%降至0.25%。在美联储降息与避险需求的共同刺激下,伦敦金价格在2020年8月上破2000美元,超越2011年高点创下历史新高。

  第二阶段,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降息结束,美联储逐渐开启「通胀战士」模式,黄金价格在战争与通胀的阴影下震荡。

  进入2020年夏天,人们开始从大流行初期世界末日的恐慌中恢复理性,大部分经济体也在财政政策与疫情防控的积极作用下逐渐复苏,全球GDP增长逐渐回升,走出最低谷。而美联储不会长期维持0利率也成为全球市场的共识。美元指数回升之际,伦敦金价格在整个2021年呈现出震荡下跌的走势。

  回调被一场延续至今的热战打断。2022年2月,俄罗斯闪击基辅未遂,在地缘冲突的避险驱动下,黄金短暂回到前高位置。

  但美债实际收益率仍然在黄金的定价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美国经济疫情后的超强复苏,使得2022年3月的通胀数据爆表,8.5%的数字创下40年来的记录。此后,美联储开启了对抗通胀的主线任务,黄金价格在年内7次加息共计425个基点的节奏中节节败退,回吐了前期一半的涨幅。

  至此,依然是人们熟悉的模式,收紧的流动性、回落的金价,美债和黄金在天平的两边,称职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末,黄金的走势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它也不再满足于美元秩序下自己有限的戏份。

  第三阶段,2023年年初至今,是本轮黄金牛市最特殊的阶段,黄金与美元利率的负相关性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背离。

  2023年至今,黄金价格与美债实际收益率出现同步的快速上行——在美元利率上涨32个基点的情况下,国际金价也上涨超过20%,打破了以美债实际收益率为核心的黄金分析框架。

  而这种背离,在今年以来的行情中更加极致。

  一定程度上,市场把今年以来逐渐加速的「黄金热」归结到机构在提前应对此前「美联储年内三次降息」的预期,但就在3月非农数据公布之后,大幅超预期的30.3万新增非农就业,使得降息预期又被扭转。

  然而,就在同一天,黄金开盘微跌之后,迅速反弹日内收涨,COMEX黄金价格上涨至2349.10美元/盎司刷新历史纪录。因为降息预期涨上去的黄金,没有因为降息进度的延后而回调,反而攀越了历史高峰。

  对冲基金大佬绿光资本创始人大卫·艾因霍恩直言:今年联储可能一次降息的机会都没有[6]。他的后半句则是:「但美联储的政策转变并不会阻碍黄金价格的上涨势头……黄金是我们重要的投资之一……是我们对冲未来可能出现不利局势的一种方式。」

  而这也是这一轮「黄金热」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关键节点:当全球大量的分析师以美债实际收益率的负相关作为黄金的锚时,背离的发生、锚的失效,对黄金投资来说,意味着什么?

  时代的黄金

  今天的投资者对于黄金与美债实际收益率的反向关系习以为常,但是这种简单的负相关并不是黄金价格的全部。

  黄金,作为一种极其特殊,对其价值的认可几乎已经刻入人类DNA的金属,既是商品又是投资品还是一般等价物,其价格由短、中、长期三重因素共同决定[2]。

  黄金价格短期受避险情绪与投机交易的共同影响。

  2019年以来的世界可以说是风平浪静的反面,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美国政府不断触及的债务上限,俄乌战争与中东乱局让「S3赛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担忧。每一次风险事件都在脉冲式地推动黄金上涨。

  与此同时,投机交易也在加速黄金价格的冲刺。3月4日,黄金收盘价创历史新高,而正是此时开始,黄金投机性多头头寸快速增加、空头头寸快速减少[3]。历史上,黄金价格每次突破新高后都会延续一段时间的快速上涨,与本轮表现如出一辙。

  当然,大佬一般会更直接地说:怕高都是苦命人。

  黄金价格中期受商品供需以及流动性的影响。

  黄金需求主要分为金饰制造、工业、投资、央行净买入四部分。工业用金占比较低且波动不大,金饰需求虽然占比很高,但是由于其需求相对稳定,近十年仅在2020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因此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是投资需求与各国央行的净买入行为。

  近两年央行净买入激增,但从黄金需求的整体变化上看,显然解释不了这轮黄金牛市,以及更普遍于大宗商品里的贵金属大宗牛市、资源品牛市。

  这是一种流动性泛滥的结果。2020年,美联储与美国政府一同,用最激进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避免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这并非没有代价,暴涨的商品价格与居高不下的通胀,不仅是美国的头号敌人,也让全世界焦头烂额。

  伦敦期铜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上涨超过1倍,WTI原油从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更是上涨了惊人的20倍。相比之下,金价的涨幅只能配得上温和二字。

  实际上,中期因素常常是驱动一轮黄金牛市的重要支撑,也常常是打破黄金与美债实际收益率负相关的推手。

  上一次黄金与美债实际收益率发生背离,出现在上一轮黄金牛市的初期。2002年至2012年的黄金十年中,金价上涨超过5倍,在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美元走低前,2005年至2007年,美国实际利率在繁荣中走高,但金价却也同步吹响了牛市的号角——全球大宗商品牛市叠加黄金产量连续下跌推动了金价的走高。

  影响黄金价格的长期因素,亦即信用对冲,是一个慢变量,它并不是短期价格的主要决定者,但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会在一个更漫长的兑现过程中反应到黄金的定价中。

  2018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兴起,全球价值链出现回缩的趋势,地缘政治成了企业选择供应链布局的重要依据[4]。

  美元体系的心脏同样不平静。美元结算体系的武器化——制裁伊朗、俄罗斯等国家,让过度依赖这种法币不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仅公开报道中,就有巴西、东盟、印度、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积极开展多元化贸易结算工具。与此同时,2018年以来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下降。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23年的调研,57家受访央行中超过一半的央行五年后会降低美元在总储备中的比例,新兴经济体降低美元储备的意愿尤其强烈。62%的受访央行表示未来5年将提高黄金在总储备中的占比,而2022年这一数字只有42%[1]。

  而非农数据之下的再通胀幽灵,让所有法币未来的购买力显得可疑,留给各国央行的选项也就不剩下多少,黄金正是其中最显然的那个。2022年,各国央行净买入黄金相较2021年翻倍有余,强劲的净买入持续至今,贡献了黄金需求的最大边际变化。

  当短中长期因素交汇在金价的走势上时,未必是黄金的时代,却一定是时代的黄金。

  与命运对冲

  周期天王周金涛用他最经典的康波视角总结过黄金的投资:黄金的走势可以看作经济增长的反面,以长波衰退期为起点,黄金资产将步入长期牛市,并且在萧条期的5-10年的超级行情中获取显著的超额收益。

  在这种基于超长康波周期的持有视角下,ALL IN梭哈黄金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个好主意。事实上,从期货与期权的持仓情况看,目前黄金做多交易已经达到新冠以来的最拥挤水平,后续随着多头止盈与空头的停止入场,可能出现「多杀多」式的下跌。

  黄金从来也不是一个博弈短期波动的好品种。黄金整体波动性略低于沪深300,但是由于黄金受宏观经济影响会多年连续向下波动,因此高点买入黄金的回本周期并不短,比如2013年跟风买入黄金的投资者,解套要到7年以后。

  另一方面,黄金短期博弈的参与者面对着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强大对手盘。除去专业资管机构外,黄金市场上的另一大买家是各国央行。2023年,央行净买入黄金超过1000吨,已经成为仅次于金饰制造的需求来源。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调节名义利率决定以本币计价的黄金价格走势的各国央行,同时也是黄金市场的最大玩家。这让试图从裁判手里赢钱的小散看起来并不明智。

  但当我们跳出短期博弈的视角,用长期资产配置的维度来考察黄金时,它又成为了大多数普通人为数不多的「命运对冲工具」。

  一方面,对于许多将跑赢通胀作为财富管理需求的家庭来说,虽然黄金的价格有一定波动性,但是从50年的时间尺度上看,黄金价格一直在稳步上台阶。有研究发现,黄金价格的涨幅约是通货膨胀水平的3.2倍[2]。

  而从更宏大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注定经历衰退转向萧条的康波尾声,那么黄金在这种环境下历来的超额收益,有可能对冲掉命运中的些许无奈;当然,如果我们有幸可以迎来一个新周期,在技术奇点中重新找到一条经济繁荣的快车道,不生息的黄金只会让我们的人生损失有限的持有成本。

  这就是迷雾时代里黄金的魅力:在每一个短期里,交易者都在以一己之力和各个国家的央行角力;但在更长期的经济规律里,康波周期已经写下了一代人的财富命运。

  参考资料

  [1] 金价为何创新高:黄金分析框架与全球去美元化,泽平宏观

  [2] 涛动周期论,周金涛

  [3] 本轮黄金大涨的复盘与展望,国盛宏观

  [4] 经济逆全球化:现象、困境与对策,张广婷 刘涛

  [5]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降至25年低点,IMF BLOG

  [6] David Einhorn thinks inflation is reaccelerating and has made gold a very large position, CNBC

  作者:孙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创投月报 | 招银国际资本:投资节奏恢复不及预期 偏好早期和医疗健康项目

2024-04-09 13:18:14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shu

  3月一级市场整体呈低迷态势。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统计区间内国内共计发生370起股权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下降41.92%、14.75%。披露融资总金额937.39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67.48%,约为2月同指标的1.5倍。若剔除大连万达商管高达600亿元的巨额融资,3月披露的总融资额同比、环比分别减少39.72%、11.19%,平均单笔融资额与2023年3月相比仅微增4.06%。

  新浪财经创投Plus本月聚焦市场活跃度较高的3家机构,围绕其投资节奏、阶段、行业偏好以及被投项目等方面展开解读。

  三只新基金合募近17亿 50%投向医疗健康赛道

  结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天眼查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招银国际资本是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专业股权投资平台。截至2021年底,招银国际资本的管理资本规模接近900亿元。

  最新募集的三只境内基金湖州招赢云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招赢成长贰拾壹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深圳)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珠海市招赢共赢成长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注册出资额分别为10亿元、5亿元、1.71亿元,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招银国际资本其他基金的层层嵌套及同为内“招银系”的子公司。

  统计区间内,招银国际资本公开披露的股权投资事件共4起,与2023年3月基本持平,较2月翻番。往期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和第三季度,招银国际资本的投资节奏相对稳定,平均出手次数保持在10-13起。但进入第四季度后,投资事件数骤降为月均1-2起。2024年第一季度,招银国际资本的投资频次仍未完全恢复,徘徊在平均线上下。

  从投资阶段来看,处于A轮的获投项目占据本月投资总数“半壁江山”。从所关注的行业赛道来看,医疗健康是其关注重点,主要覆盖生物制药和专科医疗细分领域。报告期内,招银国际资本还参与了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商“新芯集成电路”数十亿元战略轮融资和高端仿真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应用服务商“云道智造”7亿元的C轮融资。

  领投恒驭生物B轮融资 助力海外业务布局

  生物检测产品研发商“恒驭生物”近日宣布完成近2亿元的B轮融资,由招银国际资本领投,和达大健康、宏诚投资、金浦人才基金、嘉善上市培育基金跟投,老股东承树投资及东富龙董事长郑效东加码。本轮所融资金将用于提升公司国际合规的质量体系建设、拓展产品线、并加速海外业务的布局。

  成立于2020年,恒驭生物致力于为全球创新药企提供生物安全检测及相关工艺验证、方法开发服务及产品的CXO平台,提供满足中美欧三地申报要求的病毒清除工艺验证、细胞库检定、复制型病毒检测(RCL、RCR、rcAAV、RCA)、批次放行检测、CGT生物分析、工艺残留物检测等服务。公司目前累计服务国内外近200家生物药企,已为超过45个生物医药临床及上市申报案例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杨舒

创投月报 | 深创投:3月投资事件数同、环比双降 为社保基金掌管51亿专项基金

2024-04-09 13:17:48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shu

  3月一级市场整体呈低迷态势。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统计区间内国内共计发生370起股权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下降41.92%、14.75%。披露融资总金额937.39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67.48%,约为2月同指标的1.5倍。若剔除大连万达商管高达600亿元的巨额融资,3月披露的总融资额同比、环比分别减少39.72%、11.19%,平均单笔融资额与2023年3月相比仅微增4.06%。

  新浪财经创投Plus本月聚焦市场活跃度较高的3家机构,围绕其投资节奏、阶段、行业偏好以及被投项目等方面展开解读。

  大湾区专项基金正式落地 早期项目合占三分之二

  结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天眼查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深创投)是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目前管理资本规模超4700亿元。

  最新一期境内基金社保基金湾区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深圳)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024年3月登记备案,注册出资额51亿元。该基金唯一的出资方LP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股98.0392%,深创投作为基金管理人持有约1.9608%的股份。

  公开报道显示,基金将立足深圳市,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布局。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全国社保基金首次成立区域性专项基金,此前50亿元的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和50亿元的长三角创新专项基金,管理机构分别为君联资本和IDG资本

  统计区间内,深创投公开披露的股权投资事件共6起,较2023年3月下降50%,与2月相比下滑33.33%。往期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深创投的投资节奏相对稳定,月均出手次数保持在10-12起。下半年整体表现明显放缓,平均每月投资事件数为5-7起,直至12月才强势反弹。2024年,深创投表现依旧突出,平均每月投资频次活跃度稳定在10起左右,本月投资事件数第一次降至平均线以下

  从投资阶段来看,深创投的偏好与行业趋势基本一致,早期的天使轮和A轮合计占比66.67%。从所关注的行业赛道来看,先进制造依旧是重点关注领域,获投项目皆为集成电路研发公司。医疗器械、特种金属材料和企业IT服务也有所布局。

  再次押注云道智造 推动工业4.0进程

  高端仿真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应用服务商“云道智造”近日完成新一轮7亿元战略融资,由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和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公司联合领投,中关村科学城公司、顺澄资本、银河证券、科力创投、深投控资本、深创投、招银国际等投资机构跟投。这也是深创投自2023年6月参投B+轮融资后,再一次押注。

  云道智造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致力于实现仿真技术大众化和仿真软件国产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PaaS平台Simdroid为核心,公司为电子电力、石油石化、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提供自主可控的仿真解决方案;而基于云技术的工业APP商店Simapps,可以实现仿真APP的无代码化开发、云原生部署与在线应用,大幅降低仿真APP的开发门槛和科学计算的应用门槛。

责任编辑:杨舒

创投月报 | 中科创星:3月投资事件数同比翻6倍 再投可控核聚变公司星环聚能

2024-04-09 13:17:26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shu

  3月一级市场整体呈低迷态势。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统计区间内国内共计发生370起股权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下降41.92%、14.75%。披露融资总金额937.39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67.48%,约为2月同指标的1.5倍。若剔除大连万达商管高达600亿元的巨额融资,3月披露的总融资额同比、环比分别减少39.72%、11.19%,平均单笔融资额与2023年3月相比仅微增4.06%。

  新浪财经创投Plus本月聚焦市场活跃度较高的3家机构,围绕其投资节奏、阶段、行业偏好以及被投项目等方面展开解读。

  25亿新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一季度投资事件数超2023年70%

  结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天眼查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中科创星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围绕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投资,旗下管理的西科天使基金、秦创原硬科技基金、陕西光电子集成基金、北京硬科技创投基金等累计规模达81亿元

  最新一期境内基金北京中科创星硬科技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2023年11月登记备案,注册出资额25.77亿元。该基金出资方LP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母基金、成都高新区搭建的产业投资平台策源资本、安徽高新投、河南投资集团、江苏国经资本、蚂蚁集团中关村科学城、元禾璞华以及上市公司中新集团等。公开报道显示,该基金将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空间五大方向上探索前沿科技,致力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助推产业变革。

  统计区间内,中科创星公开披露的股权投资事件共12起,较2023年3月翻了6倍,与2月相比增长了140%。往期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科创星投资节奏相对保守,月均出手次数保持在3起。下半年直至第四季度才有所反弹,平均每月投资事件数约为5-6起。2024年,中科创星活跃度显著改善,一季度完成的投资事件数已为2023年全年同指标约72.92%

  从投资阶段来看,中科创星偏好早期阶段企业,本月所有资金投向天使轮、Pre-A轮和A轮项目。从所关注的行业赛道来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项目合计占比76%,覆盖电池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材料、集成电路、传感设备、电子设备等细分领域,医疗健康、汽车交通和新能源也均有布局。

  时隔近2年再投星环聚能 预计2030年实现商业化输出

  聚变能商业应用及技术开发商“星环聚能”近日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上海知识产权基金领投,华成创投跟投,老股东中科创星、和玉资本持续加码。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星环聚能新一代聚变验证装置的设计、研发和建造。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创星2022年6月曾与红杉中国、顺为资本、险峰K2VC、元禾原点、英诺天使基金等明星机构联合参投过公司的天使轮融资。

  星环聚能成立于2021年,核心技术以高温超导球形托卡马克(一种可控核聚变装置)为基础,通过多冲程重复运行、等离子体电流自有磁场重联加热等为特点的紧凑型重复重联聚变堆方案,预期可在相对紧凑的尺寸内实现高效、稳定、经济的聚变能输出。目前,公司已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了一台聚变装置SUNIST-2,并初步观察到显著效果。预计到2027年,星环聚能将开始建设商业示范装置,2030年有望展示基于自身独特方案的商业化聚变电力输出。

责任编辑:杨舒

创投月报 | 3月融资数量同比降超40%:大连万达商管获投600亿 鼎晖首只不动产基金落地

2024-04-09 13:16:53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shu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迎来近五年内单笔最大规模投资。

  据公开报道显示,3月30日,大连万达商管与PAG太盟集团、Ares Management、阿联酋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以及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旗下全资子公司Platinum Peony等机构正式签署投资协议。协议约定,多家机构联合向大连新达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人民币约600亿元,共计持股60%,资金将一次性到位,且未设对赌协议

  与高歌猛进的大连万达商管不同,3月的一级市场整体呈低迷态势。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本月国内共计发生370起股权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下降41.92%、14.75%。披露融资总金额937.39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增长67.48%,约为2月同指标的1.5倍。平均单笔融资金额约为2.53亿元,同比提升188.34%。但若剔除大连万达商管高达600亿元的巨额融资,3月披露的总融资额同比、环比分别减少39.72%、11.19%,平均单笔融资额与2023年3月相比仅微增4.06%

  从融资阶段分布来看,早期阶段的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和A轮融资事件共有259起,占比约七成,环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天使轮融资事件数首次超越A轮,占融资事件总数约29.73%,较2月占比提高超10%。就披露的融资金额而言,战略融资轮受大连万达商管近600亿融资影响,以704.84亿元位居榜首。第二名B轮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约为113.20亿元,其中智己汽车获得中银资产、农银投资、临港集团、宁德时代、Momenta、上汽集团等投资方合计80亿元注资。

  结合往期数据分析,本月融资频率最高的天使轮虽然融资事件较2023年3月减少24.14%,但与2月同指标相比提升32.53%。公开披露的融资金额同比、环比分别增长10.26%、334.04%,带动单笔平均融资额由1534万元大幅增加45.34%至2230万元。天使轮投资频次和金额的增加,说明行业进一步向早期阶段倾斜。

  从融资行业分布来看,先进制造凭借73起融资事件数位列第一,而汽车交通在智己汽车、沈阳汽车和博泰车联网3笔大额融资带动下,总融资额突破157.90亿元,环比激增1433.49%。在先进制造赛道中,集成电路获投企业占比约47.95%,商业航天、智能装备、通信制造细分领域公开披露的融资额环比增幅均超500%。

  人工智能行业依旧是热门风口。3月共有43个项目获得融资,环比提升138.89%,披露总金额约8.69亿元。AIGC、AI算力、AI芯片、机器学习、通用应用等企业获投事件数合计占比65.12%,技术相对成熟的智能机器人领域披露融资额约占比36.82%

  结合往期数据分析,先进制造行业的融资规模先后经历连续增长、“断崖式”暴跌后,近3个月趋于稳定。本月融资事件数为73起,同比、环比分别下滑36.52%、31.13%。披露总融资额录得62.08亿元,较2023年2月增长24.65%,与2月相比微降3.48%。综合作用下,单笔平均融资额录得8504万元,同比近乎翻番。

  从融资地域分布来看,江苏期内合计完成66起融资事件,虽然比2月下降12%,但仍稳居一位。注册在上海的智己汽车和博泰车联网分别获投80亿元、15亿元,推动区域融资总额以114.43亿元拔得头筹。广东(除深圳)、四川、山东、湖北融资频率和金额皆出现环比显著上涨,江苏、上海、深圳和浙江则两项指标环比双降。

  结合往期数据分析,江苏的融资事件数同比下降42.11%,披露总融资额与2023年3月基本持平。不过与2月相比,频次和金额却双双缩水,融资事件数减少12.00%,融资金额减少8.78%。综合作用之下,平均单笔融资同比明显增长74.26%。

  细究获投项目所处赛道,江苏的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备受关注,获投项目数占比45.45%。人工智能、汽车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等硬科技赛道也有广泛布局。

  活跃机构

  本月投资最活跃的机构为中科创星、深创投、卓源亚洲和招银国际资本,前五名中“国家队”成员占比高达60%。市场化机构卓源亚洲脱胎于清华大学,聚焦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领域,管理与投资规模超30亿元,曾投资过小马智行、第四范式、深蓝航天等明星项目。

  本月募资最活跃的机构包括华胥基金、苏创投和鼎晖投资。

  华胥基金完成人民币二期基金募集,总认缴规模逾20亿元人民币,超过一期基金的2倍。基金机构投资方LP包括知名企业、金融机构、母基金、硬科技公司和上市公司等,重点关注半导体、新能源、数字化等领域。

  同期完成最终关账的,还有鼎晖投资。鼎晖投资获得首批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后落地的首只基金,鼎晖仓储物流一期基金现已完成交割。基金主要投资方包括保险公司、有产业背景的国有投资机构,投资标的为由物流公司德邦快递长期承租的多个现代化高标仓园区。

  苏创投设立的苏州苏创生物医药大健康创业投资基金首轮5亿元也顺利关账。该基金目标总规模50亿元,出资方LP包括苏创投、东吴人寿、园区生物产业公司,以及虎丘区、吴中区和太仓市政府出资平台。基金将聚焦苏州各类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的早期优质项目和领军人才项目,包括园区生物医药、虎丘区医疗器械、昆山市小核酸药物和大型医疗设备、吴中区生物制药、吴江区合成生物学等产业。

  大额融资

  本月超10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融资事件共6起,与1月、2月同指标保持一致;融资总金额合计764.10亿元,占披露融资总额比例约为81.51%

  除了大连万达商管的600亿超额“输血”,3月第二大规模的一笔融资花落汽车制造行业。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品牌智己汽车,获得超80亿元B轮融资。中银资产为领投方,农银投资、临港集团、宁德时代、Momenta、清陶能源、上汽集团、工银投资、交银投资等新老股东参投。所融资金将用于开发新一代智能化车型,支持对高阶智能驾驶和未来智舱的技术研发,以及进军海外的市场拓展计划。

  光通信及电力传输产品制造商亨通光电旗下的电缆光缆生厂商亨通高压,引入建信投资、中银资产、常熟经开国发基金和海南中瀛(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四个战略投资者以175亿元投前估值向亨通高压分别投资4.5亿元、4亿元、1亿元、0.8亿元

  新晋独角兽

  新能源开发投资平台“阳光新能源”是上市光伏公司阳光电源的控股子公司,首轮外部融资便获得工银金投和建信投资5亿元出资,其中3946.33万元用于新增股本,4.61亿元计入资本公积,投前估值达194.47亿元,跻身合肥地区超级独角兽之列

  阳光新能源成立于2014年,主要提供覆盖系统研发、开发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新能源开发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据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22年末,阳光新能源在全球累计开发建设光伏、风力发电站超3100万千瓦,蝉联光伏电站开发商(DBT)序列全球第一。

  2023年前三季度,阳光新能源实现营收138.02亿元,录得利润8.35亿元,分别占阳光电源同期同指标约30.00%、11.56%。目前,公司已启动IPO辅导备案,计划冲击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

  新兴赛道

  AI生态软件基础设施“中科加禾”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元禾原点领投,新尚资本、中科院创投、晨山资本、BV百度风投跟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公司6个月内第二次获得融资,BV百度风投、寒武纪、奇绩创坛等产业和机构投资方此前均参与了种子轮。

  成立于2023年7月,中科加禾致力于为AI大模型产业提供通用化、低成本、高性能的算力资源,自主研发的产品为包含AI训练与推理工具、Fine-Tuning工具和算子实现等在内的,跨品牌、跨型号的标准化AI软件底座,以及连同硬件设备在内的一体化AI算力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杨舒

一天没了600亿,茅台也脆弱

2024-04-09 13:16:42

  4月8日,酒王茅台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单日市值蒸发超600亿元,另一个是飞天茅台跌破了2600元,与酒商能接受的2500元批发底线仅一步之遥。力推直销渠道吸金,去年净赚747亿元,比中信银行还会赚钱的贵州茅台走到了十字路口。

  作者 |雷彦鹏

  来源 | 市界

  4月8日,贵州茅台收盘价定格在了1666.66元/股。数字很吉祥,且总市值仍超2万亿元。但是,其股价当日跌了2.82%,总市值一天没了609亿元,相当于跌没了1个水井坊+1个酒鬼酒+1个金徽酒+1个金种子酒。

  这一次下跌出人意料。有分析认为,这与飞天茅台市场价格的下跌有关。当日晚间,“飞天茅台跌破2600元”的话题还冲上了热搜。

  不少人猜测称,飞天茅台酒批发价波动的原因,与375ml巽风茅台酒放量有关。对此,贵州方面内部人士回复第一财经称,巽风酒不会对茅台酒现有价格体系产生影响,目前茅台酒动销情况良好。

  价格波动下,贵州茅台几天前发布了一份“超预期”成绩单,赚钱能力比银行还要强。

  2023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1476.94亿元,同比增长19.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7.34亿元,同比增长19.1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665.93亿元,同比增长81.46%。

  以此计算,2023年,贵州茅台平均日进超4亿元,日净赚超2亿元,销售净利率超50%。

  这个赚钱能力,放在任何行业,都是领先的。

  业绩创新高,而且是稳健的双位数增长,归母净利润与营业收入还是同幅增长,这是其他酒企羡慕不来的。在白酒行业一片悲观之中,唯独贵州茅台还能笑傲江湖。

  贵州茅台的产品结构主要分为“茅台酒”和“系列酒”。其中,“茅台酒”主要包括飞天贵州茅台酒、贵州茅台酒(喜宴)、陈年贵州茅台酒(15、30、50等)、贵州茅台酒(珍品)、贵州茅台酒(精品)、贵州茅台酒(生肖)等;“系列酒”包括茅台王子酒、汉酱酒、赖茅酒、贵州大曲、茅台迎宾酒、茅台1935等。

  2023年,“茅台酒”的收入在上年突破千亿的基础上增长了17.39%至1265.89亿元,毛利率达94.12%;“系列酒”收入206.30亿元,首次突破两百亿,同比增长了29.43%,毛利率较上年提升2.54个百分点至79.76%。

  可以看出,不管是称霸高端白酒市场的“茅台酒”,还是承接前者溢出价格带的“系列酒”,收入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系列酒”,对整体营收的增长有很大的驱动力。

  自茅台1935于2022年上市以来,其一直是贵州茅台主推的“系列酒”,甚至没有之一。茅台1935将几百元的“系列酒”直接拉到了千元以上,在千元价格带与高端巨头抢市场。在贵州茅台推出的数字营销平台“i茅台”App上,茅台1935是其主推的产品。

  2023年,“系列酒”营收与毛利率的提升,与茅台1935的销售情况密切相关。

  贵州茅台对茅台1935在2023年的销售目标为百亿,而整个“系列酒”的目标为二百亿。2023年,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

  在2023年报中,贵州茅台着重“表扬”了茅台1935——造就了 “行业奇迹”,上市仅两年成为营收百亿级大单品。此外,茅台王子酒单品营收超40亿元,汉酱、贵州大曲、赖茅单品营收分别超10亿元。“系列酒”形成了千、百、十亿级大单品格局。

  在“茅台酒”这边,提价对业绩的提振,是不可忽视的。

  从2023年11月1日开始,针对传统经销商,飞天茅台将出厂价从969元/瓶提至1169元/瓶,提价幅度为200元/瓶。而出厂价,直接关乎业绩。

  2023年,贵州茅台也有重要新品上市,比如2月份开始推出的官方指导价为2899元的贵州茅台酒(二十四节气),借助巽风App,上半年“炒”得很火。

  发布很多新品,于茅台而言,也是在变相提价。

  近几年,贵州茅台业绩保持持续增长,主要原因离不开两方面:一方面,如上所述,直接调整产品结构与价格,包括推新品;而另一方面,就是渠道的变革。

  在消费行业,渠道的重要性,犹如人的一条腿。对茅台而言,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贵州茅台在销售上依赖于经销商。从一开始为滞销的茅台打开市场,到2012-2015年白酒行业及茅台遭遇重创时,为茅台稳住价格线,经销商都功不可没。

  不过,近几年来,飞天茅台一瓶难求,“吸金”能力超强的茅台,也引发了渠道的囤货、惜售、炒作等,其中就有一些经销商暗藏乱象与猫腻。

  贵州茅台原董事长李保芳将这些猫腻总结为“门前小批量,后台大批发”,更有甚者,囤积居奇,高价倒卖。

  诸多因素叠加之下,2019年年中,李保芳拉开了一场“控价战”:一方面,继续清理不规范的经销商;另一方面,加大直销,拓展线上线下新渠道。

  而渠道变革,不光是对价格的管控,也意味着对公司业绩的增厚。在拓展的线上线下新渠道,相比传统的经销渠道,出厂价已经涨了。而在直销渠道,原本属于经销商的渠道利润,自然就变成了公司业绩。

  事实上,对厂家而言,渠道的变革,就意味着出厂价的提高。

  2023年,贵州茅台的直销收入为672.33亿元,同比增长了36.16%,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5.52%;批发代理渠道收入799.86亿元,同比增长了7.52%,营收占比进一步降至54.16%。

  短短几年之内,直销渠道已经与批发代理渠道平起平坐了。

  2018年,直销渠道收入占比还不到6%,2021年超过了22%,2022年一下子上升到了近40%,2023年进一步上升;同时,批发代理渠道占比持续下降,从2018年的94%降至2022年的60%,2023年直奔50%而去。

  2023年,批发代理渠道的毛利率为89.29%,而直销渠道的毛利率高达95.46%。渠道变革对业绩的助力,不言而喻。

  贵州茅台所谓的直销渠道,是指自营和“i茅台”等数字营销平台渠道,而批发代理渠道指的是社会经销商、商超、电商等渠道。

  i茅台于贵州茅台的渠道变革而言,仿佛有一股魔力。

  自2022年3月31日正式上线试运营以来,i茅台承担起来多项任务,既是宣传、吸粉、推新品平台,又是直销体系下的主要销售平台。

  2023年,i茅台平台销售收入223.74亿元,同比增长88.29%,毛利率高达96.09%。i茅台平台一年产生的收入,甚至超过了一家头部白酒巨头一年的收入。徽酒龙头古井贡酒2023年报尚未发布,其2022年营收为167亿元。

  按照贵州茅台的渠道变革趋势,2024年,直销渠道与批发代理渠道的营收占比变化曲线,很可能会产生一个交点。

  对贵州茅台而言,这将是一个关键节点,也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2023年,贵州茅台很热闹,搞了一系列联名,不管是与瑞幸联名的“酱香拿铁”,还是与德芙联名的“茅小凌酒心巧克力”,总是与热搜相伴。

  2022年,茅台与推出了茅台冰淇淋,2023年,茅台冰淇淋不断推新,先是再次与蒙牛联名,推出了三款茅台冰淇淋新品,后又联合中街1946推出了5款茅台冰淇淋“小巧支”。

  年轻人不爱喝白酒,可茅台盯上了年轻人的钱包。

  从茅台冰淇淋——“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到酱香拿铁——“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再到茅小凌酒心巧克力——“年轻人的仪式感”,茅台在频繁拿捏年轻人。

  2023年,贵州茅台的“其他业务”收入为4.75亿元,上年为3.28亿元,同比增长约45%。这里的“其他业务”,主要就是酒店业务及冰淇淋业务。

  2023年年底,在三亚举行的市场工作会议上,茅台方面表示,茅台冰淇淋、酒心巧克力和酱香拿铁三大文创产品销售增长超50%,其中,茅台冰淇淋在2023年实现4.3亿元营收,已建成34家旗舰店+96家体验店+76家快闪店。

  据茅台时空,茅台冰淇淋事业部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含税)同比增长239.62%,2024年一季度已开业旗舰店35家,同比增长48%。

  事实上,这些产品产生的业绩,对于营收超1400亿的贵州茅台而言,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更重要的是,茅台想与年轻人产生联系。

  这其实也是茅台的危机感。如果茅台酒的消费者断层了,那对茅台而言,难以想象。

  近期,知名陈年白酒收藏家曾宇就表示:“现在的茅台,没有任何收藏价值。茅台出了很多动作,茅台品藏馆开了这么多家,实际上就是拦水坝,堰塞湖的水越来越高。茅台的开瓶率肯定不到一半,社会库存这么大,还要增加产能……”

  他直言,现在很多特色茅台都是有价无市。

  开瓶率与社会库存息息相关。而近些年,随着茅台的渠道变革,吸引的“茅粉”越来越多,谁都想抢一瓶茅台转手一卖赚个千八百块。

  其实,这些“茅粉”还有一个不雅的叫法,那就是“黄牛”。

  人人都在抢茅台,谁都想赚价格差。也就是说,茅台的真正消费者到底有多少?开瓶率究竟是多少?社会库存究竟有多大?这些库存又会在什么时候被释放?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是,对茅台而言,社会库存就像堰塞湖里的水。

  在“飞天茅台跌破2600元”的热搜话题下面,靠前的几条评论是,“现在大家购物更看重性价比”“相比上一代,喝酒的人群在减少”“虽然跌了,但我还是买不起”……

  据今日酒价,4月7日,散瓶2024年飞天茅台批发参考价跌破了2600元/瓶,4月8日继续下跌至2560元。而从春节之后,下跌的趋势几乎一直在持续。而在2023年4月7日,散瓶2023年飞天茅台的批价参考价为2755元。

  一个常年收售茅台的黄牛告诉「市界」,飞天茅台的回收价已经连续下滑多日,很多炒茅台的黄牛都不敢收了,怕砸在自己手里,都在观望,现在散瓶飞天的回收价是2500元。

  “春节以后销量就比较慢了,加上最近在放量,酒商都快扛不住了。其实,我们每家手里的存货都不少,如果说良性运转,就是有卖有进还能维持着,像现在这种情况,估计很多人都撑不了太长时间,甚至会低价去抛售。”上述黄牛称。

  现在属于白酒消费的淡季,但是也不能否认,处于新的调整期的白酒行业,变得很脆弱,经不起风吹草动,就连“巽风平台放量375ml茅台”的消息,也能引发连锁反应。

  不过,飞天茅台市场价格的起伏,对贵州茅台短期的影响并不大,毕竟现在想买一瓶1499元的飞天茅台还得靠运气去抢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